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夢瑤 ·《藝術科技》2014年08期 ·非遺中華(feiyizhonghua)編輯整理 ·轉載注明出處。 書接前文: 活態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區別 文化月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一定是活態的,那些歷史上確實存在過的重要民俗活動,只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如“泰山封禪”一類的大型儀式活動,都可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您是如何看待這樣一種說法的? 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區別,是它的“活態”性。那些歷史上確實存在,但后來消失了的,哪怕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科學價值的傳統文化事項,也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譬如,泰山封禪始自秦朝,是典型的傳統文化。自秦始皇登泰山祭天之后,許多朝代的帝王一旦登基,都會率群臣赴泰山祭天以示君權神授,儀式規模也相當隆重。但即或如此,這類項目也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并不是說它在中國文化史上并不重要,而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遴選標準首先必須是活態的,必須以活態的形式傳承至今。而泰山封禪盡管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早在宋代就已經絕跡,像這樣絕跡了1000多年的遺產項目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非物質”類的地域標志性文化是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向標 文化月刊: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尋找當地“非物質”類的地域標志性文化。通常,一個地方最有名的地域標志性文化——諸如傳統工藝技術、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儀式或節日等,都可中報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說法對嗎? 苑利:有人經常為找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愁。每當這時,我都會給他們出主意:“這簡單得很,你到當地問問,這里什么最有名,這最有名的東西,只要是‘非物質’類的,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闭f來也靈,過幾天朋友就回了電話,告訴我一下找到好幾個。我說的“最有名的”,用學界的行話來說,就是地域標志性文化,也就是當地最有名的、最能代表當地特色的地域文化。 地域標志性文化有兩種:一種是非物質的,如到了北京,北京的烤鴨、京劇最出名,北京烤鴨制作技術、京劇表演藝術,就是北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了金華,金華火腿最出名,那么,金華火腿制作技術就是金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樣,慶陽的香包、天津的狗不理、東陽的木雕很有名,那么,相關的制作技術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傊灰欠浅炐闱乙曰顟B形式傳承至今的知識類、表演類、技術類、儀式類傳統文化事項,都可視為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種地域標志性文化是物質的,如北京的天壇、故宮、頤和園,西藏的布達拉宮、色拉寺,由于這類遺產是以物質的形式呈現在你面前的,我們將這類遺產稱為物質文化遺產。這類遺產雖然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息息相關。 因為只有掌握了修建天壇、故宮、頤和園的宮廷建筑營造技術,你才能建造這些宮殿、莊園。所以,如果你找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你可以去找當地最著名的物質文化遺產(如侗族的鼓樓、羌族的碉樓等),找到這些物質遺存,只要是相關的制造技藝、營造技藝還在,都可以直接申報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傳統的生產知識也應該得到傳承 文化月刊:土產知識(農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等方面的生產知識)算不算非物質文化遺產? 苑利: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大的類別來說,大致可包括表演藝術(民間文學、表演藝術)、傳統工藝技術(傳統工藝美術、傳統生產知識、傳統生活知識)和傳統儀式(傳統節日、傳統儀式)三大類。這個分類所含內容,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類大體一致,其中就包含生產知識。但在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中,迄今都沒有“傳統生產知識”一項。這說明中國有關部門并不認為傳統生產知識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在農林牧副漁各業所積累起來的足以代表一地最高科技水平與獨特智慧的生產知識與經驗,是人類創造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保護好這筆財富,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祖先所創造的各種生產經驗,同時還可以了解到祖先創造的各種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并巧妙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信仰體系,觀念體系與價值體系。這對于我們了解古代生產文明,克服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弊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農林牧副漁各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歷史上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田養蟹等傳統養殖方法,如今被稱為“稻魚共生系統”“稻鴨共生系統”和“稻蟹共生系統”,這些傳統的農業養殖方法是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農業生產經驗,將這些傳統生產知識運用于現代養殖業,不但可以清除田中的雜草與害蟲,避免施用農藥、化肥給稻田帶來的污染,獲得稻米豐收,同時也可以通過水田養魚、養鴨、養蟹而獲得漁業、家禽業上的豐收,從而較好地解決稻作民族食譜中脂肪、蛋白質不足的問題。這些人類在近萬年發展過程中所積累起來的無形經驗,沒有理由不去繼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