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by Selladore 一、10,000小時法則 格拉威爾(Gladwell)在2008年出版的《異類》(Outlier)這本書中反復提及“一萬小時定律”。這本書在暢銷榜頭條待了3個月,因而一夜之間,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這個定律。 事實上,對于天才的成長所做的研究已經有40年的歷史。在《異類》出版前兩年,也就是2006年,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Anders Ericsson博士的研究成果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一書出版,引發了對于這個領域研究成果的深入挖掘。該書不含索引頁等有787頁,是實打實的大部頭,Gladwell的工作就是基于該研究。 雖然說“一萬小時定律”的基石并非由Gladwell建立,但是作為《紐約客》的擬稿人和暢銷作家,從影響力上來看顯然Gladwell更了解如何“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 Gladwell總結道:心理學家對天才的研究越深入,就越發了解到天賦的作用是多么小,后天的努力是多么重要,在任何領域成功的關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個特定的任務上練習10,000個小時左右。 是不是非常熟悉的說法?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99%的努力和1%的天分”。這句話的意思正合Gladwell的本意。或許你們會下意識地想起國內盛傳的“后半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更重要”。其實這后半句話并非是愛迪生說的,事實上愛迪生對努力更加看重。所謂三人成虎,流言的詳情大家可以參見此鏈接的考據。 二、這是個好理論嗎? 這個理論初聽起來有些像“中國式成功學”——“你瞧,這些、這些還有這些成功人士做過我說的這些事,他們成功了,所以你按我說的做也能成功!”但是事實上,這個理論還是基于嚴謹的科學研究之上的。 而從科學理論的評判標準(綜合性、可證偽、簡約性、實證效度、啟示意義和應用價值)來看,一萬小時定律除了在可證偽性上不能很好地符合標準,其他的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尤其是是它的啟示意義和應用價值,對人們認知的拓展和行為的指導都很有意義。 因此雖然這個理論雖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評論也認為Gladwell的《異類》更像是作者的自傳——但10,000小時定律確實地向社會揭示了我們究竟忽略了多少人類的潛能。我認為這也正是這個理論的最大價值,不是嗎? 試想,當你只是嘗試了5分鐘,然后對自己說“不,我做不到,我完全不擅長這類事情,而且我以后也再也不想碰這種東西了”的時候,可以想想這個定律。又或者當你看“People are awesome”視頻時,在贊嘆之余,也不會把自己貶低到一無是處,把越來越多的事情歸類到自己的 “有生之年系列” 中。因為你知道自己也是具有一定潛力和天分的,欠缺的只是投入時間的決心,因此不要自我設限。(當然,成為短跑冠軍不算,某些體育項目需要天分) 三、科學理論?還是人生哲學? 關于如何進行這一萬個小時的訓練,我強烈推薦同人于野的博文怎樣練習1萬小時,他總結了Ander Ericsson提出的“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 在此我僅僅將其簡單列舉如下: 1. 只在“學習區”練習 2. 大量重復練習 3. 持續獲得有效反饋 4. 精神高度集中 然而,真正值得考量的不是這個理論是否是一個好的理論(或假說)——連精神分析法和分析心理學等作為科學理論進行評判的時候也都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而是這個定律如何被我們理解,(無論被動地或主動地)吸收為對世界的看法和行動的綱領。 1,000個讀者有1,000個哈姆雷特。這個說法放在藝術領域是一個至高的贊賞,但是在公理或是行為準則的評判標準上,多種不等價的解讀是很危險的。 誤讀的前車之鑒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屢見不鮮,我想古文沒有標點對此負有有很大的責任。比如孔子那句非常有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義截然相反!因此一直以來,孔子是否支持愚民政策都存在爭議。可以想見對于“畏圣人之言”的讀書人來說,能不成為懷疑論者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如你所見,雖然一萬小時定律是個符合奧卡姆剃刀的簡單理論,但是同樣它并沒有附上一本《傻瓜手冊》(For Dummies)手把手教導我們怎么去做。因而往往這個可能一輩子也無法實踐幾次(因而我們難以形成直觀感覺)的理論,往往不能成為“生命之光”,反而是把我們引到歧路上去了。 四、對10,000小時定律的誤解 那么我們從這個理論中中獲得什么? 其實在不久之前,這個理論給我生活帶來的啟示大部分還是負面的。當然責任在我,但是我犯下的錯誤其實非常常見。 看到這個理論時,我的第一感觸是:“哇,原來我離世界級大師的距離也不過是10,000個小時而已!只要努力,我也一樣能夠成功!”然而好景不長,當意識到10,000個小時是怎樣一個時間長度之后,第二個想法悄悄在心底產生:“天吶,學習一項技能是這么長期的一件事情啊!” 這兩個想法對我影響更大的卻是第二個,因為第二個想法產生的時候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它對我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作為一個興趣廣泛的“三分鐘熱度癥候群”患者,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去學習新的東西了!——要花1萬個小時啊!! 