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逝世時間先后順序】 陳叔通先生逝世訃告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陳叔通先生,因病于一九六六年二月十七日上午四時五分在北京逝世。陳叔通副委員長是浙江省杭州人,享年九十歲。
陳叔通副委員長逝世前,朱德委員長和周恩來總理,以及鼓真、陳毅、陸定一、康生、劉寧一、徐冰等,曾前往醫院看望。 李立三同志逝世 ![]() 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為李立三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楊明軒先生逝世訃告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主席楊明軒,因病醫治無效,于一九六七年八月二十二日在北京逝世,年七十七歲。
楊明軒副委員長追悼會,于八月二十四日上午在八寶山舉行。 參加追悼會的有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康生、郭沫若、劉寧一、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高崇民、蔡廷鍇、李四光、傅作義、許德珩、李德全,參加追悼會的還有在京的人大常委委員,各民主黨派的負責人,以及楊明軒副委員長的家屬和生前友好。 程潛先生逝世訃告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程潛先生,因病于四月九日在北京逝世,終年八十六歲。
中央、中央文革負責同志周恩來、康生、江青和謝富治,今天晚上前往程潛副委員長家中,向他的家屬表示悼念。 四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程潛先生逝世舉行了追悼會。參加追悼會的有民革中央副主席熊克武,在京民革中央常委和中央委員盧漢、盧郁文、劉斐、朱蘊山、翁文灝等。參加追悼會的還有李宗仁、章士釗,以及程潛副委員長的家屬。 蔡廷鍇先生逝世訃告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蔡廷鍇先生,因病于四月二十五日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六歲。
中共中央、中央文革、中央軍委的負責同志周恩來、康生和黃永勝,今天晚上前往蔡廷鍇先生家中,向他的家屬表示悼念。 二十八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為蔡廷鍇先生逝世舉行了追悼會。參加追悼會的有民革中央副主席熊克武,在京民革中央常委盧漢、盧郁文等。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李宗仁,以及蔡廷鍇先生的家屬。 李燭塵先生逝世訃告 ![]()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民建會副主任委員、第一輕工業部部長李燭塵,于一九六八年十月七日上午九時四十分,病故于北大醫院,享年八十七歲。
張治中先生逝世訃告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張治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一九六九年四月六日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九歲。
四月九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舉行了向張治中副委員長告別儀式。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黃永勝參加了告別儀式。 章伯鈞先生逝世
![]() 章伯鈞,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1957年被劃為右派,仍保留部長級待遇和全國政協委員一職,1969年5月17日在北京去世,終年74歲。
![]() 賀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
席。“文化大革命”中,賀龍遭到林彪、江青、康生一伙的殘酷迫害。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終年73歲。 劉少奇同志逝世資料 ![]()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一致通過了為劉少奇平反的決議,決定撤銷中共八屆二中全會枉加于劉少奇的“叛徒、內奸、工賊”的罪名和把他“永遠開除出黨,撤銷其黨內外一切職務”的錯誤決議,撤銷原審查報告。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 ![]() 1980年5月17日,已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同志追悼大會,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各界代表萬余人隆重舉行劉少奇同志追悼大會。 華國鋒 葉劍英 鄧小平 李先念 陳云 宋慶齡 劉伯承 徐向前 聶榮臻 彭真 鄧穎超 胡耀邦 趙紫陽等同志送了花圈。 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主持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致悼詞。 天安門廣場上,五星紅旗在晴空中低垂。首都機關、部隊、工廠、商店、學校等單位,今天都懸半旗,為劉少奇同志志哀。下午三時,參加追悼會的人們陸續來到人民大會堂。他們胸佩白花,臂纏黑紗,肅穆地進入會場。萬人大禮堂的正門口,懸掛著用黑紗制的大幅橫標,上面寫著:“深切悼念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會場主席臺正中,安放著劉少奇同志的大幅遺像。遺像前擺著覆蓋了中國共產黨黨旗的劉少奇同志的骨灰盒,周圍擺滿了松柏和長青樹。 會場里陳放著中共中央、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共中央軍委、政協全國委員會送的花圈。 