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唱法 通俗唱法
異與同
美聲唱法強調共鳴與音質,但由于其來自異域,與本民族的審美觀有些差異,因此還不能被廣大群眾普遍接受,是一種曲高和寡的聲樂演唱形式。隨著我國嚴肅音樂的推廣,現在也逐漸被大家接受和欣賞。通俗唱法注重直與平,發聲自然,崇尚口語化,對聲音考究偏于“情”。關于這種唱法有褒貶不一的爭論,但我們相信存在即有道理。作為一種演唱風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強烈的感染力使其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演唱方式,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擁有一大批著名歌手和熱愛它的聽眾的演唱形式。下面,我們從對美聲和通俗兩種唱法從多個角度加以比較分析,以找出這兩種演唱方法在呼吸、共鳴、喉位、音色等發聲技巧的異同,并希冀借此發現兩者可借鑒之處。
在呼吸上
歌唱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及胸腹式聯合呼吸三種歌唱呼吸法,這是一種運用胸腔、橫隔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氣息的呼吸法。在通俗歌唱中,三種呼吸形式均可適當使用,以自然為好,根據不同的聲線與歌唱風格來自由選擇,讓氣息盡可能支撐聲帶振動體,延長疲勞期,完成較大的演唱量。美聲唱法由于共鳴的需要,對氣息能源消耗相對比通俗要大,要求有飽滿的氣息支持和靈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主張胸腹混合式的橫隔膜呼吸法。美聲歌唱的格言是“誰懂得呼吸和吐字,誰就懂得歌唱”。通俗唱法在呼吸上也要求氣息的支撐,譬如通俗唱法中的氣聲,有氣息支持的氣聲就比無氣息支持的氣聲質量高,但程度不同于美聲,過多刻意調動你的所謂呼吸肌,過多用力加勁,會失掉通俗的世態特征。
2.在共鳴上 美聲唱法在歌唱發聲時運用“混合共鳴”的方法,即掌握好共鳴腔的混合運用,使各共鳴腔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才能獲得良好效果。它強調整體歌唱感,整個聲區充分發揮共鳴作用,要求聲區統一,轉換音區不能有痕跡,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強,不必借助麥克風來擴大音響。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話筒擴音,不需要強大的共鳴(少數勁歌除外),輕唱為主,更注重自然或半自然的聲音特色,下部共鳴較多,多用口腔共鳴,盡力保持自然狀態,就像朗誦、說話一樣。根據作品風格、音樂體裁,喉咽腔的開合狀態也有不同。軟腭的狀態與喉咽的開合有著緊密的關系,只有在喉咽腔打開的情況下,才能要求軟腭的狀態。
3.在喉位上 美聲唱法要求喉頭下降,保持在吸氣時的低部位,喉嚨打開,特別要把喉嚨底部打開,發音管拉長,穩定喉器。美聲唱法認為呼吸是歌唱的動力,開喉是發聲的關鍵。而通俗唱法男女聲都以真聲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嚨打開不大,一切服從風格的需要。
4.在聲音走向上 美聲唱法聲音成管狀,豎向運行,即聲音從喉室發響后經過喉腔、口咽腔,往上通過鼻咽腔到上部共鳴腔體(鼻竇、額竇、蝶竇)后再送出來。美聲唱法主張聲音從后面上去到頭頂,再從前面出來,猶如拋物線,像投擲鉛球一樣,聲音可穿透得更遠,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對聲音直接從口腔唱出。而通俗唱法發音管短小,聲音靠前,親切自然。
5.在音域上 美聲唱法由于上下聲區貫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達到兩個八度,甚至三個八度。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間。部分民歌改編曲音域稍寬,某些勁歌或戲劇性作品音域寬廣,嗓音條件一般或未經訓練的較難勝任。
