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回答問題。 [雙調]沉醉東風·重九 □ 詩歌的語言 【注】 “白衣送酒”典出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九月九日無酒,于宅邊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是寫景佳句,請簡要分析“稀”“瘦”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稀:雁影稀疏,與長天相襯,更顯空曠冷寂。 瘦:一方面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山的孤峭,同時瘦山與冷月相融,更添一份落寞與凄冷。 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魏萬之京 □ 朝聞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 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①砧聲向晚多。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 【注】?、儆罚始覍m苑,指京城。 此詩中以長于煉字為后人稱道,第三聯中的“催”“向”二字更見推敲之功,請你選擇其中一字分析其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催”字運用擬人手法,把平常景物人格化,寫的有情有感,十分生動。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像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 “向”:將近、臨近之意。傍晚砧聲之多,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詩人不描繪城關雄偉、御苑清華這樣的景色,只突出“向晚”砧聲,把內心離別的酸楚和悵惘形象表達出來。“催寒近”“向晚多”六字相對,暗含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 3.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題金陵渡 □ 金陵①津渡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③。 【注】?、俳鹆辏杭存偨@里非指南京。②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鎮江人俗稱“小碼頭”。③瓜洲:是長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揚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對。 若把“兩三星火是瓜洲”中的“星火”換上“楓橋夜泊”詩的“漁火”好不好呢?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因為“江楓漁火”是近景,看得清,“兩三星火”是遠景,看不分明,只見星星點點,如何知是漁火?是燈光?唯其如此,卻更惹人想像。 1.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問題。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何因不歸去?淮上①有秋山②。 表達技巧 【注】?、倩瓷希航窠K淮陰一帶。②秋山:詩人《登樓》詩有“坐厭淮南守,秋山紅樹多”的詩句,此處化用。 繪畫藝術中有所謂“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之說。詩歌的表現同樣有疏密的問題,有些東西不是表現的重點,就應從略,使之疏朗;有些東西是表現的中心,就應詳寫,使之細密。疏密相間,詳略適宜,才能突出主體。請談一談你對本詩疏密特點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疏的地方:詩的首聯概括了以前的交誼,頷聯“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間”,表現的時間最長,表現的空間最寬,表現的人事最雜,但只用了疏朗的筆墨,就起到了鋪墊、陪襯的作用。密的地方:頸聯和尾聯細膩地描寫了今日的相聚、痛飲和歡笑,突出了故交情篤,也寫出了自己的心跡,這是全詩的重點和主體,能給人留下真切的印象。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問題。 臨江仙 □ (1)上片“回頭煙柳漸重重”一句描繪出詞人怎樣的情態?“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一句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樣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詞在寫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請你結合內容加以具體闡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回頭煙柳漸重重”一句描繪出詞人一步三顧、不忍離去的情態,船兒漸去漸遠,柳色愈來愈濃,離愁也逐漸加深。 “淡云孤雁遠,寒日暮天紅”一句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淡云”對“寒日”,“孤雁”對“暮天”,“遠”對“紅”,環境氣氛的渲染、景物的烘托,準確地傳達出詞人旅途的落寞情懷。 (2)情景交融的寫法。本詞是抒寫詞人羈旅行役的愁緒,為了傳達出這種心境,作者選取了煙柳、孤雁、寒日、淮月、殘燈、輕浪等景物,緣情布景,以景寫情,憑藉對這些典型意象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寫旅愁,從而產生了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3.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懷 □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①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注】?、俾管嚕悍鸺宜^“三車”之一,小乘如羊車,中乘如鹿車,大乘如牛車。