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陳云、宋慶齡、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彭真、鄧穎超、胡耀邦、趙紫陽、王震、韋國清、烏蘭夫、方毅、許世友、李德生、余秋里、張廷發、陳永貴、耿飚、倪志福、彭沖、陳慕華、賽福鼎、萬里、王任重、谷牧、宋任窮、楊得志、胡喬木、姚依林、黃克誠、譚震林、李井泉、張鼎丞、蔡暢、廖承志、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許德珩、胡厥文、肖勁光、朱蘊山、史良、康世恩、薄一波、姬鵬飛、江華、黃火青、粟裕、韓先楚、楊勇、王平、沈雁冰、康克清、季方、王首道、楊靜仁、張沖、帕巴拉·格列朗杰、莊希泉、胡子昂、榮毅仁、劉瀾濤、陸定一、李維漢、胡愈之、王昆侖、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送了花圈。 會場里還放著中共中央各部門,國家機關各部門,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國防科委、各軍兵種、軍事院校、各大軍區,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黨委、人大常委會、人民政府、政協、軍區,臺灣省愛國同胞,中共寧鄉縣委、縣革委會送的花圈。 劉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同志率親屬獻的花圈,放在骨灰盒前面。 參加追悼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華國鋒、鄧小平、陳云、宋慶齡、徐向前、聶榮臻、彭真、鄧穎超、胡耀邦、趙紫陽、王震、韋國清、烏蘭夫、方毅、李德生、余秋里、張廷發、陳永貴、耿飚、倪志福、彭沖、賽福鼎、萬里、王任重、谷牧、宋任窮、楊得志、胡喬木、姚依林、黃克誠、譚震林、李井泉、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許德珩、肖勁光、朱蘊山、史良、康世恩、薄一波、姬鵬飛。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江華,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黃火青,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粟裕、韓先楚、楊勇、王平,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沈雁冰、康克清、季方、王首道、莊希泉、胡子昂、榮毅仁、劉瀾濤、陸定一、李維漢、胡愈之、王昆侖、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以及在京的中共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負責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事院校、北京部隊、北京衛戍區的負責人,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其他愛國人士,各界知名人士,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負責人以及部分勞動模范。 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主持了追悼大會。下午四時,華國鋒同志宣布追悼大會開始。在哀樂聲中,全體同志肅立默哀三分鐘。樂隊奏國歌。 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致悼詞。 鄧小平說:“今天,我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悼念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同志。劉少奇同志為共產主義事業戰斗了一生。他是受到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愛戴的、久經考驗的、卓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 “文化大革命時期,林彪、江青一伙出于陰謀篡黨奪權的反革命目的,利用我們黨的缺點和錯誤,蓄意誣陷和殘酷迫害劉少奇同志。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劉少奇同志在河南開封不幸病故。這是我黨和我國人民巨大的損失。黨中央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根據確鑿的證據,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徹底推倒了強加在劉少奇同志身上的種種罪名,鄭重地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我們黨采取的這種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原則立場,受到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 鄧小平說:“劉少奇同志幾十年如一日,為黨的鞏固和發展,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為反帝反殖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展,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建立了不朽的功績,贏得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鄧小平說:“劉少奇同志一貫重視研究馬列主義理論。他善于根據理論原則,聯系實際,周密考察、具體分析問題,具有政治上的遠見卓識。我們要學習他這種理論和實踐統一的科學態度。” “劉少奇同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強調國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務員,革命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任何崗位上都應該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對于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他總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勇于糾正,勇于承擔責任。在遭受林彪、江青一伙殘酷迫害、處境異常艱難的時候,他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革命信念。我們要學習他這種對黨對人民無限信任的革命品質。” “劉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對廣大黨員提出的黨性鍛煉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則地實踐了。