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國學誦讀 《論語》誦讀10--17

     江山攜手 2016-06-10

    國學誦讀  《論語》10-17組 

     

     

    十、見賢思齊焉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憲問篇》)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問,今天的學者學習是為了裝飾自己給別人看。”

    【評析】林觥順先生讀此心得是:孔子教人為學的目的,要實事求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一想如何與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與他相同的毛病。”

    【評析】本章談的是個人道德修養問題。這是修養方法之一,即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實際上這就是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又以別人的過失為鑒,不重蹈別人的舊轍,這是一種理性主義的態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見。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雍也篇》)

    【注釋】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泄到彼人身上。不貳過:不犯同樣的錯誤。貳,重復,一再。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31歲。亡:同“無”。

    【譯文】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誰愛好學習?”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學好學習,他遇事不遷怒于人,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可惜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沒有聽說過愛好學習的人了。”

    【評析】這里,孔子極為稱贊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后,已經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雍也篇》)

    【注釋】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譯文】孔子說:“顏回多么有賢德啊。一竹筐飯,一瓜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受不了那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自己的快樂。顏回多么有賢德啊。”

    【評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篇》)

    【譯文】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孔子在這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述而篇》)

    【注釋】徙(xǐ):遷移。此處指靠近義,做到義。

    【譯文】孔子說:“品德不培養,學問不講習,聽到義在那里,卻不能趨而從之,有缺點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啊。”

    【評析】春秋末年,天下大亂。孔子慨嘆世人不能自見其過而自責,對此,他萬分憂慮。他把道德修養、讀書學習和知錯即改三個方面的問題相提并論,在他看來,三者之間也有內在聯系,因為進行道德修養和學習各種知識,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及時改正自己的過失或“不善”,只有這樣,修養才可以完善,知識才可以豐富。

    十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憲問篇》)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謀劃那個職位上的政事。”曾子說:“君子思考問題不越出自己的職位范圍。”

    【評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被人們廣為傳說的一句名言。這是孔子對于學生們今后為官從政的忠告。他要求為官者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腳踏實地,做好本職份內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樣是這個意思。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與“正名分”的主張是完全一致的。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為政篇》)

    【注釋】子張:孔子的學生。干祿:干,求。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干祿就是求取官職。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疑:懷疑。寡尤:寡,少。尤,過錯。殆:危險。

    【譯文】子張向孔子請教謀求做官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邊不說,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危險而無把握的事情先放在一邊,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犯錯誤,做事減少后悔,謀求做官的辦法就在其中了。”

    【評析】孔子并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后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憲問篇》)

    【注釋】怍(zuò):慚愧。

    【譯文】孔子說:“如果一個人大言不慚,那么,要他去實踐他說的話一定很困難。”

    【評析】林觥順先生讀此心得只有四字:緘默是金。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注釋】季氏:魯國正卿季孫氏,即季平子。八佾:佾(yì),行列。古時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可以容忍。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居然用了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話,還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評析】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八佾篇》)

    【注釋】林放:魯國人。易:治。指儀式隆重完備。戚:心中悲哀。

    【譯文】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禮節儀式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喪事儀式,與其隆重周備,不如內心真誠悲哀地悼念死者。”

    【評析】本章記載了魯人林放向孔子問禮的對話。他問的是:禮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在這里似乎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但仔細琢磨,孔子還是明確解答了禮之根本的問題。這就是,禮節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

    【譯文】魯定公問孔子:“君主使喚臣下,臣子侍奉君主,該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說:“君主使喚臣子應該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應當以忠誠相待。”

    【評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是孔子君臣之禮的主要內容。只要做到這一點,君臣之間就會和諧相處。從本章的語言環境來看,孔子還是側重于對君的要求,強調君應依禮待臣,不似后來那樣:即使君主無禮,臣下也應盡忠,以至于發展到不問是非的愚忠。

    十二、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子路篇》)

