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語文教學中定向施教的認識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之間由于多種因素而形成的千差萬別,不僅表現在個性上,也表現在認知風格、信息獲取、能力運用上。教師應針對學生間的這些差異,采取定向的方式,因人而異地施教。 所謂定向施教,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適當的方法,對學生的個體而不是整體進行具有一定目標、一定方向的教學,使之盡快地改進自己的學習,以達到更高的層次。定向施教是從分層施教中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屬于因材施教一類。但定向施教比分層施教更具有優越性:分層教學的對象實際上仍為一個“面”,教學時難免顧此失彼;而定向施教的對象是一個“點”,因而目標更明確,方法更適宜,能切實符合學生個性特點,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特長,真正實現全面發展、主動發展。 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理論是非常強調定向施教的。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已經在努力實踐定向施教理論了?!墩撜Z·先進》中就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路與公西華同樣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的回答卻截然不同。對子路,孔子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對公西華,孔子說:“聞斯行之?!币驗榭鬃又馈扒笠餐耍蔬M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善于根據學生的志愿愛好、秉性特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循循善誘,悉心指導。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四書集注》一書中對孔子的這一教育實踐贊不絕口:“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而且身體力行,把它貫徹到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并有所發展,從而使定向施教包括在內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鮮明地閃現在我國教育史上,成為重要的優秀教育傳統之一,對歷代教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定向施教切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個性心理學表明:個性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個性具有可塑性。個性是在主、客觀條件相互作用下發展起來的,同時又在主、客觀條件的相互作用下發生變化。少年兒童的個性還不穩定,受環境影響較大。當代社會學習論者米契爾指出,我們的行為雖然受到種種條件的控制,但也受確定的目標和達到目標的計劃的調節和支配。例如逆境可以使人消沉,但通過調節,個體也可變得堅強。個性是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統一。語文教學中實施定向施教,可促進學生個性得到主動發展,從而造就出多種多樣的人才,為社會服務。 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主要指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氣質等。情感可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學習熱情,就會興趣高漲,不知疲倦地學習;如果學生有堅強的意志,在學習過程中就刻苦努力,鍥而不舍。但這種非智力因素,由于學生生活的經歷、體驗不同,也便呈現出較大差異,教師自然不能夠簡單地“一刀切”,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此,重視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養是實施定向施教的重要內容。 二、語文教學中定向施教的運用 (一)教師必須切實了解、分析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是實施定向施教的重要前提 當今社會千變萬化,加上來自家庭的各種影響,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層次不一,而性格、興趣、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又對智力因素產生非常大的制約作用,教師要想單純依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的。為了更好實施定向施教,做到對癥下藥,教師必須先要了解學生,掌握各種信息,細致分析,以明確定向施教的基本原則、具體方法等,并不斷加以修正改進,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了解學生的方法途徑是很多的,如察看學生的書面材料,包括成長記錄冊、成績報告單、其他材料;讓學生寫“自傳”,坦陳自己的興趣、愛好、志向;也可家?;ピL;觀察學生平時表現(課堂表現、作業質量、穿著打扮、集體活動)等等。 如本人班中有三位學生,學習成績都不太理想。經過深入調查分析,發現其原因各異。一個家境不好,學習條件差,因而缺少起碼的學習基礎而對新知識的學習構成障礙。這個學生屬于暫時困難型。另一個學生是由于非智力心理因素發揮不充分,容易被學習以外的活動或事物所吸引,并經常受到家長的譏諷打罵,缺乏學習動機和熱情,最終導致學習成績停滯不前。這個學生屬于動力困難型。還有一個學生,則是因思維能力有缺陷,認知基礎、學習經歷、學習方法等方面與一般學生存在較大差異,上文化課精神萎靡,卻特別喜歡搞勞技制作,其制作還像模像樣,頗有幾分藝術魅力。這個學生屬于能力困難型。作為教師,如果對學生的情況一無所知,要想順利地進行教學是很難想象的,定向施教也只能落空,面向全體、全面發展更無從談起。這是由學生這個教學的主體性質所決定的。 (二)教師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定向施教的原則 1、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 定向施教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學生“個體”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有了適宜的目標,教學才能定向,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認為優秀生就不必采取定向施教,實際上優秀生中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思維習慣等,還有心理、生理、情感、品質等方面的因素,都會造成學習方法的不盡相同。