他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敢于堅持真理,抵制錯誤。他從來都把自己放在組織之中,尊重集體領導,服從組織決定。我們要學習他這種堅持原則、嚴守紀律的革命風格。” “劉少奇同志在對敵斗爭中機智沉著,立場堅定。他兩次被反動統治階級逮捕,都堅貞不屈。在革命緊急關頭,他總是不避艱險,到最困難的地方去,挑最重的擔子。我們要學習他這種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 鄧小平說:“敬愛的少奇同志離開我們已經十多年了。林彪、江青一伙制造偽證,隱瞞真象,羅織罪名,企圖把他的名字從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抹掉。但是,正如少奇同志在處境最艱險時所說:'好在歷史是由人民寫的’,歷史宣告了林彪、'四人幫’一伙陰謀的徹底破產。歷史對新中國的每個創建者和領導者都是公正的,不會忘記任何人的功績。和毛澤東同志、周恩來同志、朱德同志一樣,劉少奇同志將永遠活在我國各族人民的心中。” 鄧小平說:“我們悼念劉少奇同志,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他的遺愿,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全面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使我們黨真正成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目標而奮斗。” 鄧小平致悼詞后,全體同志向劉少奇同志遺像三鞠躬。樂隊奏國際歌。 黨和國家領導人向劉少奇同志的親屬王光美等致以親切的慰問。 遵照劉少奇同志生前的遺言,他的骨灰將撒在祖國的大海里。 追悼會前,王首道、劉瀾濤和王光美等專程前往鄭州迎接劉少奇同志的骨灰,并同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劉杰、趙文甫一起于五月十四日將骨灰護送到北京。到達北京時,彭真、韋國清、烏蘭夫、方毅、倪志福、彭沖、宋任窮、譚震林、薄一波、王鶴壽、羅青長、武新宇、賈庭三、曾三等在機場迎接。 為悼念劉少奇同志,今天全國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娛樂活動。全國各地億萬群眾同時在收音機、電視機旁收聽或收看了追悼大會的實況。 (1980年5月18日《人民日報》)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中國民主同盟副主席馬敘倫,于1970年5月4日凌晨在北京病逝,終年八十六歲。
李四光同志逝世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科教組組長李四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一九七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逝世,終年八十二歲。
李四光同志早年參加辛亥革命,解放前一直從事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后,他立即由英國啟程返國,途中受到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重重阻撓,于一九五○年五月回到北京。曾任中國科學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 李四光同志在一九五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的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李四光同志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他忠于黨,忠于毛主席,運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指導科學研究,為中國的地質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今天下午,在八寶山舉行了告別儀式,悼念李四光同志的逝世。 告別儀式由中共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主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紀登奎、李德生參加了告別儀式。 參加告別儀式的還有: 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周建人; 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傅作義; 中共中央委員王首道、劉偉、李震、李富春、蘇靜,候補中央委員劉西堯、錢學森、郭玉峰; 人大常委會委員華羅庚、嚴濟慈、吳有訓、竺可楨;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鄧初民、盧漢、史良、劉文輝、張奚若、季方; 中共中央機關、國務院有關部門、政協全國委員會機關和北京市革委會負責同志王良恩、楊德中、劉友法、李良漢、丁江、徐今強、嚴俊、遲群、王曼恬、吳印咸、石煌、王樂天、李啟煌、丁國鈺,以及各地參加全國教育改革會議的負責同志等。 李四光同志的生前友好周培源、丁西林、錢昌照等,中國科學院、國家計委地質局的革命群眾代表,以及李四光同志的親屬,也參加了告別儀式。 (1971年5月3日《人民日報》) 謝覺哉同志逝世 ![]() 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謝覺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五日在北京逝世,終年八十九歲。