人一生也才不過70萬個小時,除去睡眠占去的三分之一,剩下50萬個小時左右。這些時間需要用來工作、學習、吃飯、打理自己等等,剩下的時間還要用來娛樂。從中騰出10,000個小時這種事情,一生能做的次數屈指可數。 另一方面,我們凡事追求完美。人們往往對短期收益期望過高,而忽視長期收益。而人是不能一步登天的,追求完美的結果便是連第一步都無法邁出。完美是卓越的絆腳石。(TalBen Shahar在哈佛公開課“幸福”第15節課詳細闡述了這個觀點) 于是我便待價而沽,最終發現時間都花在等待時的百無聊賴上了——或許在浪費時間上,我已經是準大師級的水平了? 難道這個理論不是一個好東西嗎? 不,我只是混淆了10,000小時定律所說的“專家水平”。為了娛樂和興趣去學習的話,我們并不需要成為專家級。而如果只需要達到“讓練習不再痛苦,而是一件自得其樂的事情”的程度,我們完全不需要花費10,000小時! 這看似是很容易辨明的一個點,但是當你不去梳理其中的邏輯時,可能就會和我之前一樣,抱著某個拖后腿的想法過上不知幾多年!人類的信念往往就是未經過『批判地論證』的,沒有經過辨明的信念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支撐。秉持這樣的想法去生活,總有一天會感慨“我這一輩子啊”。對于人類這臺精密的機械來說,存在復雜而混沌的正負反饋機制。很多時候重要的并非事實如何,而是這臺機械的邏輯是否健全。 似乎又回到了哲學層面對信念的自我拷問,將那些接觸過的未經仔細斟酌過的觀念,提煉和過濾成為自己觀念的一部分,以此作為對外部世界反饋的標準。所以,閑暇時還是學習一點點哲學吧,這花不了多少個小時哦~ 回歸正題,如果我暫時只是想要發展一項愛好呢? 我發現了20小時定律。 相比于成為某個領域頂尖的大師,并為此花上10,000小時進行練習,僅僅只是學會某項技能需要我花上多長時間呢? 五、20小時定律 20小時定律由Josh Kaufman在暢銷書The First 20 Hours – How to Learn Anything Fast中提出,也是一種對1萬小時定律的反向思考的產物。如果想對Kaufman的理論快速預覽,可以看看他在TED的演講(墻內陸址)。 書中提出了一個理論,如果你只是想要達到“足夠好”的水平,那么你所需花費的時間比你想象的要少得多,大概只需要20個小時左右! 聽上去不錯,不是嗎?至少這讓我又有動力開始學習新的東西了! 六、學習曲線 20小時定律的指導思想便是學習曲線。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方法正確的情況下,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大師,到達圖中的A點,而且能夠忍受曲線后半段緩慢的進步速度,你可能需要花費10,000個小時;但是如果只是想要達到圖中的B點,也許僅僅20個小時便足夠了。 哈哈,Just for fun, 我們來看看沒辦法使用10,000小時定律學習的emacs,它的學習曲線如下:-P
Bingo,就是這個了!如果實在喜愛某個項目,而對世界錦標賽冠軍沒有什么野望的話,20個小時看起來也不是個太可怕的數字,那么為什么不去做呢? 七、怎樣學習20個小時? Josh Kaufman在書中提到了他總結的10條快速學習方法,并且輔以幾個他利用20小時定律學習的例子。 遵照奧卡姆剃刀原則,在此將其精簡為4條,如下: (1)把目標技能解構成子技能 首先從選擇一個自己喜愛的項目開始,并確定你想達到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大多數我們認為是一項技能的事務,其實是一系列技能的集合體。比如想要學習吉他,那么關鍵的技能有左手按弦、右手撥弦、左手換和弦、節奏掌握等等。 我們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將這些技能分解為最小的子技能,以便我們能夠進行專門的練習。 并且,為了讓進步速度最大化,在開始的階段選擇最關鍵的技能進行大量練習。 (2)學習足夠的知識,以便進行自我糾正 第二件事情是自我糾正。因為是自學,所以為了能夠始終沿著正確的路徑前行,我們必須用正確的理論武裝自己。 這一點和“刻意練習”中的“持續獲得有效反饋”的意義是一樣的,只是現在我們只能從自己身上得到反饋。 值得注意的是,學習是不能代替練習的。想要學會一項技能,那么你必須確實地練習20個小時,僅僅只是看書、獲取相關的知識是不夠的。 這或許是我犯過最多的錯誤了,而且直到最近我才認識到這一點!看五本關于python的書籍并不能讓我學會編程,事實上最后我也只能寫出“hello world”而已。 當然了,這些學習的時間是不應算到20個小時里面的。 (3)去掉現實的阻礙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開始練習了,移除那些阻止你坐下練習的一切障礙。比如把吉他放在順手可以拿來的地方,關掉電視,把網線拔下來快遞給明天的自己(這樣今晚你就沒法上網了,哈哈)。 總之,將自己進入學習狀態的成本降到最低。 (4)至少練習20小時 我們都知道,學習新技能一開始是有一個沮喪時期的。此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生疏,練習是一項痛苦而不是快樂的事情。這個時期我們感覺自己特別的蠢。 使用意志力對抗這種感覺是一個比較蠢的辦法,因為我們每天所能支配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詳情可見羅伊·鮑邁斯特所著《意志力》一書)。為此Kaufman引入了類似番茄工作法的方式,將練習時間分成20-40分鐘的單元,每當進入這個單元,倒計時停止前都不能停下練習。并且保證每天練習至少90分鐘。 最后的最后,如果到現在你還對于20小時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心存懷疑的話,建議你可以看看我之前提供的Kaufman在TED的演講視頻,從16:00處開始看起。你會詫異,僅僅學習12小時,可以用四弦琴做到什么程度! Kaufman已經使用這個方法學習了瑜伽、編程、圍棋、鍵盤盲打、風帆沖浪以及四弦琴。 在我看來,學習技能的關鍵更多在于你是否付諸實踐,而不是能不能。以這個理念武裝自己,解放自己的潛能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