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認,在這個人人都愛往朋友圈傳美食照的年代。擺盤,對廚師來說越來越重要了。擺盤,The Art of Plating。雖然中餐自古就有“色香味”之說,然而真正被公認為稱得上“藝術”的作品,近年來也僅有董振祥大師的“意境菜”而已。
出現這種情況,和中國的歷史不無關系。在5000年的歲月長河中,我們的國家孕育出太多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飽經歲月打磨,最終形成一種相互交融的奇妙狀態。這種狀態不僅深深刻入每個中國人的骨血,而且也呈現在了廚師們的餐盤上。
于是,混沌樸實,內味深厚,似乎成了中餐菜品一貫的標簽。即便是講究精工的淮揚菜,或“雞魚本味”的粵菜,對今日的食客而言,似乎也和心中期待的“擺盤”有所差距。
看了也不想拍照,只會讓服務員多加兩碗米飯 那么,當味道不再是唯一標準,中餐擺盤究竟該如何發展?怎樣擺才能像“大董菜”那樣引人拍照?找到答案前,我們先來借鑒下西餐和日料的擺盤哲學。
擺盤竅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和中餐常見的“菜品+裝飾”不同,歐美更重視的是如何彰顯菜肴的自然風度,即“裝飾=菜品”。在西餐餐盤中,雖然很少能找到過度奢華的符號,但最終呈現的效果卻也令人震撼。力圖用最樸素的語言組成最完美的絕妙詩句,這就是西餐擺盤的魅力所在。 歐美往往選擇白色的餐盤襯托美味,統一而不單調,一種溫文而又雅致的奢華感飄然而至,好像一件品味典雅的婚紗一般,讓人們可以通過視覺感受到溫柔的氣息和品位感,簡潔,統一正是他脫穎而出的理由。 擺盤竅門:體現時令簡單純粹 日本人喜歡清潔、簡潔、便利,從風靡全球的MUJI(無印良品)和UNIQLO(優衣庫)就能一窺日本人的美學理念。
一如既往的日式禪意精準地體現在材料的選擇,擺盤的方式,甚至托盤的選用中。但凡到過日本的人,都會在品嘗日本料理的同時,對餐桌上別有一番情趣的碗、碟的色彩,甚至小巧的筷子及置具的造型發出由衷的贊嘆。
然而無論日料、西餐,還是已自成一派的大董“意境菜”。值得中餐師傅借鑒的并非餐盤中呈現的食物,而是餐盤背后那些主廚的思想。
IoanaVanc作品,勺子上的美食世界
并不是說味道不重要,但如果食客大多來自“外貌協會”,那么想抓住他們的胃,實際點的做法就是:先抓住他們的相機吧。 以上內容由名廚新媒體原創,轉載請回復“授權”取得聯系方式聯系我們,十分感謝! 編輯 / 此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