謝覺哉同志于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一九三四年參加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謝覺哉同志歷任過中央蘇維埃政府秘書長、內務部長、司法部長、中央黨校副校長、陜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華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以后,歷任內務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謝覺哉同志,是中國人民忠誠的革命老戰士,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他忠于黨,忠于毛主席,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他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革命的一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董必武,今天上午前往醫院向謝覺哉同志的遺體告別。 今天下午,在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舉行了告別儀式,悼念謝覺哉同志的逝世。 告別儀式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葉劍英主持。 中共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郭沫若致悼詞。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中共中央委員張鼎丞、曾山,參加了告別儀式。 參加告別儀式的還有: 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鄧子恢、傅作義;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吳德峰;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鄧初民、史良、劉斐、朱蘊山、張奚若、陳此生、季方、周培源; 中共中央機關、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政協全國委員會機關的負責人。 謝覺哉同志的生前友好和家屬,也參加了告別儀式。 (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報》)
高崇民同志逝世 ![]() 1979年中共中央給予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 ![]() 陳毅同志逝世
![]() 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陳毅同志,因患腸癌,治療無效,于一九七二年一月六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七十一歲。
![]() ![]() 追悼陳毅同志的大會,今天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行。
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參加了追悼會,并向陳毅同志的家屬張茜同志及其子女親切慰問,勉勵他們要努力奮斗,為人民服務。 柬埔寨國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主席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受到特別邀請,在國家元首辦公廳代理主任凱密陪同下,參加了追悼會。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政治局委員江青、葉劍英、張春橋、李先念,政治局候補委員紀登奎、李德生、汪東興;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聶榮臻; 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傅作義、帕巴拉·格列朗杰。 追悼會會場中央,懸掛著陳毅同志的遺像,安放著陳毅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會場里擺著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中共中央獻的花圈,以及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宋慶齡、董必武、周恩來、康生、朱德、何香凝等獻的花圈。 柬埔寨國家元首、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主席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也獻了花圈。 會場里還擺著國務院、中央軍委、政協全國委員會,以及黨、政、軍一些領導機關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獻的花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主持追悼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致悼詞(全文另發)。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在北京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王震、王宏坤、王樹聲、王輝球、王新亭、鄧穎超、劉偉、劉賢權、華國鋒、陳士榘、李強、李震、李富春、吳德、張才千、張云逸、張達志、張池明、張鼎丞、張翼翔、蘇靜、肖勁光、余秋里、耿飚、曹里懷、曾山、彭紹輝、粟裕、蔡暢、滕海清、方毅、吳忠、張令彬、楊俊生、趙啟民、唐亮、郭玉峰、黃文明、黃作珍、黃志勇; 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國防科委、軍事科學院、軍政大學、北京軍區和北京衛戍區等方面的負責人陳繼德、田維新、張賢約、封永順、周希漢、吳信泉、姚國民、李家益、李真、胡奇才、宋維栻、羅華生、周世忠、栗在山、閻揆要、賀光華、宋時輪、劉忠、董超、張云龍、郭鵬、陳正湘、王諍; 中共中央和政府各部門、對外友協等方面的負責人王良恩、張耀祠、楊德中、任允中、申健、馮鉉、楊玉衡、劉宏賢、張香山、姬鵬飛、李耀文、喬冠華、韓念龍、馬文波、王海容、陳德和、白相國、吳德峰、肖友明、彭林、史子才、谷廣善、潘友宏、孫曉風、劉洪章、謝北一、劉湘屏、吳慶彤、劉建功、鄭屏年、武葆華、王俊卿、劉同新、解力夫、王國權、丁西林、李夢華、康克清、林佳楣、于立群; 人大常委會委員史良、朱良才、吳有訓、季方、胡愈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張奚若、周培源、楚圖南; 國防委員會委員劉斐、李明揚。 陳毅同志的生前友好也參加了追悼會。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中共中央機關、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京機關、部隊的干部和戰士,共一千五百多人。 陳毅同志逝世以后,宋慶齡、周恩來、葉劍英、張春橋、朱德、劉伯承、李先念、紀登奎、李德生、汪東興、徐向前、聶榮臻、李富春、郭沫若、華國鋒、吳德,以及黨、政、軍各方面的負責人前往醫院向陳毅同志的遺體告別。向陳毅同志遺體告別的還有廖承志、華羅庚、羅叔章、榮毅仁、王冶秋、趙樸初等。 陳毅同志病重住院時,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多次前往醫院看望。 (1972年1月11日《人民日報》)
