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08安徽) 小孤山① [宋]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③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縣城南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末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后隱居福建一帶,后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1)詩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 答案:(1)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盡管身為孤臣,時處末世,也要勇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與孤臣的"孤",字面相應,聯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士情懷相應,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與末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結合命題人給出的注釋二,即可讀懂詩人托物而言志。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8分) 望江南 超然臺①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趨年華。 注:①超然臺: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城北。當時蘇軾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舊俗寒食節不舉火,節后舉火稱新火。 (1)從詞中的"咨嗟""休對""且將"這些詞語看,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要表現的是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 (2)請從"情"和"景"的角度對這首詞用一賞析。 答案:(1)體現的是一種作者始終無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悶,有極力想把這種苦悶暫時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細膩難以覺察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與動作的描寫中,使全詞勾勒的畫面都隱隱浮現這種淡淡卻無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這些景物無不與本詞所表現的感情相契合,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1)題考查的是通過揣摩字詞把握詞人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做這類題一要顧及詞語的含義,同時還要聯系語境,充分把握詞語的語境義;二是從整體考慮,把握整首詞的抒情基調,進而領略作者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2)題考查學生對情景交融這一常用寫作手法的把握,但并不是生硬地考查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具體分析作者的細膩情感(郁郁之情)是如何通過特定的景物(細風、斜柳、煙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表現出來,以達到二者高度融合的境界,從而顯示作者寓情于景的深厚功力。 3、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06年上海春招試題) 喜遷鶯·端午泛湖 黃裳 梅霖初歇,乍絳蕊海榴,爭開時節。角黍包金,香薄切玉,到處玳筵羅列。斗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 奇絕。難畫處,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望中水天日暮,猶見朱簾高揭。歸棹晚,載荷花十里,一鉤新月。 (1)作品顯示端午習俗的詞語有龍舟、 、 等。 (2)作品生動描寫賽龍舟的熱烈場面,請從兩個角度加以說明。 ①色彩 例子: ② 例子: (3)畫線句的描寫與前面的熱鬧場景截然不同,這樣的寫法好在哪里? 答案:(1)角黍(香蒲) 斗巧 結彩絲 (2)①浪花飛作湖間雪 紅旗閃電 ②如:聲音 畫鼓喧雷(其他角度與例子也可) (3)①動靜映襯,對比鮮明 ②寓情于景,韻味無窮(意思對即可) 解析:(1)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學生對這一節日很熟悉,其間百姓進行的一些活動眾所周知,只要學生找出詞中描寫端午習俗的句子,問題就解決了。"斗巧盡輸年少""玉腕彩絲雙結""看龍舟兩兩"是詞中給的信息。 (2)答此題首先要讀懂全詞,找出描寫賽龍舟的熱烈場面的語句,文中描寫的句子有"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激起浪花,飛作湖間雪""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可以選取不同的角度去作答。 (3)從詞中可以看出,"水天日暮""一鉤新月"營造了一種安靜、寧謐的意境,和前面熱鬧的場面截然不同,"動靜結合,對比鮮明",熱鬧后的寧靜,給人以無窮的韻味。 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2006年高考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2)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案:(1)不能換成"對"或其他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用"對"或其他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 (2)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觀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或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古人重"煉"字。"僧敲月下門"的"敲",以動襯靜,更加表現了山的幽寂;"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頓時讓滿園充滿了生機;"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表現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同樣一個"敵"字,用字險而穩,除了客觀環境的清寥凄寒之外,更兼有主觀心靈的寂寞凄愴。仔細品味,方覺韻味無窮。 (2)藝術手法即詩歌的表現技巧,可以從詩歌的抒情方式、詩歌的寫作手法、詩歌運用的修辭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如從修辭運用方面,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互文手法。三、四句中的"青苔"與"紅樹"、"雨中"與"月中","寥落"與"愁",都是互文錯舉。"雨中"與"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間出現的景象。但當詩人面對其中的一幅圖景時,自不妨在心中浮現先前經歷過的另一幅景象。這樣把眼前的實景與記憶中的虛景交織在一起,無形中將時間的內涵擴展延伸了,暗示出像這樣的通宵不寐,思念遠人已非一夕。 5、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2007廣東卷)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樹月初白,微風酒半醒。 獨行穿落葉,閑坐數流螢。 何處漁歌起?孤燈隔遠汀。 (1)詩人運用了哪些反映時間變化的意象來表現其情感? (2)請結合全詩,評析第三聯中"穿"、"數"二字的藝術效果。 答案:(1)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葉 流螢 孤燈 (2)詩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樹,酒已半醒,周圍一片冷清幽寂。詩人獨自在落葉飄零的樹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傳達出詩人的孤獨、徘徊的情緒。詩人又坐在林中百無聊賴地"數"起了流螢,"數"字傳神地描繪出詩人苦悶無聊的心境。 本題第一個問題是對詩歌意象的考查,屬于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考查,第二個問題是對詩歌精妙詞語的考查。 