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概況】 天分南北·地跨東西 陜西歷史悠久, 陜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華民族的直接發祥地之一,從人類誕生初期的西安藍田猿人,到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再到西安藍田的華胥古國、女媧氏、神農氏,富饒厚重的三秦大地哺育了中華民族的先民;從黃帝鑄鼎,到西周定都灃鎬(今西安),從秦統一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這里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她猶如鑲嵌在中國內陸腹地的一顆明珠,地處東經105°29′至110°15′、北緯31°42′至39°35′之間,地域南北長、東西窄,南北長約880公里,東西寬約160~490公里。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第二亞歐大陸橋亞洲段的中心和中國西北、西南、華北、華中之間的門戶,周邊與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慶、甘肅、寧夏、內蒙古8個省、市、區接壤,是國內鄰接省區數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區位之便。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人口3700多萬,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9.4%以上,境內還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陜西境內第一大河為漢江,較主要的河流有黃河、渭河、漢江等。北山山脈、南山山脈(即秦嶺)橫斷陜西,將全省分為三部分。境內最高峰為秦嶺主峰太白山,秦嶺的華山、驪山、五臺山(南五臺)、翠華山都久負盛名。境內第一大淡水湖為紅堿淖。 【三分大秦】 陜西南北狹長,由北向南可分為地理、歷史、文化、氣候、語言、人種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區:陜北、關中、陜南。由于陜西省超過1/3的面積和人口均位于秦嶺以南,因此陜西省是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跨越南北的省份。 ●塞外文化——陜北
紅色圣地·塞外明珠陜北位于北山山脈以北。 ·地形:陜北南部是黃土高原地區,北部是毛烏素沙漠地區。陜北行政區劃陜北是中國的革命圣地。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過13年,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和豐富的精神財富——陜北革命精神。全市境內的革命文物達140多處,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延安市區內的鳳凰山舊址、楊家嶺舊址、棗園舊址、王家坪舊址、子長縣瓦窯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舊址)等國家級保護文物。省級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區內的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南泥灣舊址,吳起縣、志丹縣、子長縣、安塞縣革命舊址、舊居、劉志丹陵園、謝子長陵園、洛川縣馮家村“洛川政治局會議舊址”等。 陜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黨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后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陜北成為華族(漢代以后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與交流的“繩結區域”。在陜北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秦漢以前,陜北一直是畜牧區。西漢以后,農耕業才大量發展,成為半農半牧區。一直到隋唐時期,陜北南界的黃龍山仍然是農耕區和半農半牧區的天然分界線,這種狀況在宋代以后才逐漸有所改變。從陜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殘留在征服者的語言里,大部分是地名。”因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實記錄。 ·歷史文化:塞外文化,陜北歷史上是游牧民族的領地,匈奴、突厥等民族都以此為大本營。戰國時代秦國大將吳起,秦朝時代秦始皇長子扶蘇都曾經駐守這里,并且修筑長城。現在陜北地區中心城市,中國明星城市榆林市就是塞外邊城,是因駐守邊關而興起的。陜北還是中國紅色政權的重要發祥地,擁有革命圣地延安。 ·經濟:陜北土地原本貧瘠,因為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戰略后而生態環境完全改變,又因發現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鹽業、稀土等重要資源而迅速崛起。 ·語言:漢語族,晉語,西晉語。 ·氣候:北溫帶半干旱氣候。 ·代表城市:陜北為關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輻射區域,南部中心城市為革命圣地延安;北部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
●中原文化——關中
金城千里·天府之國關中位于北山山脈以南、南山(秦嶺)山脈以北。 ·地形:渭河沖擊平原和渭北臺地,土地肥沃,易守難攻。“八百里秦川”關中號稱“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產糧區。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于陜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陜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臺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臺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陜北高原之間,分布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臺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臺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歷史文化:秦文化,是中國中心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朝歷代的建都首選。從上古時代藍田猿人,到中華文明的發源華胥古國,再到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三皇”,從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豐鎬,再到近代的西安事變,一直到國家在西安宣布實施西部大開發,這里一直是中華文明的中心。 ·經濟:關中是全國重點城市群,重工業、紡織工業、高科技產業、電子產業、航空航天產業、旅游業是關中地區的支柱。 ·語言:漢語族,官話,關中官話。 ·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夏季潮濕多雨,冬季干燥少雪。 ·代表城市:關中城市群是全國率先發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設城際軌道交通網。代表城市東有“東府”渭南;西有“西府”寶雞;北有“同官”銅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十三朝古都省會西安、千年帝都咸陽以及中國唯一的農科城楊凌國家農業高新科技產業示范區(地級市級別,省長親任管委會主任,而且楊凌本身就是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蜀楚文化——陜南