6.在咬字部位上 美聲唱法用它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在“掩蓋”的位置上“亮”出來,要求聲音圓潤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講究“圓”,嘴巴呈圓形,因而產生了一種明亮、豐滿、松馳、圓潤而又具有一種金屬色彩的、富于共鳴的音質。通俗唱法吐字方法與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是永遠在“開放”的狀態之下充分地唱出來,不包在嘴里就行,也不一定要求聲音亮,有時更靠前些,齒音、唇音較重,強調吐字,因而語言清晰,感情親切。從生理上說這是由于喉頭位置要求不同形成的;從感覺上說,唱美聲是垂直(豎)和水平(橫)意識的綜合,唱流行歌則始終在水平意識中進行,口型永遠是“橫”的。 
美聲唱法的二大特點:“點”、“間”、“根”,“點”(集中)、“間”(打開)和“根”(氣息);通俗唱法的支柱只是“點”“根”;美聲二大支柱中最“核心”的是“點”,那么流行唱法的技巧基礎依然是“點”,也就是聲帶調節,從這角度上說,美聲和通俗唱法是完全一致的,如:邁克爾·杰克遜、愛爾蘭女歌手恩雅、芭芭拉、史翠姍的聲音和美聲唱法比較接近。 美聲唱法有兩種模式:以真聲和邊緣振動的聲音為主體的唱法和以局部振動的聲帶為主體的唱法;而通俗唱法正巧也有這兩種唱法,40、50年代的爵上樂唱法,幾乎大多是用真聲和邊緣振動的唱法,如:平克勞斯貝、愛迪、威廉姆斯,國內的林憶蓮等。此外,通俗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似之處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樂感和表達能力。 總之,唱通俗歌時聲帶張力比唱美聲小,唱通俗時聲道只要不堵塞,不需要有意識去創造一個共鳴空間。氣息支持在唱通俗時,并不需要唱美聲那樣強的阻抗,因此,從生理機能立場上說,二者除了共鳴要求不同外,并無本質上的矛盾。 
通俗唱法因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從而也就決定了它的歌曲的演唱也具很強的豐富性。它的歌唱方法幾乎沒有什么規律可循,演唱很隨意。然而要使通俗唱法形成一種唱法,如所謂的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那它應該在具體的演唱方法與技巧上,也和美聲唱法、民族唱法一樣,形成一定的規律性。 美聲唱法的原理與通俗唱法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在唱通俗歌曲的時候,可以借鑒美聲先進的規范的呼吸方法和發聲技巧來發展通俗唱法,使通俗唱法更具規范性與個性。那么如何借鑒美聲的某些方法來唱好通俗歌曲呢?下面我們就從幾個方面來分析說明: 1.呼吸的訓練 先感覺氣沉丹田也就是橫隔膜位置在哪里。讓學生坐下,臀部的三分之一座在椅子上,身體前傾,雙肘自然放在雙膝蓋上。不用有意識去大口吸氣,用平靜自然的感覺深吸進去,這時可以感受到腰的周圍及小腹向外擴張的位置。這就是唱歌時呼吸的位置。訓練方法:(1)胸部放松,自然站立,慢吸慢呼,口鼻同時吸氣吸到腰部周圍,小腹向外擴張。然后用“絲”音有控制、均勻的吐出。每次訓練反復5次。(2)快吸慢呼:胸部放松,自然站立,口鼻同時快速吸氣,但不要用力過猛,吸到腰的周圍,小腹向外擴張,控制片刻再用“絲”音吐出,每次練習5次。(3)平躺在床上,用鼻平靜深吸到胃部,然后用“絲”吐出練習,每次5次。如果每天能堅持各種方法練一次,久而久之將形成一種良好的呼吸狀態,這對演唱時聲音的控制,音域的擴展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聲音的訓練 a自然聲區的訓練:選用簡單的練聲曲如5432-1---‖先用閉口音Hm練習。口鼻同時平靜吸氣,接著馬上發音,發出的聲音完全是自然的。注意聲帶不能虛著有漏氣的現象。聲音不能全用真聲,也不能全用假聲,要用真假混合的聲音。真假聲調配的比例要掌握好,起音要自然,聲音不能太白太緊。這樣的練習先在自然極限音域C-#C進行。除閉口音外還要用其它母音練習,如a, e, i,o, u等元音進行練習。 b過渡音區的練習: 練習換聲點是擴展音域的關鍵,如用練聲曲1234口5432口1---‖用ma母音練習,當聲音接近#C音時,聲帶不能虛,用混聲按音高作水平向前推移,同時要使元音變窄。注意音量不改變,發ma音時意識中向mo音靠近。以女聲為例,以西洋傳統唱法來說,通俗唱法的高音區僅是美聲唱法的中音區,可在感覺上通俗唱法到be-f1時,就象歌劇演員唱bb2--C3那么高。通俗唱法的這種使母音變窄的方法很象美聲唱法中的“關閉”技術。 通過借鑒美聲唱法的呼吸和換聲技術訓練可以幫助通唱法解決技巧問題,從而使之更加的完善。當然要真正唱好通俗歌曲除了發聲技術完善外,還需要很好的樂感,全面的音樂素養,處理歌曲的能力,豐富的文化修養。通過長期的訓練和舞臺實踐,才能成為優秀的通俗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