    【注釋】莒(jǔ)父:魯國的一個城邑,在今山東省莒縣境內。

    【譯文】子夏做莒父的總管,問孔子怎樣辦理政事。孔子說:“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評析】“欲速則不達”,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即對立著的事物可以互相轉化。孔子要求子夏從政不要急功近利,否則就無法達到目的;不要貪求小利,否則就做不成大事。

    子路曰:“衛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子路篇》)

    【注釋】衛君:衛出公,名輒,衛靈公之孫。其父蒯聵被衛靈公驅逐出國,衛靈公死后,蒯輒繼位。蒯聵要回國爭奪君位,遭到蒯輒拒絕。這里,孔子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奚(xī):什么。正名:即正名分。迂:迂腐。闕:同“缺”,存疑的意思。中(zhòng):得當。茍:茍且,馬馬虎虎。

    【譯文】子路(對孔子)說:“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說:“首先必須正名分。”子路說:“有這樣做的嗎?您想得太不合時宜了。這名怎么正呢?”孔子說:“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是采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說話不順當合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也就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不知怎么辦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必須能夠說得明白,說出來一定能夠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是從不馬馬虎虎對待的。”

    【評析】“正名”是孔子“禮”的思想的組成部分。正名的具體內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名正”才可以做到“言順”,接下來的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八佾篇》)

    【注釋】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廟。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學生。戰栗:恐懼,發抖。

    【譯文】魯哀公問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樹,商朝用柏樹,周朝用栗子樹。用栗子樹的意思是讓老百姓恐懼得戰栗。”孔子聽到后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勸阻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必再去追究了。”

    【評析】古時立國都要建立祭土神的廟,選用宜于當地生長的樹木做土地神的牌位。宰我回答魯哀公說,周朝用栗木做社主是為了“使民戰栗”,孔子就不高興了,因為宰我在這里譏諷了周天子,所以說了這一段話。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八佾篇》)

    【注釋】《韶》:相傳是古代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善:指樂舞的思想內容而言的。《武》:相傳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譯文】孔子談到“韶”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美極了,內容也很好。”談到“武”這一樂舞時說:“藝術形式很美,但內容不十分好。”

    【評析】孔子在這里談到對藝術的評價問題。他很重視藝術的形式美,更注意藝術內容的善。這是有明顯政治標準的,不單是娛樂問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里仁篇》)

    【注釋】惡乎:怎么。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緊迫的時候。顛沛:顛沛流離的時候。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升官,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獲得,君子是不會接受的;貧窮和卑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君子是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背離仁德,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候也不會忘記仁德,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要實行仁德。”

    【評析】這一章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認為孔子只主張要實行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公冶長篇》)

    【注釋】足恭:過分恭敬。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匿怨:指把怨恨藏在心里。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討好人的臉色,對人過分地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藏在心里,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評析】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十三、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

    【注釋】質:質樸。文:文飾。史:虛浮不實。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譯文】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評析】這段話可以從各種層次上來理解和發揮。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則指文化的累積。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是指質樸的品質,則是指文化的修養。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篇》)

    【譯文】孔子說:“求學老是像來不及一樣(奮力前行),又害怕失掉(應該掌握的)東西。”

    【評析】本章是講學習態度的問題。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注腳。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冶長篇》)

    【注釋】邑:此處指村莊。

    【譯文】孔子說:“只有十戶人家的村莊,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沒有像我這樣愛好學習的罷了。”

    【評析】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并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公冶長篇》)

    【注釋】愈:勝過,超過。與:贊同,同意。

    【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的學問更好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能和顏回比呢?顏回聽聞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聽聞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你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說法。”

    【評析】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他勤于學習,而且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匯貫通。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贊揚。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顏回那樣,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業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罕篇》)

