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口臭的原因有口腔疾病、鼻腔疾病、胃腸疾病等。 口臭與幽門螺桿菌的關系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其發現者Marshall博士吞服含有大量幽門螺桿菌的菌液以證實細菌的致病性,數天后其同事報告其口腔中散發出難聞的臭味。 各種研究發現,在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擾后,胃內Hp感染仍然是口臭發生的危險因素。提示其在口臭發病過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胃病,包括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是一類大家較為熟悉的疾病,多年來醫學界將病因歸咎于胃酸分泌過多,甚至有“無酸不潰瘍”之說。后來發現,此學說不確,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這就是幽門螺桿菌作祟。 原來,幽門螺桿菌最適宜于微氧環境中生存并繁衍,并通過所分泌的細胞毒素和蛋白水解酶,來損傷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進而產生炎癥甚至潰瘍,更糟糕的是此種細菌可能使人與癌癥結緣,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資料都顯示出這樣的結果。學者們觀察到,50%胃癌患者可能是由幽門螺桿菌“造就”的,感染了幽門螺桿菌的胃病患者罹患胃癌的可能性是未感染此菌的胃病患者的10倍,顯示幽門螺桿菌在胃癌形成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后可能導致口氣重,即口腔有異味,嚴重者往往還有一種特殊口腔異味,無論如何清潔,都無法去除。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患者通常會出現以下癥狀: 泛酸:幽門螺桿菌會誘發胃泌素大量分泌,導致胃酸過多,表現為泛酸和燒心; 腹痛:因胃和十二指腸黏膜損傷,有些病人還可出現反復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癥狀; 口臭:幽門螺桿菌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內發生感染,可能導致口氣重,嚴重者往往還有一種特殊口腔異味,無論如何清潔,都無法去除。幽門螺桿菌是引起口腔異味的最直接病菌之一。 食后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癥狀,如暖氣、腹脹、反酸和食欲減退等。 實行分餐制最科學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和預防胃腸道傳染病一樣,要把住病從口入關。只要做到飯前便后洗手,盡量吃高溫加熱的熟食,喝開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凈,盡量減少聚餐,就能有效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聯合應用抗生素,是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疾病的唯一有效措施。 即使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患者也可以通過規范的治療將體內的細菌殺滅干凈,像三聯療法、序貫療法、PPI三聯療法基礎上的四聯療法都有不錯的療效。徹底根治幽門螺桿菌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患者應嚴格遵從專科醫師的指導進行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