就寫作而言,有些學生擅長議論文,有的擅長記敘文,有的擅長說明文;就思維方式而言,有的形象思維為主,有的抽象思維占主導,不一而足。教師應當根據實際進行定向施教,對他們注重進行思想教育,告訴他們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防止自滿情緒的產生。因此,可以讓他們制定比較高一級的奮斗目標,來激發其上進心,進一步挖掘他們潛在的天賦。 對學習比較不理想的學生更應如此,要多給予理解、尊重、幫助,激發他們的自我肯定意識,形成青少年應有的輕松愉悅的環境,進而消除對周圍環境的恐懼與警戒,主動走近老師,接受教育。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制定好力所能及的目標,造成期盼心理,促使其上進。 2、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這是定向施教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對學習優秀的學生,擅長寫作議論文的,則在進一步培養其這方面特長的基礎上,側重加強說明文、記敘文的寫作;擅長形象思維的,則引導其加強抽象思維的訓練,使各種能力協調發展,齊頭并進。 對學習暫時困難型的學生,教師多從生活上關心幫助,強化個別輔導,讓他們在老師的精心輔導下,盡快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逐步使之轉化為學習能力。對學習動力困難型的學生,貴在開導,鍛煉其堅強意志,樹立其自信心,增強其進取心,力求使學生從思想上堅定這樣的信念:一個人的成功,最終往往不是取決于智力如何超常,而是取決于他良好的心理品質。然后,教師再進行科學的學習方法指導,則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對能力困難型的學生,主要是針對性地培養其思維品質。對不善于歸納者進行歸納思維訓練,對短少求異思維者加大求異思維的力度。面對這類學生突兀的提問、與眾不同的見解,即使不盡合理,教師也不要輕易否定,而應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熱情,尊重并鼓勵學生用獨特的方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前文提到的第三位學生,就對他多安排活動性練習,讓他在活動過程中接受知識,培養能力。事實證明這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三)對學生要正確進行檢測評估,不斷修正施教定向,提高定向施教的質量 教學中,檢測評估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有效果地反映教學質量和效率,并及時獲取反饋信息,修正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在定向施教中,個別性的檢測評估尤其重要。對學生準確客觀的評價,是采取正確的定向教學措施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對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就談不上進行適宜的定向施教。客觀,就是其評價符合實際,沒有或較少有教師的主觀因素影響其中,克服心理偏見、心理定勢;公正,就是其評價無偏無私,不溢美,不掩過。特別對學習困難型的學生,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及時給予肯定,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長處和進步。 對學生檢測和評價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作業的批改、上課的提問、個別的交流、試卷的測試,乃至向周圍同學的了解,都是檢測的有效方法。而且應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盡量以“個體”為主。一則,檢測出來的結果比較準確,信度和效度比較高,能有效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二則,萬一有什么不利的結果,可以不擴散影響,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三則,便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提優補差,提高效率。 三、語文教學中運用定向施教的作用 語文教學中運用定向施教,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無裨益。 1、定向施教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而“全體”是建立在“個體”的基礎之上的,沒有“個體”的發展,也就沒有“全體”的優化。我們語文教師歷來強調“大一統”,教材內容、教育教學目標等固然要求“一統”,但至于把練習答案都“一統”了,未免有點牽強、僵化,因為這會嚴重制約學生的個性特長發展,造成削足適履、千人一面的現象,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全面”了,但實際上學生并得不到真正的全面發展。 2、定向施教有利于學生特長發揮 我們知道,教學目標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到學生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對特殊學生提出特殊的教學要求,既有利于各類學生的充分發展,又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正是定向施教的終極目的。 語文教學要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堅持智力開發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培養并重的原則,而定向施教是實現這一原則的有效途徑。教師針對性地加強學生某一方面的訓練和輔導,能促使其智力技能中的薄弱環節得到進一步改進和發展,從而達到提高其學習能力的目的;另外,能引導每一個學生揚長避短,發揮自己智力的優勢和特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它的薄弱環節。 3、定向施教更加體現出對學生學法上的指導 正因為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千差萬別,定向施教便在學法指導上顯示出較強的優越性。如視覺性學習者,可以通過幻燈、投影等多媒體方式進行教學;聽覺性學習者,可以通過收聽錄音、反復朗讀等,強化學習效果;動作性學習者,則注重他們在活動過程中了解知識、掌握技能。 (來源:語文教學中定向施教的運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