    【注釋】喟(kuì):嘆息的樣子。彌:更加,越發。鉆:鉆研。瞻(zhān):視、看。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誘,勸導,引導。卓爾:高大,超群。末由:末,無,沒有。由,途徑,路徑。這里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譯文】顏淵感嘆著說:“老師之道,越抬頭看,越覺得高;越用力鉆研,越覺得深。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老師善于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一定的禮節來約束我的行為,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能夠獨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邁進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

    【評析】顏淵在本章里極力推崇自己的老師,把孔子的學問與道德說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還談到孔子對學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誘”則成為日后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篇》)

    【注釋】識(zhì):記住。誨:教誨。何有于我哉:對我有什么難呢?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牢記知識,勤奮學習而不厭倦,教誨別人而不倦怠,這對我有什么難呢?

    【評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側面。這對中國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于在今天,我們仍在宣傳他的這一教育學說。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篇》)

    【注釋】憤:苦思冥想而仍然領會不了的樣子。悱(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的樣子。隅(yǔ):角落。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冥思苦想仍領會不了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表達又找不到合適的言辭表達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重復教他了。”

    【評析】在這里,孔子提出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從教學方面而言,他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作法。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開導,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教學過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鑒。

    十四、其身正,不令而行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路篇》)

    【譯文】孔子說:“自身品行端正,就是不發命令,老百姓也知道該怎么做;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有嚴厲的命令老百姓也不聽從。”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篇》)

    【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對政府就有信任感。”子貢說:“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在這三項之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項,在余下的兩項中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回答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誰也免不了一死,如果老百姓對國家失去了信任,國家也就要垮掉了。”

    【評析】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提出的三個問題。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了儒學的民本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顏淵篇》)

    【注釋】君君:前一個“君”字為名詞,后一個“君”字為動詞,以下“臣臣,父父,子子”用法相同。

    【譯文】齊景公向孔子詢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說:“做君王的要像個君王,做臣下的要像個臣下,做父親的要像個父親,做兒子的要像個兒子。”齊景公說:“說得好啊!如果君王不像君王,臣下不像臣下,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雖然有糧食,我吃得上嗎?”

    【評析】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先進篇》)

    【注釋】莫:同“暮”。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二十歲時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浴乎沂:在沂河里洗澡。舞雩(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東曲阜。與:贊成。

    【譯文】曾皙說:“暮春三月,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皙的想法的。”

    【評析】孔子之所以贊賞曾點的主張,就是因為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篇》)

    【注釋】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評析】這里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成為后世遵奉的信條。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顏淵篇》)

    【注釋】商:子夏,姓卜名商。孔子弟子。

    【譯文】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評析】子夏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贊,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十五、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篇》)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地思考,結果沒有什么收獲,還不如學習。”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篇》)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評析】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連自己老了都覺察不出來。孔子從讀書學習和各種活動中體味到無窮樂趣,是典型的現實主義和樂觀主義者,他不為身旁的小事而煩惱,表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愛好古代的東西,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

    【評析】在孔子的觀念當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卻否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在于他愛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獻圖書,而且勤奮刻苦,思維敏捷。這是他總結自己學習與修養的主要特點。他這么說,是為了鼓勵他的學生發憤努力,成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子罕篇》)

    【注釋】《韶》:舜時古樂曲名。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到了《韶》樂,有很長時間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達到了這樣迷人的地步。”

    【評析】《韶》樂是當時流行于貴族當中的古樂。孔子對音樂很有研究,音樂鑒賞能力也很強,他聽了《韶》樂以后,在很長時間內品嘗不出肉的滋味,這當然是一種形容的說法,但他欣賞古樂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也說明了他在音樂方面的高深造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同出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點而學習,對他們那些缺點要注意改正。”

    【評析】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后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贊賞。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子曰:“有教無類。”(《衛靈公篇》)

    【譯文】孔子說:“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類。”