巴山楚水·魚米之鄉陜南位于南山(秦嶺)山脈以南。 地形:“兩山夾一川”的秦巴山地及其中的漢水谷地、丹江平原。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水稻產區。包括漢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關中以南的秦巴山地,兩山夾一川的地勢結構十分突出。秦嶺、巴山的西部有漢中盆地,東部為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界變質雜巖組成,是陜西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總面積74017平方公里。陜境秦嶺是秦嶺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蝕冰磧地形保存完好。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級階地。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川陜間的大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余米,東西長約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回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巖組成的山地,巖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巖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陜、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著名的漢中、安康盆地,是陜西主要的農業區和亞熱帶資源寶庫,也是陜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 歷史文化:中部和西部為蜀文化,東部為楚文化,漢族重要的發祥地,劉邦曾被封為漢中王,漢朝因此得名,漢族也因此得名。劉備曾在漢中稱帝,因此劉備政權被稱作“蜀漢”。 ·經濟:陜南經濟以生態農業、漁業、林業經濟為基礎,航空產業、藥業、旅游業為支柱。隨著陜南進入全國重點支持戰略,陜南已經成為了連接華中、西南的交通樞紐。 語言:漢語族,官話,西南官話。 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全年潮濕多雨,夏季悶熱,冬季暖濕。 代表城市:陜南為關中城市群的南延伸和輻射區域,西部中心城市為“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漢中;中部中心城市為“上壅古城”安康;東部中心城市為華中交通樞紐城市商洛。
【行政區劃】 陜西政區圖三級行政管理體制:第一級為副省(副部)級、地(廳)級;第二級為縣(處)級;第三級為鄉鎮(科)級。 第一級:1個副省級市,9個地級市,1個示范區; 第二級:24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80個縣; 第三級:資料暫缺 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西安市 未央區 新城區 碑林區 蓮湖區 灞橋區 雁塔區 閻良區 臨潼區 長安區 藍田縣 周至縣 戶 縣 高陵縣 咸陽市 秦都區 渭城區 興平市 三原縣 涇陽縣 乾 縣 禮泉縣 永壽縣 彬 縣 長武縣 旬邑縣 淳化縣 武功縣 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楊陵區 寶雞市 渭濱區 金臺區 陳倉區 鳳翔縣 岐山縣 扶風縣 眉 縣 隴 縣 千陽縣 麟游縣 鳳 縣 太白縣 渭南市 臨渭區 韓城市 華陰市 華 縣 潼關縣 大荔縣 合陽縣 澄城縣 蒲城縣 白水縣 富平縣 銅川市 耀州區 王益區 印臺區 宜君縣 延安市 寶塔區 延長縣 延川縣 子長縣 安塞縣 志丹縣 吳起縣 甘泉縣 富 縣 洛川縣 宜川縣 黃龍縣 黃陵縣 榆林市 榆陽區 神木縣 府谷縣 橫山縣 靖邊縣 定邊縣 綏德縣 米脂縣 佳 縣 吳堡縣 清澗縣 子洲縣 漢中市 漢臺區 南鄭縣 城固縣 洋 縣 西鄉縣 勉 縣 寧強縣 略陽縣 鎮巴縣 留壩縣 佛坪縣 安康市 漢濱區 漢陰縣 石泉縣 寧陜縣 紫陽縣 嵐皋縣 平利縣 鎮坪縣 旬陽縣 白河縣 商洛市 商州區 洛南縣 丹鳳縣 商南縣 山陽縣 鎮安縣 柞水縣 【省情統計】 財政收入 作為一個人口中等偏少省份,陜西省財政收入卻位于全國前列,人均更是名列前茅,再加上國家補貼,陜西省每年有大筆錢投入基礎建設:教育、醫療、公路、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城市規劃建設等均位于全國最前列。 生產總值 2006年陜西生產總值4523.74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11762元,比上年增長12.3%。 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2006年第一產業增加值488.48億元,增長7.4%,占生產總值的10.80%;第二產業增加值2440.50億元,增長14.3%,占生產總值的53.9%;第三產業增加值1594.76億元,增長12.4%,占生產總值的35.3%。 工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7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分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增加值1305.85億元,增長20.4%;輕工業265.95億元,增長13%。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12%,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 農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6年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18.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7.3%。 外貿狀況 2006年,全省外貿進出口總額5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進口17.3億美元,增長15.3%,出口36.3億美元,增長18%。實現貿易順差18.99億美元。在進出口總值中,一般貿易進出口38.97億美元,增長5.3%;加工貿易進出口12.6億美元,增長61.5%。 