此處借指歸隱山林。 賞析頷聯“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在表達上的特點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頷聯將“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這幾個名詞聯綴在一起,使用純白描手法,不著一個動詞,卻寫出了西風里酒旗招展、細雨中菊花盛開的動態景象。這兩句以樂景寫哀情,照應首聯“節物豈不好”,從反面襯托突出了詩人心情的“黯然”。 一、具體描述景物,不對景物做總的概括 鷓鴣天·代人賦 □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竭h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 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詞的上闋描繪了什么景象?請簡要描述。 【考生答案】 平原上的桑樹已經發芽,鄰居的蠶已經開始生長,山岡上牛犢在草地上鳴叫,夕陽下的樹林里有一些烏鴉。 【現場點評】 可以得住基本分,但得不住全分。因為缺乏一句總的概括,概括的句式常常是:描繪了一幅某某時間、某某地點……的一幅圖畫?;蛘呤牵好枥L了某某時間、某某地點的一派……的景象。這種概括既可以在開頭做領起,也可以放在最后收尾作結。 【正確答案】 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二、用說明的文字,而不是用描述的文字,使得景物的描述不充分、不到位 次石湖①書扇韻 □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偈耗纤卧娙朔冻纱?/span>(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考生答案】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清幽、優美的景物圖。里面有小橋、小河、浮萍、盛開的藕花等。 【現場點評】 答的語言太簡單,沒有進行描述,只說出了有哪些景物,沒有相應的定語或狀語對其進行描述。對景物的描述不充分,不到位。評卷時,會酌情扣分。 【正確答案】 描繪了一幅山環水繞、村閣隱然、浮萍泛綠、藕花飄香的恬靜優雅的隱居風光圖。分別寫了溪橋橫躍,曲水彎流,村閣隱約,浮萍漂碧,藕花飄香。從視覺與嗅覺等角度渲染出閑適雅寂的石湖風景。 三、只回答詞語本身所描述的意義,不回答對人物形象或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 月 □ 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 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 ①瞿唐:瞿塘峽,位于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農歷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頻頻。 【考生答案】 “萬里”說明瞿塘峽上空的月亮俯照的大地廣闊無邊,言簡意豐,讓讀者產生無窮的想像。 “夜久”說明時間長,意在表明烏鵲停留時間之長,含蓄地表明了自己在外漂泊時間之長。 “時時”與下聯的“故故”相對應,使語言結構對仗工整,音韻和諧。 【現場點評】 考生答案只是側重于對詞語本身所描述意義的回答,沒有緊扣命題中的表情達意作答。也可能考生想從表情達意方面作答,但不知怎么答。“萬里”與“夜久”兩詞都應該考慮它們對詩人內心情感或心理的襯托或間接表現作用。 “時時”一詞主要是語言結構方面的作用,并不符合表情達意的命題指引,所以讓考生從表情達意方面分析“時時”的作用,命題是有問題的。 此類表情達意的題答題要求是:詞語本身所描述的意義+對人物形象或情感主旨的作用。 【正確答案】 “萬里”一詞,突出空間范圍之廣,表現了廣闊的天地籠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 “夜久”一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后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了詩人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 “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 四、只回答詞語在結構上的作用,不回答詞語在內容情感上是的作用或籠統作答 寄 遠 □ 南陵水面慢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首句中的“悠悠”在詩中有何作用? 【考生答案】 “悠悠”在結構上領起全詩,為全詩奠定一種淡淡的愁緒。 【現場點評】 考生既沒有解釋“悠悠”表面意思,即“水悠悠”,也沒有答出它的深層意思,即“詩人的心悠悠”。只是答了它在結構上的作用,而且答得也不準確,應是此處的“悠悠”為下文的“孤迥”做了鋪墊。 【正確答案】 “悠悠”寫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長,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這景象既顯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較平靜,也暗透出他一絲羈旅的孤獨。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準備,打下了鋪墊。 五、 小重山·端午 □ 【注】 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羅江。 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分別結合上闋和下闋作簡要分析。 【考生答案】 直抒胸臆。上闋的“空惆悵,誰復吊沅湘”,下闋的“《離騷》讀罷總堪傷”都直接抒發了自己情感。 【現場點評】 詩中確有幾處是直接抒發情感的。但從詩歌的整體來看,最突出的不是此種手法,而是對比。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對比來抒發的。特別是上闋的“處處忙”與“空惆悵”形成明顯的對比。 【正確答案】 手法:對比。簡析: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答“反襯”,且簡析合理也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