![]() 1979年8月27日,黨和國家為其平反昭雪。 謝富治逝世 ![]() 追悼謝富治同志的大會,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天安門廣場、新華門等處下半旗致哀。 追悼大會會場設在人民大會堂。會場中央懸掛著謝富治同志的遺像,安放著謝富治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 會場里擺著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獻的花圈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獻的花圈。 會場里還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副主席宋慶齡,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康生,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伯承、許世友、陳錫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獻的花圈。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政協全國委員會、國防委員會、黨政軍一些領導機關,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獻了花圈。 參加追悼謝富治同志大會的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政治局委員朱德、江青、葉劍英、張春橋、姚文元、李先念,政治局候補委員紀登奎、李德生、汪東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床慶齡; 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聶榮臻; 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 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許德珩、帕巴拉·格列朗杰; 國防委員會主席傅作義。 李先念同志主持追悼會。追悼會開始,全體肅立默哀。周恩來同志致悼詞(全文另發)。 參加追悼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向謝富治同志的家屬劉湘屏同志及其子女表示親切慰問。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 在北京的中共中央委員(以姓氏筆劃為序)于桑、王宏坤、王輝球、王新亭、鄧穎超、鄺任農、劉偉、劉賢權、劉錫昌、華國鋒、陳士榘、陳先瑞、李強、李震、李水清、李富春、吳德、吳瑞林、張才千、張天云、張云逸、張達志、張池明、張鼎丞、張翼翔、邱創成、蘇靜、肖勁光、余秋里、耿飚、錢之光、倪志福、曹里懷、曹軼歐、曾山、彭紹輝、粟裕、賴際發、蔡暢、滕海清,候補中央委員方毅、尤太忠、石少華、劉西堯、陳華堂、吳忠、張世忠、張令彬、楊俊生、羅元發、唐亮、錢學森、郭玉鋒、康林、黃文明、黃作珍、黃志勇; 人大常委會委員(以姓氏筆劃為序)貝時璋、鄧初民、盧漢、史良、莊希泉、朱良才、華羅庚、嚴濟慈、吳有訓、張栻、茅以升、林巧稚、林蘭英、羅叔章、竺可楨、季方、胡子昂、胡厥文、胡愈之、趙忠堯、童第周、謝扶民; 中共中央和政府各部門的負責人王良恩、楊德中、劉劍、車志英、任允中、申健、劉友法、曾威、施義之、劉復之、黃慶熙、張其瑞、姬鵬飛、李耀文、喬冠華、韓念龍、馬文波、王海容、白相國、劉大煜、韓宗正、袁寶華、李良漢、陳紹昆、楊殿奎、周子健、徐斌洲、伊文、康世恩、張文碧、張彬、楊杰、馬耀驥、毛洪祥、袁學凱、李際泰、肖友明、彭林、齊一丁、陳銳霆、黃忠學、劉世雄、韋統泰、曹光琳、沙風、楊立功、殷承禎、喬培新、高修、樊省軒、吳慶彤、李夢夫、林佳楣、遲群、石煌、武衡、于立群、陳仁洪、謝華、王猛、趙正洪、吳德峰、姜子寬、曾漢周、何蘭階、李啟煌、李金德、丹彤、王國權、丁西林、廖承志、周秋野、張紀之、鄧崗、劉建功、戴征遠、董林、魯瑛、崔金耀、劉同新、葉直新、王俊青、康克清、尹中尉、狄福才、吳印咸、浩亮、劉慶棠、張科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總部、各軍兵種、國防科委、軍事院校、北京部隊和北京衛戍區的負責人陳繼德、田維新、張賢約、周希漢、杜義德、胡鵬飛、盧仁燦、常乾坤、蘭文兆、吳烈、陳發洪、姚國民、李家益、李真、胡奇才、宋維栻、羅華生、周世忠、汪洋、彭富九、高體乾、韓雙亭、王智濤、董超、金濤、李如洪、吳先恩、肖文玖、張南生、黃振棠、劉福、鐘輝琨、李鐘奇、鄒平光、潘永堤、李剛、邱巍高;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朱蘊山、張奚若、周培源、榮毅仁、楊東莼,愛國人士沙千里、王季范、程思遠; 國防委員會委員劉斐、曾澤生、董其武;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劉紹文、丁國鈺、王磊、楊壽山、萬里、劉傳新、郭影秋、殷維臣、張桂福、周榮國、范戈,北京市工農群眾的代表陳起念、張玉芝、李寶璋、曹立莊、胡成明、劉玉霞、龐文光、許桂蘭、博文啟、孫鳳強、崔長貴、張連澤。 肖克、蘇振華、高錦明等同志也參加了追悼會。 參加追悼會的醫務工作人員有:吳階平、卞志強、智軍、吳蔚然、董長城、吳桓興、李冰、柳純安、孫茜英、黃國俊、陸惟善、周光裕、尚德延、高日新、陶壽淇、李國材、孫曾一、金家瑞、郭孝達、段鳳午、郁仁存、王吉寶、趙東海、王新德、梁煥珍、周英林、夏斌、劉秀蘭、周序開。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機關工作人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駐京機關、部隊的干部和戰士以及北京市干部、群眾共二千五百多人。 謝富治同志逝世以后,周恩來、朱德、劉伯承、江青、葉劍英、張春橋、姚文元、李先念、紀登奎、李德生、汪東興等中央領導同志和黨、政、軍機關的一些負責同志以及群眾代表,曾向謝富治同志遺體告別。 追悼會結束后,謝富治同志的骨灰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1972年3月30日《人民日報》)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對謝富治進行審查。
