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在中醫里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針灸、按摩,還是刮痧、足療等都會運用到穴位,對特定的穴位經常按摩的話,能夠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哦。不過,你知道嗎,有的時候穴位還是能夠組合起來用的哦,一起來看看吧。 身體有很多的穴位,有些穴位組合起來用,能夠治療多種疾病的哦,不同的組穴,治療的疾病也是不一樣的,下面我們就熟悉下常見的經典組穴有哪些吧。 曲池、三陰交 功能:清熱涼血,祛瘀生新。 主治:婦女經閉,崩漏帶下,積聚毒瘡,諸般腫痛,瘈疭熱厥。 方義:曲池性游走通導,善清熱搜風,三陰交為三陰經之會,屬肝脾腎之樞紐,為治療血分要穴。兩穴配伍,則血分之瘀滯、熱毒自清。 足三里、三陰交 功能:益氣養陰,健脾補虛。 主治:脾胃虛寒、納谷不香、飲食不化、食少納呆、形瘦身弱、或嘔或瀉,腿腳麻木、疼痛。 方義:三里升陽益胃,三陰交滋陰健脾,乃虛損治療不可缺少。胃強脾弱,陽亢陰虧,補三陰交而瀉足三里,為補陰之中兼行清濁。又陽虛氣乏,風濕客邪成痹,腿脛麻木疼痛時作,一以振陽,一以和陰,則有舒筋理痹之功。 合谷、太沖 功能:宣導氣血,鎮肝熄風。 主治:癲癇狂邪各癥,手足抽搐,小兒驚風,中風昏迷、口禁不開等。 方義:合谷屬手陽明原穴,為陽主氣;太沖屬足厥陰原穴,為陰主血,兩穴皆為氣血通行之關,故為治氣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隱白、中脘 功能:健脾補氣,升陽舉陷。 主治:脾陽不振,肚腹脹滿,泄瀉,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婦女月經不調,經血崩漏,赤、白帶下等癥。 方義:隱白是足太陰脾經之井穴,此經脈根于隱白,上結于太倉(中脘),有補益脾胃,調理氣血之宮。中脘為任脈經穴,胃之募穴,腑之所會。隱白與中脘相伍,既有經絡聯系,又有臟腑表里相合之關系。故有健脾益胃,補中益氣,消食化飲,升清降濁之效能。 曲池、陽陵泉 功能:舒筋利節,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脅疼痛,熱結腸胃之腹脹便濁。 方義:曲池、陽陵泉居肘膝之處,皆屬大關節,肘部曲池行氣血通經絡,清肺走表。陽陵泉又能舒筋利節,泄肝膽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濁瀉火,肝肺氣郁胸脅作痛,或熱結腸中及胃,腹脹便濁,借之清利疏泄。 內關、三陰交 功能:養陰清熱。 主治:治陰虛勞損之癥,如骨蒸盜汗、干咳、失血、夢遺、經閉等。 方義:內關穴具有清心胸,利達三焦的作用,而三陰交的功效更是大,具有滋陰養血,交濟心腎的作用,這兩個穴位組合起來用的話的確有交濟坎離的效果。 豐隆、陽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結。 方義: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別走太陰,其性通降,陽陵泉為膽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氣之功,而無承氣之峻猛,治大便秘結,甚為穩妥。 陽陵泉、足三里 功能:調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癥,如吞酸口苦,泄瀉嘔吐,下肢痿痹。 方義:陽陵泉為膽經合穴,瀉之以肅清凈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膽府清疏,膽汁入胃,化食消滯;三里為胃府合穴,瀉三里,以導胃中之濁氣,使其濁陰得降,清陽自生,兩穴配伍,對肝胃不和之癥,用之有效。陽陵泉為全身之筋會,大有舒筋利節,搜風祛濕之力;足三里有通陽活血滲濕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諸痹、膝關節痛、筋攣歷節、痿躄腳氣。 魚際、太溪 功能:滋腎清肺。 主治:虛勞骨蒸、咳嗽、咯血。 方義:魚際清肺火,太溪滋腎陰,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虛勞諸癥悉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