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字中,號秋明、瓠瓜,出生于陜西興安府,原籍浙江吳縣。早年留學日本,后任北京大學、中法大學教授,北平大學校長等職。晚年主持上海新書法篆刻研究會,致力于書法教育,被后人尊稱為現代帖學的啟蒙者和開派人物。他是我國杰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抗戰勝利后沈氏卜居上海,以鬻字為生,自甘清貧,足見沈氏之高風亮節。
沈尹默先生的祖父、父親皆擅書法,幼年起便耳熏目染,并在其父的指點下學書。當時多臨摹黃自元《泉銘》,葉蒸田刻《耕田館帖》,不知不覺誤入甜俗習氣一路。當年陳獨秀在上海觀看到沈氏書法后,曾當面指出,“你寫的一首詩,詩很好,字則其俗在骨。”一個“俗在骨”里,猶如當頭一棒。沈氏后來回憶說:“我初聽了,實在有些刺耳,繼而細想一想,他的話很有理由,我是受過了黃自元的毒,再沾染上一點仇老(仇淶)的習氣。那時,自己既不善于懸腕,又喜歡用長鋒羊毫,更顯得拖拖沓沓地不受看。”
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稱。著名文學家徐平羽論及沈氏之書法藝術成就,評論說:“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謝稚柳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林尹先生贊沈氏書法云:“米元章以下”。臺灣大學傅申教授評曰:“楷書中我認為適合他書寫的,還是細筆的楮楷,真是清雋秀朗,風度翩翩,在趙孟頫后,難得一睹。”陸維釗教授評沈氏書法云:“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
發表于1952年的《談書法》一文,系統地闡述了書法的發展演進和書寫實踐,從文中可以看到沈氏楷書從北碑、唐晉風格的演進直到形成個人獨特風格的過程。以下為沈尹黙先生用小楷書寫的《談書法》全文,乃為學書者臨摹之優秀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