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并撤銷原《悼詞》。
1981年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判決書特法字第一號確認,謝富治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16名主犯之一。鑒于其已死亡,決定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李德全同志逝世
![]() 李德全同志一九五八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紅十字會會長、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副主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部長等職。 二十五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周恩來,中共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等,曾前往醫院向李德全同志遺體告別,并向其子女表示親切慰問。 追悼李德全同志的大會,二十六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會場里懸掛著李德全同志的遺像,安放著李德全同志的骨灰盒。 會場里擺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何香凝獻的花圈,以及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獻的花圈。 參加追悼會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葉劍英,中共中央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傅作義、帕巴拉·格列朗杰,中共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婦女聯合會主任蔡暢,中共中央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婦女聯合會副主任鄧穎超。 李富春同志主持追悼會,鄧穎超同志致悼詞。 鄧穎超同志在悼詞中說:“李德全同志早年參加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民主運動,積極從事婦女解放和兒童福利保健事業。解放戰爭時期,她從海外回到中國解放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全國解放后,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領導下,她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注意改造世界觀。熱愛偉大領袖毛主席,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聯系群眾,艱苦樸素,努力為人民服務,為我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鄧穎超同志說,我們要學習李德全同志的革命精神,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指引下,團結起來,爭取新的更大的勝利。 參加追悼會的還有: 人大常委會委員史良、盧漢、張鋆、林巧稚、羅叔章、季方、胡愈之、謝扶民;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劉斐、楊東莼、吳研因、周培源、榮毅仁;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一些部門、政協全國委員會機關、全國婦聯和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以及李德全同志的生前友好:王良恩、郭玉峰、車志英、劉友法、趙靜軒、吳慶彤、李夢夫、侯春懷、謝華、周發言、鄧啟修、李啟煌、蔡宗溪、李金德、康克清、崔仲民、吳綪、丁國鈺、黃鎮、廖承志、王冶秋、張克俠、熊天荊、徐運北、曾涌泉等。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全國婦聯機關的干部和群眾代表也參加了追悼會。 (1972年4月27日《人民日報》)
何香凝先生逝世 ![]()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何香凝,因病于一九七二年九月一日在北京逝世,終年九十五歲。
九月五日下午,首都隆重舉行了追悼何香凝副委員長大會。同時,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前、外交部等處下半旗致哀。六日在南京舉行了何香凝副委員長的安葬儀式。 追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場里懸掛著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遺像。 會場里擺著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送的花圈。 送花圈的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伯承、江青、許世友、陳錫聯,中央軍委副主席聶榮臻以及中央軍委、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婦聯、外交部、衛生部等部門,和中共北京市委員會、北京市革命委員會。 參加追悼大會的有:董必武、宋慶齡、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張春橋、姚文元、李先念、紀登奎、李德生、汪東興、徐向前、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陳云、李富春、許德珩、傅作義、蔡暢、鄧穎超、華國鋒、吳德。他們向何香凝副委員長的家屬廖承志、廖夢醒、經普椿等表示親切慰問。 追悼大會由朱德委員長主持,宋慶齡副主席致悼詞。 宋慶齡副主席說:“何香凝女士早年隨同孫中山先生從事辛亥革命,致力于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斗爭。其后,又積極參加討伐袁世凱和護法運動。一九二四年,她堅決支持孫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義革命綱領,改組國民黨,同中國共產黨合作。