    【評析】孔子的教育對象、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都有自己的獨特性。他辦教育,反映了當時文化下移的現實,學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變,除了出身貴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階級、階層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種機會。他廣招門徒,不分種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門下受教育。所以,我們說,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開創了中國古代私學的先例,奠定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基本思想。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注釋】文:文獻、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忠:對人盡心竭力。信:誠實的意思。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評析】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容。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罕篇》)

    【注釋】逝者:光陰。斯:代詞,指流水。

    【譯文】孔子在江邊感嘆道:“逝去的光陰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評析】時光如流水,人的一生,正如水流,很快就離開人世,若不及時努力,將是一事無成。孔子在這里教人努力讀書,特別是年輕人,俗語說:少壯不努力,到老來的積蓄的,只有傷悲。

    十六、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篇》)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評析】這就是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后代一定會超過前人,這種今勝于昔的觀念是正確的,說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頑固守舊的。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篇》)

    【注釋】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譯文】孔子說:“一國軍隊的將帥是可以改變的,但一個人的志向卻不能強迫他改變。”

    【評析】“理想”這個詞,在孔子時代稱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氣。“匹夫不可奪志”,反映出孔子對于“志”的高度重視,甚至將它與三軍之帥相比。對于一個人來講,他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作為個人,他應維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威脅利誘,始終保持自己的“志向”。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篇》)

    【譯文】孔子說:“到了嚴寒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評析】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述而篇》)

    【注釋】飯:作動詞,吃。肱(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

    【評析】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篇》)

    【注釋】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于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后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聞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三省:省(xǐng):檢查,察看。多次檢查反省自己的行為。忠:指為人辦事應當盡心盡力。信:誠實。傳:指老師的傳授。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與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

    【評析】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季氏篇》)

    【注釋】諒:誠信。便辟(piánpì):諂媚。善柔:假裝和善。便佞(nìng):花言巧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守信的人交朋友,與廣聞博見的人交朋友,是有益處的;與諂媚的人交朋友,與兩面三刀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評析】林觥順先生讀此心得是:孔子教人,要樂而能有節。或曰“仰不愧于天,一樂也。俯不愧于地,二樂也,得天才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十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衛靈公篇》)

    【譯文】子貢問怎樣實行仁德。孔子說:“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賢者,與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評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在民間已為人們所熟知。這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在本章中,孔子以此作比喻,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事奉賢者,結交仁者,這是需要首先做到的。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衛靈公篇》)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衛靈公篇》)

    【注釋】慍(yùn):怒,怨恨。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隨的人都餓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憤憤不平地見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小人窮困時就會胡作非為。”

    【評析】孔子說到面對窮困潦倒的局面,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衛靈公篇》)

    【譯文】孔子說:“犯了錯誤而不改正,這就是錯上加錯了。”

    【評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但關鍵不在于過,而在于能否改過,保證今后不再重犯同樣的錯誤。也就是說,有了過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堅持錯誤,不加改正。孔子以“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簡煉語言,向人們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這是對待錯誤的唯一正確態度。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衛靈公篇》)

    【譯文】孔子說:“只要是行仁義的事,就是在老師面前也不必謙讓。”

    【評析】孔子和儒家特別重視師生關系的和諧,強調師道尊嚴,學生不可違背老師。這是在一般情況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師,也不謙讓。這是把實現仁德擺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惡的最高準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仁篇》)

    【注釋】:里:住處,借作動詞用。處:居住。知(zhì):同“智”。

    【譯文】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評析】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9|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性奴sm虐辱暴力视频网站| 久久午夜色播影院| 野花社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美脚玉足脚交欧美| 无码人妻少妇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22|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日日躁狠狠躁狠狠爱|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AV |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免费|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天天影视网色香欲综合网| 国产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小说|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成 人 在 线 免费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18禁 |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日韩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2020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牲交| 放荡的美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丝袜亚洲熟女|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资源|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手机| 国产精品免费中文字幕| 18禁裸体动漫美女无遮挡网站|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