解析:做這類試題,要關注古典詩歌"意象"與作者情感存在著的相對固定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宮殿樓臺、鷓鴣、煙柳霧堤歷史變遷,今昔盛衰、物是人非 折柳、柳絮送別、愁緒、飄零 明月、春光、梅花落、大雁、歸帆對月懷遠、思家懷親、羈旅愁思 菊花、梅花、荷花高潔、傲視、潔身自好 暮春、流水年華易逝、美人遲暮、報國無門 落葉、落花傷春、悲秋 搗衣、玉關思念征夫 香草、美人忠臣賢相、治平盛世 梧桐、細雨、寒蟬凄楚、悲涼 青鳥、鴻雁、驛路信使、音信 因此,對此類問題的解答,從意象與感情的對應關系入手是捷徑。 6、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08廣東卷)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①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注]①青女: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開花的自然屬性,運用了擬人手法。 (2)呂詩著重描寫的是逍遙閑適,任由風吹雨打的形象;范詩寫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處境凄涼,但作者并沒有把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閑適之士的豪邁與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獨的環境中的樂觀者形象。 7、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2006高考湖北卷) 丹陽送韋參軍 嚴維 丹陽郭里送行舟,一別心知兩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別 韓琮 綠暗紅稀出鳳城①,暮云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注:①鳳城:京城。 (1)兩首送別詩都寫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請作簡要說明。 (2)《暮春浐水送別》是怎樣融情于景的?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下一首借“宮前水”的不斷流淌來抒發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 (2)這首詩將友情、世情等濃縮為“古今情”,融入由“綠暗”、“紅稀”、“暮云”、“宮前水”等意象組成的一幅感傷畫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解析:(1)嚴詩所寫七絕是作者抒寫他給韋參軍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現了他們之間的真摯情誼。詩的前兩句是寫送行。詩的后兩句寫送走之后對韋參軍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這一句轉接自然,不露痕跡地把前句抽象的離愁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江南”、“江北”,對比照應,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陽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線,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傳出思念之神態,憂思綿綿。“日晚”暗示思念時間之久,見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帶出來一句“寒鴉飛盡水悠悠”。這一句寫望中所見。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表達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邊長時間地遙望著,秋日黃昏,江面上寒鴉點點,給人增添愁思。可是,就連這使人感傷的寒鴉此時此刻也“飛盡”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遠方。這一切給人以孤獨、寂靜、空虛的感觸。“水悠悠”包含著無限思念的深情。這首小詩可謂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都滲透在了景物的描寫中。 詩的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行人”指面前送別的遠行之人。“宮前水”即浐水。詩人就是選取了“宮前水”這個意象抒發了對人生、歷史以及社會的感慨。 (2)此題應在原詩語句理解的基礎上作答。“綠暗紅稀出鳳城”。序值春杪,已是葉茂枝繁,故說“綠暗”;也已花飛卉謝,故說“紅稀”。詩人選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隱襯遠行客失意出京,氣氛沉郁。“鳳城”指京城。友人辭“鳳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別,心情很不平靜。“暮云樓閣古今情”。當此驪歌唱晚,夕陽銜山之際,引領遙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悠然聯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宮殿,“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油然興起“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樓閣又映襯著帝京的繁華,也將慨然勾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惆悵。總之,作者此時腦際翻騰著的種種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蘊了。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態,把錯綜復雜的隱情、友情,人世滄桑之情,天下興亡之情巧妙地借“綠暗”、“紅稀”、“暮云”、“宮前水”等衰颯形象掬出,組成了一幅感傷畫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8、閱讀下面的兩首清代詩歌,然后回答問題。(2006高考重慶卷) 新雷 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體現在哪些地方?為什么要說“只待新雷第一聲”? (2)兩首詩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1)“覺春生”“安排著”“只待”。因為只有新雷響后才會有“春生”和“千紅萬紫”。 (2)前者寄托了對新生活、新氣象的渴望與期盼;后者寄托了對新生事物的無私關愛。 解析:(1)詩的第一句就運用擬人手法點出造物“有情”,以下三句分別寫出“有情”的表現。理清了結構,題目迎刃而解。 (2)“只待”表明“渴望與期盼”。新雷第一聲后,萬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氣象出現。“化作春泥更護花”;春泥護花就是對新生事物的關愛。 9、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2006年高考全國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闕中“數枝幽艷濕啼紅”一句展現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作者寫這句是為惜春傷懷嗎?為什么?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答案:(1)一幅幾枝鮮花的花瓣上沾著水珠楚楚堪憐的畫面。不是為惜春傷懷。可以從兩方面看出:一、作者緊接著“數枝”句說“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二、在烏云密布、寒雨將至時,作者更關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2)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情。作者通過對農民辛勞生活的感嘆,抒發了憐憫農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及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答第一問時,應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數枝幽艷”和關鍵詞語“啼”,從中理解花兒被打濕令人憐惜的景象。解答第二問時,從“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可以看出直接對“惜春傷懷”的否定,從下闋“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態度。答案就可以圍繞詞中這兩句來組織。 (2)本題主要考查鑒賞評價詩歌的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解題時,只要抓住“朝朝”“處處”“辛苦”等關鍵詞語就容易理解下闕的內容,只要抓住“人間辛苦是三農”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傾向。【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