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跟我學中醫》專欄第330期內容,感謝您的支持與分享!每天學一點,健康生活常相伴! 上一期我們學習了痰證,和痰證相比,飲證同樣是指體內水液轉化成病理性產物,由飲邪停聚于胃腸、心肺、胸脅等處所表現的病證,不同的是其質地相對清稀。在部位上“飲”多見胸腹四肢,主要病位在脾胃,“痰”波及五臟,在形成上水遇到陰寒之氣凝聚為“飲”,“飲”遇寒則凝,得溫則化,故治療當以溫藥和之。“痰”在形成上是飲遇火氣煎熬則為燥痰,在治療上按稟賦厚薄,病之深淺決定應先攻后補或攻補兼施。 臨床表現 飲證是以胸悶胃脹、嘔吐清水、咳吐清稀痰涎、肋間飽滿、苔滑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可因外來邪氣侵襲,或為自身體質偏于陽虛,使水液輸布障礙而停聚成飲所導致。飲邪主要停積于胃腸、胸脅、心包、肺等身體的管腔部位。 若飲邪停留于胃腸,阻滯氣機,胃的氣機升降出現異常,則出現嘔吐清水,脘腹部脹悶,腹中時有水液轆轆的聲音,這是狹義的“痰飲”; 若飲邪停于胸脅,阻礙氣機,壓迫肺臟,則出現肋間飽滿,咳嗽時胸部引痛,自覺胸悶,呼吸急促等癥,這是“懸飲”; 若飲邪停于心肺,阻遏心的陽氣,阻滯氣血運行,則出現胸悶心悸,呼吸氣短,不能平臥等癥,這是“支飲”; 若飲邪四處流竄,泛溢至四肢關節,則出現身體、四肢關節疼痛沉重,這是“溢飲”; 若飲邪侵犯肺,肺宣發肅降功能的失常,氣道阻塞,則感覺胸部緊悶,咳嗽吐痰,痰液清稀,或者喉嚨中有哮鳴聲;飲邪阻滯在體內,清陽不能上升,則出現頭目眩暈;舌苔白滑,脈弦或滑等,亦為飲證的表現。 治療方法 《金匱要略》說:“病痰飲者當問藥和之”,實為治療本病的大法。正如喻嘉言說:“離照當空,陰凝自散”之意。 1、飲留胃腸(痰飲)當攻下逐飲,方藥:甘遂半夏湯(半夏、甘遂、芍藥、甘草)、己椒藶黃丸(防己、椒目、大黃、葶藶子)。 2、飲停胸脅(懸飲)治療以攻逐水飲,方藥:十棗湯(大戟、芫花、甘遂、大棗)。 3、飲犯胸肺(支飲)治療宜溫肺化飲,方藥:小青龍湯(麻黃、桂枝、細辛、半夏、干姜、芍藥、甘草)。 4、飲溢四肢(溢飲)方藥以小青龍溫散發汗,方藥:宣肺化飲(麻黃、桂枝、芍藥、干姜、細辛、甘草、半夏、五味子)。 5、脾胃陽虛(痰飲)治療以溫肺化飲,方藥: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6、腎陽虛弱治則溫腎化飲,方藥:金貴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藥、茯苓、澤瀉、桂枝、山萸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