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以后,她堅決維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并毅然辭去國民黨反動政府的一切職務,挺身而出,揭露蔣介石的反動面目,進行了不妥協的斗爭。抗日戰爭時期,她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堅決反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假民主、真獨裁的反動政策,積極從事抗日民主運動。皖南事變后,她嚴厲斥責蔣介石策動內戰的罪惡陰謀,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動倒退’,進行了不懈的斗爭。解放戰爭時期,她對蔣介石的賣國、獨裁、內戰的反動政策,深表憤慨,積極號召、組織國民黨內的民主力量從事反蔣活動,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響應中共中央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五一’號召,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了貢獻。 “全國解放以后,何香凝女士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她一貫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在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斗爭中,立場堅定,愛憎分明,特別是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爭期間,她義正詞嚴地痛斥資產階級右派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謬論。她經常以詩、畫熱情地歌頌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她關心國家大事,擁護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一貫為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領土完整和解放臺灣而努力奮斗。 “何香凝女士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戰友,是廖仲愷先生的革命伴侶,是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是國民黨革命派杰出的代表。她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制度,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偉大領袖毛主席。何香凝女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 “我們深切地哀悼何香凝副委員長,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跟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參加追悼大會的還有: 人大常委會委員馬純古、區棠亮、貝時璋、鄧初民、盧漢、史良、莊希泉、朱良才、嚴濟慈、吳有訓、吳冷西、張鋆、陳奇涵、武新宇、茅以升、林蘭英、林巧稚、羅叔章、竺可楨、季方、趙忠堯、胡子昂、胡厥文、胡愈之、胡耀邦、童第周、謝扶民、彭紹輝;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劉斐、朱蘊山、楊東莼、張奚若、陳此生、周培源、趙樸初、榮毅仁、徐伯昕、曾澤生、董其武;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人大常委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機關以及全國婦聯的負責人王良恩、楊德中、劉劍、劉友法、李啟煌、李金德、連貫、康克清、喬冠華、韓念龍、馬文波、何英、王海容、林一心、謝華、吳慶彤、侯春杯; 民革中央常委甘祠森、劉仲容、吳茂蓀、侯鏡如、許聞天、錢昌照,委員王葆真、李平衡、李俊龍、李蒸、陳離、焦實齋; 全國人大代表、美術界代表、知名人士以及何香凝副委員長的親屬和生前友好王震、吳德峰、沙千里、莊明理、黃鼎臣、田富達、吳桓興、朱光亞、黃長水、張國基、羅青長、何蓮芝、張瑞華、于立群、傅崖、古元、李可染、蔣兆和、周海嬰、龍潛、程思遠、鄧廣殷和夫人、馬海德、蘇菲、柯弗蘭、柯如思、愛德樂、帕特、杉山市平和夫人、路易·艾黎、陳依范等。 參加追悼大會的還有機關干部和群眾代表五百多人。 追悼會結束后,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靈柩由專車運往南京與廖仲愷先生合墓。 葉劍英、李先念、徐向前、郭沫若,以及有關方面負責人前往車站送靈。 劉友法,鄧穎超、謝扶民、李金德、劉斐、朱蘊山、陳此生、甘祠森等,以及何香凝副委員長的家屬廖承志、廖夢醒、經普椿等,護送靈柩到南京。 九月六日下午,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靈柩運到南京,在南京市東郊廖仲愷先生墓地舉行安葬儀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江蘇省革命委員會主任許世友,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革命委員會、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杜平、吳大勝、楊廣立、肖永銀、蔣科、方敏、劉其章、方明等,參加了安葬儀式。 護送何香凝副委員長錄柩到南京的劉友法等以及何香凝副委員長的親屬參加了安葬儀式。 參加安葬儀式的還有:在南京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南京市政協委員,省、市民革負責人:吳貽芳、劉國鈞、計雨亭、劉樹勛、張敬禮、張光中、任崇高、陳鶴琴、范存忠、丁光訓、陳中凡、廖運澤、廖運升、賴惕安,以及干部、群眾代表三百多人。 何香凝副委員長患病期間,宋慶齡副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領導人曾前往醫院探望。 何香凝副委員長逝世以后,遺體在九月三日入殮。靈柩停放在中山公園中山堂。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前往醫院向何香凝副委員長的遺體告別。前往告別的還有民革中央委員、有關部門負責人和何香凝副委員長的生前友好,其中有李震、王樹聲、粟裕、方毅、申光、曾濤、劉新權、張香山、章文晉、楊驥、丁雪松、林月琴、王定國、劉崇仁、童小鵬、李質忠、周榮鑫、沈謙、溥杰和夫人、林達光和夫人等。 在北京的泰國全國行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工業署副主任巴實·干乍那越送了花圈。 (1972年9月7日《人民日報》) 鄧子恢同志逝世
