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后照應,突出中心 要點1 首尾照應 首尾照應,即文章開頭和結尾的內容或文字相呼應。這是寫作中常見的一種方法。結尾呼應開頭,這種收束方法使開頭和結尾緊密聯系,既顯示出文章結構的完整和嚴謹,又讓讀者產生一種文章首尾渾然一體的感覺。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強調文章的主題,突出其中心,使文章主題深化。 要點2 前后情節照應 情節照應,指的是在文章的某個地方提到一個人、一件事、一種東西或一個問題,可以不做詳細敘述,只做簡單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適當地方,對于前面的伏筆加以點明或詳述。這一伏一應,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應。這樣情節前后照應的方式,可以引發讀者更大的好奇心,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有了前后照應,文章前后內容的聯系就會變得緊密,行文就會自然,文章就會結構嚴謹,脈絡暢通。 要點3 文題照應 文章的內容與標題相互照應,即行文中必須有相應的文字來照應標題。這種方法叫“文題照應”。文章內容或是借題發揮,或是緊緊圍繞題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進行敘寫、辨析、抒情。這種方法運用得好,既能使文章結構嚴謹,又能深化主題。但應注意的是,運用這種寫作方法時,必須順理成章,運用自然,不要弄巧成拙。 二 標題新穎,畫龍點睛 要點1 妙用修辭 標題就像文章的眼睛,根據特定的語言環境、文體和內容,靈活巧妙地運用修辭手法,往往能讓文題生動形象、精練緊湊、含蓄雋永,達到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的效果,讓文章錦上添花。 如:“信念,人生的基石”“蠟燭,別再流淚了”“歲月無情人有情”等,這些題目都巧妙地運用了修辭手法,美化了語言,增添了文采,從而給文章安上了動人的“眼睛”。 要點2 詞語組合 詞語組合是指根據文章的內容及所要表達的主題,用幾個關鍵詞進行巧妙組合來給文章擬題的一種方法。它使文題具有一定的意向性和沖擊力,能夠增加文章的亮點。 如:“抬頭·應聘”“一天與一生”“蠟燭·老師·明天”等,這種方法既能使標題簡明醒目,又易于把握寫作中心和文章的結構形式,同時也很容易操作。 要點3 套用名句 將名人名言、群眾口語、諺語歌謠、成語俗語、詩句歌詞、歌曲名等適當點化,進行套裝、借用、仿造之后作為文章題目,顯得典雅大方,亦莊亦諧,妙趣橫生,是考場中快速擬題的高明之舉。 如:“小橋流水人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陽光總在風雨后”等。 要點4 反彈琵琶 求異思維是作文創新的一個體現。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有時正面無從下手,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運用“求異思維”的方法來擬題,會使文章有耳目一新之感。 如:“我渴望苦難”“吃虧是福”,等等。用“反彈琵琶”的方法來擬題,往往會給人一種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覺,使文章體現出一定的新意。 要點5 借用公式 將標點符號、數學符號及其他科目人們比較熟悉的符號引入標題,借以昭示所要表達的主旨,這種標題清新活潑、形象生動。 如:“樂于助人+悄悄走開=?”“知識+干勁=效率”。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采用這種方法擬題,具有直觀、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點,常常能給人留下廣闊的思維空間,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但這種方法一定要運用得當,不能一味地追新求異,要符合作文要求,聯系實際生活。 三 構思獨特,脫穎而出 要點1 運用倒敘 倒敘是先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突出的精彩片斷提到前面來寫,然后,再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 采用倒敘的情況一般有三種: 一是為了表現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為了使文章結構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 三是為了表現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倒敘時要交代清楚起點。倒敘與順敘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還要有必要的文字過渡,做到自然銜接。 要點2 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 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如“一事多寫”“一例多用”等方式。 發散思維以其獨特性、流暢性使學生在作文構思時獲得舉一反三、由此及彼、不落俗套的效果。 四 描寫具體,一波三折 要點1 寫出動作、語言和心理 動作描寫又叫行動描寫,就是描寫人物的動作行為。人的動作行為能夠反映人的思想、性格和情感。運用動作描寫應選擇能影響自己和周圍其他人生活,或對某件事的發展起推波助瀾作用的人物行動進行具體描寫,以便為更好地表達文章主題思想服務。 語言是一個人靈魂的體現,一個人的語言表達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鏡子。所以,應選擇人物最具代表性的語句,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個性和思想,使其符合人物的身份。另外,還要注意語言應與人物所處的場合相適應。 心理描寫是指對人物內心活動的描寫,是展示人物形象的一面鏡子。常見的心理描寫有以下幾種: ①內心獨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稱,是傾吐衷腸、透露“心曲”的一個重要手段; ②動作暗示,從行動中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揭示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內心世界; ③景物烘托,作品中出現的景物,往往滲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④心理概述,是作者對人物內心活動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稱。 要點2 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是一種描寫技巧。“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 欲揚先抑是指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或事件,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運用這種方法,作者在構思與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抑揚前后應具有對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對立的形式構成對照。 另外,對于抑揚,二者不可等量齊觀,而是應該重在后揚。抑,起的是襯墊作用。這里比例、分量的掌握,只能通過自己不斷的寫作實踐,去細細地體會、揣摩。 作文君等你勝利歸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