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具有發病率、復發率、致殘率、死亡率高等特點,由此帶來的經濟負擔也相當沉重。據統計,我國腦血管病死亡率已排在整個國民因病死亡的第一位。而在歐美發達國家,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呈逐年下降趨勢。在日前召開的“中國腦卒中大會”上,有關專家指出,對于腦卒中患者,普及的預防知識、及時的救治行動、先進的治療技術,是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關鍵。 1.治療腦卒中,最重要的除了技術還有時間 據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建民介紹,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缺血性腦卒中也叫腦梗死,是指由于腦供血動脈(頸動脈和椎動脈)狹窄或閉塞、腦供血不足導致的腦組織壞死,也就是腦血管堵了;而出血性腦卒中可以簡單理解為腦血管破了。 “據統計,缺血性腦卒中是腦卒中最主要的類型,占所有腦卒中的70%~80%。”劉建民指出,與出血性腦卒中不同,缺血性腦卒中往往是血管慢慢堵住,多數患者最初癥狀較輕,然后慢慢加重。因此,缺血性腦卒中特別容易被耽誤或誤診。而出血性腦卒中則是突發的,就如同自來水管爆了一樣,癥狀非常突出、明顯。 當前,歐美發達國家的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而我國不降反升,且上升幅度非常大。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秘書處綜合事務部主任曹雷表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是公眾的認知度低。 曹雷說,多數腦卒中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只有少數人會出現肢體麻木無力、失語、視力下降、黑蒙、復視等,但患者對此的反應往往是忍一忍、緩一緩,很多情況下因此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未接受正規治療的腦卒中會導致殘疾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家中有人因此癱瘓在床,增加的家庭負擔可想而知。” “對于缺血性腦卒中的救治越快越好,可以說時間就是大腦,晚一分鐘,上百萬個神經細胞就會死亡,但糟糕的是,我國患者發病后到達醫院的時間太長。”劉建民強調,雖然通過努力,國內多數腦卒中中心已大大提高了院內救治效率,從患者到達醫院,到進行靜脈溶栓,用時已縮短到30分鐘~40分鐘內(國際標準是60分鐘)。“但院內縮短的這10分鐘、20分鐘,與病人入院前耽誤的時間相比,微不足道。”劉建民表示,很多病人即使上了救護車,也會因為救護車缺乏檢測設備而無法進行病情評估。如果救護車與醫療機構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一些患者被送往沒有救治條件的醫院,再經過轉院、轉運等,病情就會被嚴重耽誤。調查發現,我國患者發病后到達醫院的時間,超過國際到達的標準時間一倍以上。“未來若能把評估設備裝到救護車里,病人從家里抬到救護車上就能馬上做CT、磁共振,排除出血就能用上溶栓藥物,甚至在車上裝載手術設備等,也許就是急性腦卒中治療的最佳時代。” 當下,幫助公眾早期識別患病,在出現輕微癥狀時盡早送往有治療條件的醫院,是腦卒中救治的重要一環。劉建民說,一旦突然出現頭暈、走路不穩、肢體麻木、講話不清等癥狀,可以理解為身體敲響的警鐘,要引起重視,盡早就醫。對于需要急救車送往醫院的患者,一旦醫生懷疑是腦血管病,就應該問問要送往哪家醫院,該醫院有沒有溶栓治療及綠色通道等。 2.要把該上的“送上來”,該下的“沉下去” “隨著科技發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方法也在不斷進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介入科副主任管生介紹說,除了單純的藥物溶栓,介入治療已成為目前最先進的治療方式。 據了解,藥物溶栓的黃金時間約為4小時。“如果是剛形成的新鮮血栓,通過外周用藥還能開通。如果血栓形成時間很長,血栓負荷量很大,或者血栓是從心臟跑過去的贅生物,那么就溶不開。此時,介入治療的優勢就顯現出來。”管生介紹說,比較常用的介入治療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介入——把一跟細軟的導管插入血栓,然后打入溶栓藥;另一種方法是機械取栓——通過支架型取栓器械將血栓拉取出來,或者用粗導管將血栓吸出來,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很好地疏通血管,還能有效降低血管遠端的血栓形成率。研究表明,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機械取栓結合常規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結局。與單純常規治療相比,接受機械取栓的患者達到良好功能結局的概率增加了45%,達到最佳功能結局的概率增加了67%。同時,機械取栓的時間窗可以延長到6小時~8個小時甚至更長。 管生坦言,雖然機械取栓具有種種優勢,但因其設備、技術等門檻很高,所以只能在具備介入、開顱等條件的腦卒中中心開展,在國外,通常也只能在“高級腦卒中中心”或“綜合腦卒中中心”開展。因此,靜脈溶栓仍是目前腦卒中的基本治療方法,機械開通可作為后續補救的方法。需要強調的是,并非發生了腦卒中就都要往大醫院跑,還要遵循就近原則。但讓公眾放心“就近”的前提,是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高基層醫院救治能力,救護人員也要準確判斷出哪些患者只需要溶栓,哪些患者必須進行取栓等,這樣才能把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送上來”,讓不必要的患者留在基層醫療機構治療。 此外,曹雷表示,目前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正在努力探索,將衛生體系與急救體系有機結合,最終建立起醫療機構與急救中心、調度中心的腦卒中救治網絡,從而縮短急救時間。 3.復發致死致殘風險更高,二級預防任務緊迫 對于已發生過腦卒中的患者,二次復發必然帶來更高的致殘和致死風險。有數據顯示,美國缺血性腦卒中年復發率為3%~4%,而這一數據在我國高達17.7%,我國約1/4患者因發生二次腦卒中死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副主任王隴德院士表示,加強二級預防,降低腦卒中復發率,對我國腦卒中全面防治至關重要。 王隴德院士認為,做好二級預防,就要將“關口前移、重心下沉、提高素養、宣教先行、學科合作、規范診治、高危篩查、目標干預”的防控策略落到實處,不斷加強隨訪干預力度,強化健康管理,從病房開始加強患者二級預防的工作,從源頭開始培養患者二級預防的觀念,并對患者進行復發風險評估和分層,從而推動腦卒中防治工作精準化。 據了解,為構建并完善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和防治體系,推動腦卒中二級預防工作,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于2015年11月在全國啟動了“從規范到實踐:腦卒中二級預防診療優化項目”,未來,將繼續依托政府平臺資源,建設以三級醫院為主導,與所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二級醫院等為幫手的雙向聯動機制,加強各部門、各學科聯動機制,在患者和醫務工作者中大力開展腦卒中二級預防健康宣教工作,構建更完善的腦卒中二級預防體系。 國家衛生計生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處長巢葆華介紹說,該項目已覆蓋全國25個省份、57個城市、100家醫療衛生機構,共篩查腦卒中患者34281例。根據腦卒中復發風險評估表(ESSEN評分表)對上述患者進行篩選發現,高危患者約占所有篩查人群的55.2%,其中復發風險因素比例最高的前三位分別是高血壓、年齡和既往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隨著我國高血壓等疾病的高發以及社會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腦卒中二級預防的任務更加緊迫。 (本報記者 田雅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