外資利用情況 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資項目255個,實際利用外資9.25億美元(含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部分),增長47.2%。 支柱產業 能源化工工業、裝備制造業、有色冶金工業、食品工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紡織服裝工業、旅游業。 廣播電視 2006年末,全省共有廣播電臺11座,電視臺1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88座,較上年新增1座。全省共播出94套廣播節目,較上年新增6套。廣播節目中,省臺7套,市級臺19套、縣級廣播電視臺68套。全省共播出123套電視節目。其中,省臺無線節目3套,有線節目6套;市級臺無線節目11套,有線節目15套;縣級廣播電視臺節目88套。2006年,全省(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及縣以下)廣播電視傳輸網干線皮長51203.65公里。市以上干線網總長較上年新增1422.7公里。縣級及縣以下干線網總長達到35033公里。全省有線廣播電視用戶數344萬戶,較上年末新增51萬戶。我省2004年12月28日數字電視開播,截止2006年末,全省數字電視用戶達到20萬戶。 全省廣播綜合覆蓋率93.8%,電視人口覆蓋率95.2%,分別較上年末增加0.56和0.82個百分點。陜西省廣播電視頻道數量和省級衛星頻道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自然地理】 境內氣候差異很大,由北向南漸次過度為溫帶、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年平均降水量576.9毫米,年平均氣溫13.0℃,無霜期218天左右。復雜多樣的氣候特點和地形地貌,孕育出萬千物種和世間珍奇,堪稱自然博物館,有“小中國之稱”。 陜西地勢的總特點是南北高,中部低。同時,地勢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也很明顯。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陜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陜北黃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約占全省總面積45%。其北部為風沙區,南部是丘陵溝壑區。經過50年來的建設,陜北防護林體系、生態農業、沙漠綠洲等都取得了顯著成績。畜牧業較為發達,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 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平均海拔520米。東西長360公里,面積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這里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占全省的2/3,是全省的精華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陜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巴山和漢江谷地,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秦嶺在省境內東西長400~500公里,南北寬約300公里,海拔1500~2000米。秦巴山區是林特產的寶庫,漢江谷地土質肥美,物產豐富。 【地形面積】陜西山地總面積741萬公頃,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6%,高原總面積926萬公頃,總面積的45%,平原391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9%。耕地總面積480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3.3%,水田面積20.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旱地面積369.2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7.9%,水澆地88.7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3%,林地962.6萬公頃,占總面積的46.8%,草地3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15.4%,水域面積40.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2%。 【主要山脈】太白山海拔高度3767米,化龍山2917米,首陽山2719米,終南山2604米,華山2160米,白子山1823米,巴山1500~2000米,子午嶺1400~1600米。 【主要河流】無定河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河長491.2公里,延河7687平方公里,長284.3公里,涇河45421平方公里,長455.1公里,渭河62440平方公里,長818公里,北洛河26905平方公里,長680.3公里,嘉陵江9930平方公里,長244公里,漢江61959平方公里,長652公里,丹江7551平方公里,長244公里。 陜西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礦產種類較齊全,是我國的資源大省之一,許多礦種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陜西省已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92種,其中能源礦產5種,金屬礦產27種,非金屬礦產57種,水氣礦產3種。我省礦產資源的主要特點是:資源分布廣泛,但相對集中,礦產種類較齊全,但結構不盡理想;資源豐富,但總體勘查程度低,可經濟開采的儲量少,難以開發利用的資源量多;能源礦產具突出優勢,但一些支柱性礦產短缺;除能源礦產外,金屬、非金屬礦產特大型、大型礦少,中小型礦多,富礦少,中低品位礦多,單一礦少,共伴生礦多。 陜西省礦產資源分布區域特色明顯。陜北和渭北以優質煤、石油、天然氣、水泥灰巖、粘土類及鹽類礦產為主;關中以金、鉬、建材礦產和地下熱水、礦泉水為主;陜南秦嶺巴山地區以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各類非金屬礦產為主。我省已查明礦產資源儲量潛在總價值42萬億元,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之首。 陜西省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的重要礦產有:鹽礦、煤、石油、天然氣、鉬、汞、金、石灰巖、玻璃石英巖,高嶺土、石棉等,不僅資源儲量可觀,且品級、質量較好,在國內、省內市場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有些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礦產,如鐵、銅、錳、鋁、錫、鎢、鉑族金屬、螢石、鉀鹽、磷、金剛石等,或貧礦多、或探明儲量少無可供規劃礦區,或開發利用條件差,少數礦種至今仍未探明儲量。 [責任編輯:wyxiannews] |
|
來自: ZXJSLL89 > 《歷史地理書法文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