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濁與高血壓病的關系 高血壓病屬于中醫眩暈、心悸等范圍,其形成原因多較復雜,歷代醫家有不同論述。朱丹溪提出“無痰不作眩”的觀點,至今仍是中醫辨證治療高血壓病的理論根據之一。 由于以下涉及到中醫的所說的痰與西醫的痰有一點的區別,大家不要先入為主,當然對于一些對中醫不了解的朋友也可以自己了解一下這此中醫的基礎知識。 【痰濁的概念】 痰濁由脾虛所生。多因勞倦過度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虛不能運水濕,升清降濁失常,而致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濕中阻,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為眩暈。故本病實為本虛標實之證,其本為脾胃虛弱,其標為痰濕中阻。 中 醫學認為,痰濁形成之后,臟腑得不到正常的濡養,生理功能衰退加快,氣血陰陽失調,新陳代謝失常,代謝廢物堆積體內,毒害機體,使虛者更虛,實者更實,導 致全身功能明顯減退,防御能力低下。隨著機體內痰濁的不斷增多,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各種疾病。如痰濕困腦則會發生腦卒中、眩暈、癡呆,痰阻心脈則會發 生胸悶、氣短、心悸,風痰上擾則會出現頭痛、頭暈、失眠。臨床上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腦卒中(中風)等均與其有關。 【痰濁與高血壓】 1、痰濁型高血壓基本癥狀 頭暈目眩、頭脹頭重而痛、胸悶嘔惡、喉中痰鳴、舌苔白膩、脈弦滑。 2、痰濁型高血壓的原理 近 年來對高血壓病證本質的研究發現,痰濁內阻型高血壓有其一定的物質基礎,如有學者對高血壓辨證分型和血流動力學的關系作了探討,發現痰濁壅盛型高血壓血液 粘度較其他各型高,為實證,提示患者體形臃腫,血管狹窄,彈性降低,多因過食肥甘等厚味,生熱生疾,痰熱上擾而致血壓升高。 痰濁還可導致血 流緩慢、血管硬化、血液流量減少,是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痰濁作用于血管,還通過影響內皮細胞而影響血壓。內皮細胞通過分泌的血管收縮因子和舒 張因子共同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細胞而使血管張力處于平衡狀態。當某一類型因子的生成量發生變化時,將導致血管張力的失衡,其中以舒張因子減少引起的失衡較 多。祛痰方藥具有保護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的作用,同時進一步證實祛痰方藥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有保護作用,從而使血壓保持穩定。 3、痰濁型高血壓的調查 有 學者對1038例高血壓病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后發現,在高血壓病諸證候構成比中,痰濁中阻為第二,并發現疾濁中阻證合并心力衰竭和腎衰竭者較多,說明在 高血壓病的發展過程中,痰濁中阻證的形成可能與高血壓并發心力衰竭以及腎衰竭有一定關系。在常見證與體質類型關系的調查中也發現,痰濁中阻證中痰濕體質明 顯多于其他體質,說明痰濁中阻證的出現與痰濕體質有關。由此認為,痰濁中阻證是高血壓與體質、并發癥密切相關的常見或相宜證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