五個類型的藩鎮: 1:河朔割據型(死敵獨立反叛):以河朔三鎮為首,范陽(或稱盧龍、幽州),魏博(魏郡鄴城,鄴城是現在安陽,或稱天雄),成德(河北中部保定、石家莊等地)等。 完全獨立,統帥僚屬人事任免自決,財政獨立,軍事對抗。世襲統治。 2:中原防遏型(朝廷親藩,外圍保護直屬藩鎮和江南財賦藩鎮):保護漕運,將帥多驕縱,聽調不聽宣。(天平,忠武,宣武等。宣武就是漕運關鍵點汴州開封) 3:邊疆御邊型:排擠朔方邊防軍,讓神策軍(唐廷中央直轄軍,完全聽從于君權的軍事力量,但被宦官控制,自此唐廷君權旁落,唐君生死廢立不由自己,神策軍保衛京畿宮廷,平叛時朝廷和親藩聯軍主力)力量發展。(夏綏,邠寧,鄜坊等) 4:東南財源型:江南財賦來源,國家朝廷財政支柱(江南財賦漕運對唐廷的重要性我犯懶安利一篇知友 @王威 的文唐藩鎮割據時,朝廷真的弱到無力討伐嗎?什么導致朝廷不如地方?為什么不借郭子儀的余威收服藩鎮呢? - 軍事)。 5:京畿周圍型:護衛直屬藩鎮。同州防御使,陜虢觀察使,潼關防御使,河陽節度使,義成軍節度使(全在長安東洛陽周圍),涇原節度使(叛變釀成巨禍),鳳翔節度使(川陜漢中交界)等。還有直屬未失去控制前,唐廷皇室避難東山再起的后花園,巴蜀劍南兩川,山南西道節度使。 各藩鎮之間相互平衡制約,唐廷因此維持了百余年統治。 (史學界主流觀點和張國剛先生都認為只有前四種類型。就是根據其功能和地域特點分別為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非割據性藩鎮)、邊疆御邊型(非割據性藩鎮)、東南財源型(非割據性藩鎮)。但王援朝先生提出藩鎮的類型應該劃分為長期割據型、一度割據型、京東防內型、西北防邊型、南方財源型。我總結了兩種觀點和我自己的理解整理如上) 唐朝藩鎮節度使名錄: 天寶十節度 安西四鎮節度使 | 北庭節度使 | 河西節度使 | 隴右節度使 | 朔方節度使 | 河東節度使 | 范陽節度使 | 平盧節度使 | 劍南節度使 | 嶺南五府經略使 元和四十八鎮 (前為元和時的地名簡稱,括號中為當時或者之后通用的軍號) 京畿道、關內道 朔方節度使 | 振武節度使 | 夏綏節度使(定難軍) | 邠寧節度使(靜難軍) | 涇原節度使(彰義軍) | 鄜坊節度使(保大軍) | 鳳翔節度使 | 豐州都防御使(天德軍) | 同州防御使(匡國軍) | 潼關防御使(鎮國軍) 河東道 河東節度使 | 河中節度使(護國軍) | 澤潞節度使(昭義軍) 都畿道、河南道 東都畿都防御使(佑國軍) | 汴宋節度使(宣武軍) | 徐泗節度使(武寧軍) | 陳許節度使(忠武軍) | 淄青節度使(平盧軍) | 鄆濮曹節度使(天平軍) | 鄭滑節度使(義成軍) | 兗海觀察使(泰寧軍) | 陜虢觀察使(保義軍) 河北道 懷衛節度使(河陽軍) | 魏博節度使(天雄軍) | 恒冀節度使(成德軍) | 滄景節度使(橫海軍) | 易定節度使(義武軍) | 幽州節度使(盧龍軍) 淮南道 淮南節度使 江南道 黔州觀察使(武泰軍) | 湖南觀察使(武安軍) | 福建觀察使(威武軍) | 江西觀察使(鎮南軍) | 宣歙觀察使(寧國軍) | 浙西觀察使(鎮海軍) | 浙東觀察使(鎮東軍) | 鄂岳觀察使(武昌軍) 山南道 山南東道節度使(忠義軍) | 山南西道節度使 | 荊南節度使 | 金商都防御使 劍南道 劍南東川節度使 | 劍南西川節度使 嶺南道 嶺南節度使 | 安南經略使(靜海軍) | 桂管經略使(靜江軍) | 容管經略使(寧遠軍) | 邕管經略使(建武軍) 其他重要方鎮 磧西節度使 | 淮西節度使 | 兗鄆節度使 | 青密節度使 | 興鳳隴節度使 | 歸義軍節度使 | 代北節度使(大同軍) | 武貞軍節度使 | 武定軍節度使? 鑒于唐代四個時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中晚唐自玄宗安史之亂后是公眾關注度低的視野盲點,有必要科普自玄宗后來的皇阼世系。 玄宗后,肅宗、代宗是平亂期;德宗是藩鎮膨脹期;順宗過渡,憲宗中興期;穆宗藩鎮恢復實力反叛,到宣宗時勻勢安份了一陣子(這期間朝廷內部宦官架空君權,穆宗伙同宦官弒殺其父憲宗,文宗時宦官清洗文官朝臣甘露之變,唐廷內部權力結構松散,集權逆行。但不在此題,省略,有唐代宦官題詳答),直到懿宗末年一直延續保持半獨立狀態時期;僖宗黃巢之亂藩鎮趁機劇烈膨脹互相混戰吞并覆滅唐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