![]() 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鄧子恢同志,因長期患病,醫治無效,于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十日在北京逝世,終年七十六歲。
今天下午,首都隆重舉行追悼鄧子恢同志大會。同時,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外交部等處下半旗致哀。 追悼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場中央懸掛著鄧子恢同志的遺像,安放著鄧子恢同志的骨灰盒,上面覆蓋著中國共產黨黨旗。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送了花圈。 送花圈的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宋慶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康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劉伯承、許世友、陳錫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李德生,以及中共中央軍委、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政協全國委員會、中共中央和政府一些部門、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市革命委員會。 參加追悼大會的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政治局委員江青、葉劍英、張春橋、姚文元、李先念,政治局候補委員紀登奎、汪東興;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聶榮臻; 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阿沛·阿旺晉美、周建人; 國務院副總理陳云、李富春; 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傅作義、滕代遠、許德珩。 參加追悼大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向鄧子恢同志的家屬陳蘭同志及其子女表示親切慰問。 追悼大會由紀登奎同志主持,葉劍英同志致悼詞。 葉劍英同志在悼詞中說:“鄧子恢同志,一九二五年參加革命,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縣委宣傳部長,閩西特委書記,中央工農政府財政部長,新四軍政治部主任,新四軍四師政委,華中分局書記,華中軍區政委,中原臨時人民政府主席,中原局第三書記;解放后,任中南局第二書記,中南軍區第二政委,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職。在黨的第七次、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鄧子恢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幾十年來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忠于黨,忠于人民,積極工作,艱苦樸素,團結同志,聯系群眾,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鄧子恢同志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忠誠的革命戰士,是我黨的一大損失。我們沉痛地悼念鄧子恢同志,要學習他的革命精神,化悲痛為力量,緊緊地團結在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指引下,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 參加追悼大會的還有: 在北京的中共中央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王震、鄧穎超、李震、張才千、張云逸、張池明、張鼎丞、蘇靜、肖勁光、余秋里、耿飚、粟裕、賴際發、滕海清,候補中央委員方毅、羅元發、唐亮、郭玉峰; 人大常委會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馬純古、史良、羅叔章、季方、胡厥文、胡愈之、胡耀邦; 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王蕓生、盧漢、劉斐、朱蘊山、蘇子蘅、楊東莼、周培源、榮毅仁、袁任遠、康克清、曹菊如,委員何基灃、張克俠; 中共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共北京市委和市革命委員會等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王良恩、楊德中、劉劍、劉友法、劉建功、吳德峰、王觀瀾、沙風、郝中士、林海云、林澤生、廖承志、韓念龍、仲曦東、符浩、顧明、段云、林乎加、李人俊、谷牧、謝華、徐今強、陳銳霆、耿道明、劉湘屏、吳慶彤、李夢夫、龍潛、侯春懷、李金德、連貫、吳潔、田維新、肖克、周世忠、廖成美、康志強、徐光友、羅應懷、姜林東、何林兆、劉紹文、王磊、劉傳新; 鄧子恢同志的生前友好方強、錢信忠、楊顯東、林月琴、陳琮英、孫湘、吳綪、林一心、劉俊秀、楊尚奎、李步新等。 參加追悼大會的還有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北京市的干部、群眾代表七百多人。 追悼大會結束后,鄧子恢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 鄧子恢同志病重住院時,周恩來、張鼎丞、粟裕、張云逸、王震、張體學等同志曾前往醫院看望。 鄧子恢同志逝世以后,朱德、葉劍英、張春橋、姚文元、李先念、紀登奎等同志,以及一些黨政軍機關的負責同志和生前友好前往醫院向鄧子恢同志的遺體告別。 (1972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