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胃內容物經食道、口腔吐出的一種病證。 二、源流: 1《內經》認為嘔吐為外邪,火熱,食滯,肝膽氣逆犯胃所致。 2《金匱》設‘嘔吐噦’,認識嘔吐是保護性反應。 3《備急千金要方》孫思邈推崇生姜止嘔作用,朱丹溪同上。 4張景岳將嘔吐分為虛實兩大類。 5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提出‘泄肝安胃’,要用苦辛佐以酸。 三、病因病機 1、病因:飲食所傷 外感時邪 情志失調 素體脾胃虛弱 病機: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2、病理性質分虛實兩大類 3、病位在胃,與肝、脾關系密切。 四、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虛實 (二)治療原則:和胃降逆止嘔 (三)診斷依據: 1. 伴表證,發病急為外邪犯胃 2. 嘔吐宿食為食滯 3. 清水樣痰涎為痰飲水停, 4. 泛酸善怒為肝氣郁結 5. 苦水或黃綠色液體為膽熱犯胃 6. 反復納多即吐為脾胃氣虛 7. 干嘔嘈雜,似饑不欲飲食為胃陰不足 (三)分型論治: (1)實證: 1、外邪犯胃證(伴表證,發病急) 證機: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 治法:解表祛邪,化濁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氣散(霍香,蘇梗解表化濁,半夏生姜降逆止嘔,厚樸,白豆蔻,陳皮,茯苓理氣祛濕,降逆和胃);感受穢濁之氣,忽然嘔吐,可先吞服玉樞丹。 2、食滯內停證(嘔吐酸腐量多,大便秘結或溏瀉) 證機:積食化滯,中焦壅滯,胃氣上逆 治法: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生姜半夏降逆止嘔,山楂,神曲,萊菔子理氣降逆,陳皮,枳實理氣,連翹清熱);積滯較多,腹滿便秘,合用小承氣湯;胃中積熱上沖,食已即吐,口臭而渴,竹茹湯。 3、痰飲內阻證(嘔吐清水痰涎,胃部如囊裹水,脘痞滿悶,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沉) 證機:中陽不振,痰飲內停,胃氣上逆 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半夏生姜降逆止嘔,茯苓,白術,陳皮,甘草健脾利濕,桂枝溫化痰飲);痰郁化熱,壅阻于肺,可用溫膽湯。 4、肝氣犯胃證(嘔吐吞酸,脘脅脹痛,煩悶不舒,情志失調而發作加重,舌紅苔黃脈弦) 證機: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代表方: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加減(厚樸,蘇梗,香附,佛手疏肝解郁,理氣和胃半夏,生姜,旋覆花降逆止嘔,吳茱萸,黃連新開苦降,泄肝安胃,茯苓利濕健脾)。 (2)虛證 1、脾胃虛寒證(嘔吐反復納多即吐時發時止,四肢不溫,舌淡脈濡) 證機:脾胃虛寒,失于溫煦,運化失司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湯(黨參,白術,甘草益氣健脾,干姜,吳茱萸溫胃和中,半夏,砂仁和胃理氣,降逆止嘔);嘔吐日久,肝腎俱虛,沖氣上逆,用來復丹。 2、胃陰不足證(嘔吐反復,或時作干嘔,似饑不欲飲食) 證機:胃陰不足,失于濡潤,和降失司 治法:滋養胃陰,降逆止嘔 代表方:麥門冬湯(北沙參,麥冬,石斛,烏梅養陰生津,太子參,谷芽,甘草益氣和胃,半夏降逆止嘔)。 ★ 素材:張妮娜 來源:網絡 校對:展南 編輯:聶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