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端午節,除了上海國際電影節,你還有這些優秀電影可以看。 文|吳沁嫻 沒有搶到11號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票也沒有關系,從6月8日—11日,“極地光影”電影放映活動將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進行。本次影展放映的影片都是參加過2016年特羅姆瑟國際電影節的故事片和短片紀錄片合集,總共5個單元,14部影片,分別來自瑞典、挪威、芬蘭、冰島和格陵蘭島,還包括中國的 3 部實驗影像作品。部分影片放映結束后,還會舉行導演映后問答交流活動。
I. 變化之聲單元
這一單元的影片, 以冷峻壯麗的北極景觀為背景,在災難和對抗中捕捉自然與社會的變化反射在北方人內心中的戲劇性。在人與自然征服和共處的辯證關系中,自然是激發人類創造力的靈感,同時,也是人類生存面臨的挑戰, 因而改變是不可逆轉的。在面對自然呈現的變化和展現社會和歷史發展帶來的變革的進程中, 人與自然的關系愈顯復雜多變。
《公羊》 冰島 / 92min / 2015 /劇情片 導演:格里莫·哈克納爾森(Grímur Hákonarson) 《公羊》是冰島導演格里莫·哈克納爾森的首部長片,曾獲第68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豆颉分v述了發生在冰島北部一個與世隔絕的?村落的故事。一對六?多歲的兄弟相互怨恨,幾十年都沒說過話,直到?種致命的疾病席卷了他們摯愛的羊群。為了保護羊群不被防疫員殺掉,他們被迫重新合作。
《海浪》 挪威 / 104min / 2015 /劇情片 導演:羅阿爾·烏索格(Roar Uthaug)
羅阿爾·烏索格導演的《海浪》首次在國內放映,該影片直接展現了氣候變化給挪威峽灣帶來的滅頂之災。位于挪威西部的?knes與Hegguraksla呈現著舉世聞名的挪威峽灣風光,其壯麗風景之下卻蘊含著威脅人類生存的危險。山體一旦滑坡而造成的巨型海嘯將會以85米高的大浪將峽灣淹沒。地質學家Kristian Eikfjord 一家人生活在這美麗的風險中,有一天,當風險轉變為現實,工作和家庭的職責演變成一場同時間的賽跑…
《那些記住更多的人》 芬蘭 / 短片(9min)/ 2014 /紀錄片 導演:Lauri Autere、Minna Valjanen
芬蘭拉普蘭地區的Sompio曾經因?袤的曠野和說書人而聞名,但這?切已成過去。Urpo 是老Sompio時期成長起來的最后一代人,在青年時期, 他們見證了這一地區無法逆轉的變化。往事如煙,而歷史是否有什么值得我們珍惜呢?
《北方大山》 瑞典 / 短片(15min)/ 2015 / 紀錄片 導演:Amanda Kernell
雖然78歲的Elle在瑞典北方的拉普蘭大山中長大,母語也是薩米語,但她卻不喜歡薩米族人, 現在她聲稱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瑞典南方人。在他兒子的一再堅持下,Elle很不情愿地回到了北方去參加她姐姐的葬禮。在她準備離開之際,才發現自己的兒子打算跟她的北方親戚們住一晚。Elle堅決不從,住進了當地滿是游客的大酒店。
《變革之聲》 格陵蘭島 / 短片(52min)/ 2014 /紀錄片 導演:Inuk Silis H?egh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格陵蘭島的搖滾樂隊Sumé發行了三張改變格陵蘭島歷史的專輯。他們的音樂影響了一個時代,激發了格陵蘭人的自我意識,進而促進了抵抗丹麥殖民政府的政治進程,直至格陵蘭島?治政府的成立。
II. 瞬間永恒單元
這一單元的放映影片主要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幾部北方影片以一系列看似普通平凡的日常點滴,突顯平靜如初的北歐式人際關系中閃爍的戲劇性。人類通過道德和規范樹立社會準則,然而人類行為卻可以在舉手之間徹底動搖這些準則。此刻,自然是現場也是證人,它以其沉默無語見證著人類心靈的氣象萬千。
《游客》 瑞典 / 120min / 2014 /劇情片 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stlund)
阿爾卑斯山滑雪佳地,?瑞典家庭在就餐時遇到了雪崩,丈夫托馬斯在關鍵時刻的本能反應讓?連串的家庭危機如雪崩一般滾來。夫妻關系、家庭信任的基石在這個中年危機的陰影下都變得搖搖欲墜。托馬斯究竟怎么樣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在孩子心目中重塑他做父親的威信?
《兄弟》 挪威 / 101min / 2015 /紀錄片 導演:亞斯拉琪·霍爾姆(Aslaug Holm)
《兄弟》是紀錄片版的《少年時代》,被形容為“對童年宇宙的詩意描述”,同時也是成年母親的回憶和自我發展過程的展現。作為導演和攝影的母親對兩個兒子作長達八年的私人影像記錄,從童年到少年時代,通過拍攝孩子們成長的過程發現生活,也回顧了自身家庭的過往。本片剛剛獲得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大獎。
《溫柔小事的笨拙》 芬蘭 / 短片(9min)/ 2015 /劇情片 導演:Miia Tervo
周末,離異的父親帶著青春期的女兒去超市購物。然而他們卻得到了一位女士過度熱情的“幫助”。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奇葩事也改變了這對父女的人生......
