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譚震林指揮華中野戰軍第1、第6師和第7、第10縱隊共19個團和兵力3萬余人,在蘇中(江蘇省中部沿江地區)同國民黨軍整編第83 師第19 旅第56、第57團及旅屬山炮營等12萬國民黨軍隊作戰,連續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黃路等七次戰斗的勝利,共殲敵5萬3千余人的輝煌勝利,也是 抗戰勝利后,在人心思定,舉國期盼和平的聲音中,毛澤東飛赴重慶,抱著極大的誠意與國民黨進行和談,商討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為避免內戰再起,國共雙方代表先后簽訂了《雙十協定》(1945年10月10日)和《停戰協定》(1946年1月10日)。 國共雙方在簽訂停戰協定的同日,下達停戰令。停戰協定和停戰令規定:雙方軍隊應在1月13日夜就各自位置停止軍事行動。但蔣介石在下達停戰令的同時,密令國民黨軍隊“搶占戰略要點”,接著又不斷調動軍隊向解放區進攻。1946年6月,蔣介石自恃擁有遠較共產黨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公開撕毀了停戰協定,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終于發動了全面內戰。 蘇中解放區位于整個中國解放區東南前哨,與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一線隔江相望。中原解放軍突圍后,何應欽、白崇禧、湯恩伯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制訂了作戰計劃:渡江北進,進攻蘇中解放區。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指揮所部奮起迎戰,從7月13日到8月31日,在一個半月內,連續作戰7次,均獲勝利。蘇中戰役是經典的以少勝多戰例,進攻蘇中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總共5個整編師12萬人馬,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僅3萬余人,但是七戰七捷,共殲敵5.3萬多人。 當時在迎戰國民黨軍的戰略方針上,中央軍委、新四軍軍部和華中軍區曾有過不同意見。在內戰之初,中央軍委認為雙方實力相差較大,毛澤東和朱德要求各解放區不要固守現有的據點,果斷放棄城鎮轉移到廣闊的農村,也就是說,從內線轉移到外線作戰。要在主動的運動戰中集中主力殲滅國軍有生力量,最終實現雙方的力量均勢。中央當時的部署是:粟裕、譚震林率主力出擊淮南。 但是一向善于動腦,不機械執行上級指示的粟裕,卻建議充分“利用蘇中各種有利條件”先在內線打幾仗,再轉到外線作戰。因為蘇中是抗日戰爭期間建立起來的根據地,群眾基礎好。并且華中野戰軍的一師、六師和七縱隊的廣大指戰員,絕大多數是蘇中人,對保衛家鄉、英勇殺敵,有著強烈的愿望和迫切的要求;有足夠的民力可用,對糧草的輸送、傷病員的救治,能做到及時和快捷;廣大民兵、婦聯和兒童團是配合解放軍打擊敵人、輸送情報的極好助手。而對于進犯的敵人來說則陷入了兩眼漆黑,被動挨打的境地。他多次去電陳述自己的觀點,最終獲得了中央的批準。 首戰宣家堡和泰興的戰斗中,在進攻和打援的兵力部署上,粟裕動用了15個團,達25000人,從7月13日起到14日的兩天戰斗中,雖殲滅敵人僅3000余人,但打亂了敵人的進攻部署,挫敗了敵人的銳氣。尤其在全殲美械化裝備的十九旅山炮營及五十六團、五十七團戰斗中,積累了對美械化裝備敵軍的作戰經驗。 宣泰戰斗結束后,湯恩伯調動寧滬線的國民黨軍過江增援,會同南通、揚州、泰州之敵,共達10萬人,不久,總兵力增加到12萬人。大肆進攻蘇中腹地,企圖東西合擊,進占如皋。針對敵人的進犯,從7月17日開始到22日,粟裕集中優勢兵力,在如皋地區狠狠打擊敵人。共殲滅四十九師的師部,二十六旅全部,俘敵6000余人,繳獲各種口徑的炮200余門,輕重機槍500余挺,長短槍4000余支。 粟裕在戰略上不計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集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在進占如皋不久后就迅速撤出,北退至海安,以便分散敵人兵力,掌握主動。敵人占領如皋后,集中7個旅的兵力,以錐形攻勢于7月30日,從西、南兩面向海安進犯。華中野戰軍只留兩個團保衛海安,連續狙擊了四晝夜,于8月3日主動撤離海安,在損傷200余人的情況下,斃傷敵3000余人。 華中野戰軍放棄海安后,敵軍造成錯覺,認為解放軍全面潰退了,因此大肆分兵,企圖攫取如皋、海安整個地區,割斷這一地區與東臺、興化的聯系,并對泰州、海安一線以南地區進行“清剿”。為了粉碎敵人的圖謀,粟裕決心攻占李堡等據點。戰斗于8月10日打響,至11日下午結束,前后不到20個小時,共俘虜和斃傷敵8000余人。 李堡一戰,粉碎了敵人全面“清剿”的計劃,國民黨軍調整部署,加強點線控制,分別將大部隊置于海安、如皋、泰州等地,以交通警察七個大隊放在丁堰、林梓地區。粟裕抓緊時間休整了一個星期,以一部襲擊海安并佯攻黃橋,集中主力3萬余人向丁堰,林梓實力較弱的守軍發起攻擊。經兩日激戰,于8月22日殲滅5個交警大隊5000余人。 當時,東線五捷,國民黨軍在如皋一線兵力空虛,誤認為華中野戰軍將攻占如皋,所以調動九十九旅由黃橋增援如皋。粟裕將計就計,隨著敵情的變化,以大部隊投入如皋、黃橋公路的戰斗。由于國民黨軍離開巢穴,沒有依托,所以從8月25日發起至31日結束,歷時6天,共殲敵1.7萬余人. 七戰七捷的第七仗,是邵伯保衛戰。由揚州北進的國民黨整編二十五師,于8月23日分三路向邵北地區猛攻。華中野戰軍頑強阻擊,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整編二十五師鑒于解放軍在如黃公路取得勝利后,其側后受到威脅,遂于8月26日撤退。華中野戰軍最終守住了邵伯。 粟裕在絕對劣勢情況下連戰連捷,40天內消滅了幾乎是自身兩倍的敵軍,創造了世界軍事歷史上的一個奇跡,這就是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毛澤東對粟裕的表現也非常滿意,他評價到: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