《時光地堡》 挪威 / 短片(30min)/ 2015 / 劇情片 導演:Vibeke Heide
Monika試圖重拾與兒時玩伴 Irene的友情。但是經過一天在已經荒廢的昔日德軍地堡的旅行,她們發現兒時的矛盾并未隨著時間淡去,小時候友情的裂痕也并非偶然。
《WWW.身體》 挪威 / 短片(16min)/ 2015 / 劇情片 導演:Truls Krane Meby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挪威北部有了互聯網,這也正是十二歲的Mads性意識覺醒的時期。因為接觸到了色情圖片, 他與父母的生活開始變得復雜起來,家變成了步步驚心的雷場。
《魚類無感 食之無妨》 瑞典 / 短片(12min)/ 2015 / 劇情片 導演:Victor Lindgren
Matilda和他的哥哥Peter在家,這時哥哥的?朋友Elin造訪。Elin完全就是Matilda以后想要變成的樣子,Matlilda喜歡Elin的穿著,一舉一動,她的全部,甚至比哥哥Peter還要喜歡她......
《觸碰》 挪威 / 短片(14min)/ 2014 / 劇情片 導演:Rasmus Even Hol Skjegstad
身體的觸碰對人們來說非常敏感,甚?有時因為過于親近而引起壓力。
III. 特別放映——瑞典大師級導演羅伊·安德森回顧單元
《瑞典愛情故事》 瑞典 / 115min / 1970 / 劇情片
去年極地光影放映展中,瑞典導演羅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靜》大獲好評,這部影片也是2014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獲獎作品。今年放映展會帶來安德森的處女長片作品《瑞典愛情故事》。安德森在26歲時創作了他的這部處女故事片,自1970年首映開始即被加封為講述青春愛情的經典之作。
Ⅳ. 中國短片集單元:“另一種陌生”
這個單元以“另一種陌生”為主題,將會放映三部中國實驗短片,共100分鐘。來自中國的三位藝術家通過三部實驗影像作品,探索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
《安布羅希亞》 中國 / 25min / 2015 / 劇情片 導演:覃鈺柯
一個死有不甘的鬼魂,一個企圖自殺的小丑,一個變成金色幾何體的哲學家,一個瘋狂健身的侏儒,一個要求情人囚禁自己的女人,一對相愛不能相守的男人,一個貌合神離的三口之家...在這個卡夫卡式的寓言故事?,銀幕上的人物被封閉在一個世界末日的預言中,而在這個時空,人的惶然成為神的食物。
《每次見面都像是告別》 中國 / 35min / 2015 / 紀錄片 導演:王坪
——“王坪啊,以后我和儂爸爸要是死了,你千萬莫大辦,風俗禮儀什么的你不用管的,你個小女孩子弄不來這些事,我也不愿意你去求人,你就把我們簡單地火化掉,骨灰就找個海里撒掉吧……” ——“海里頭?你都沒見過海,為什么要撒到海里頭?” ——“我啊,小那時候也想環游世界的,但是你看我們這一生世都圍著這個鎮打轉,你把我們骨灰撒海里,這樣我們也能順著海水到處去耍耍了……”
《關于城里的羊》 中國 / 40min / 2015 / 紀錄片 導演:趙煦 在城市與農村交接的地方,一對養羊的夫婦每天在城市周圍放羊,政府為了蓋樓房想把他們從平房趕走;一個修車的大爺每天在路邊放disco,周圍的民投訴他擾民;一個男人養了一只羊做寵物;一個打扮成羊模樣的男子四處游蕩。幾條線索相互交錯,勾勒出一幅荒誕的城鄉結合部圖景。
Ⅴ. 藝術影像單元:干預
這個單元以“干預”為主題,會放映兩部實驗影像短片。三位來自瑞典和中國的藝術家通過藝術的透視鏡看待與我們朝夕相處的自然環境,帶來理想與幻想,詩性與哲理的人生思考。
《天氣大戰》 瑞典 / 58min / 2012 / 實驗 導演:馬茨·比格特(Mats Bigert)& 拉斯·伯格斯特朗(Lars Bergstr?m)
《天氣大戰》是瑞典藝術家組合Bigert & Bergstr?m創作的藝術形式的紀錄片。兩位藝術家制做了一只試圖改變龍卷風的裝備,并將其帶到美國龍卷風頻繁的地區投入使用。影片將大地藝術、行為藝術、雕塑以及紀錄片結合一體,探索人與自然關系中聯系最緊密的天氣問題。在龍卷風設備投入使用的過程中,兩位藝術家以大量帶有個人觀點和普遍認識的方式深入研究人類對自然干預的努力。在關系人類命運的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將這種努力帶入有關自然與人,科技與藝術,氣象學與社會,道德倫理和強國政治相結合的種種考量中。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中國 / 7min / 2010 / 實驗 導演:花俊
天子嶺是杭州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場,2010年藝術家花俊來到這里,在其中的一座垃圾山上覆蓋了一層環保生態紙,他用特制的巨刷在紙上書寫了心經中“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八個字,每個字高達20米。創作過程成為藝術家耐力和忍受力的考驗?;≡诶@種生活中的廢棄物上制造出美與驚詫的藝術作品,他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也反映出曾經的八年瑞典生活帶給他的人生思考,北歐人面對大自然的崇敬與卑微的態度讓他有一種新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極低光影”電影展映 時間:6月8日-11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