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我的發展 ——讀書與專業發展報告 一、讀書的境界 我覺得讀書有三重境界:一是思想境界;二是蘊涵境界;三是方法境界。 有書浸染 我是走進書店就挪不動步的人,我是走進書店必買書的人。 就說說最近的幾件事吧。 國慶節前,在上海地鐵擁擠的人流里,參加了中語會在上海市北中學舉行的于漪《教育的姿態》《語文的尊嚴》首發式暨“優秀語文教師的精神成長”座談會。在會議的間歇,我來到了離市北中學不遠的魯迅公園,瞻仰了在公園一角肅穆的魯迅之墓。還參觀了魯迅公園里的魯迅紀念館。 在紀念館里有一個特殊的書店,名曰“內山書店”。我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好了兩本書,一是許壽裳著的《魯迅傳》,一是豐子愷的《子愷自傳》。都是民國時的人寫得書。實際上,許壽裳的書是他的兩本著作的合集,一個是《亡友魯迅印象記》,一個是《我所認識的魯迅》。 許壽裳是魯迅的好友,他1902年以官費赴日留學,在弘文學院補習日語時與魯迅相識,后成為摯友。研究魯迅,他的著作是必須要占有和閱讀的。因為他是最了解魯迅的人物之一。豐子愷是大畫家,大作家,他那清新自然的文筆早就曾經吸引過我。 在這里,我還要說一件事。就是在魯迅紀念館買書,以及去較遠一點的魯迅故居,耽擱了一些時間,我們原定于坐下午四點的高鐵返程,于是延誤了。當我們急匆匆來到虹橋火車站的時候,火車已經早發車二十分鐘了。我望著手中剛買的兩本書,就惆悵起來。怨書乎?怨己乎? 國慶放假七日,在最后兩日,到青島講學。因為早到火車站了,發現在一樓的候車大廳的北面,有一個開架書店。這里都是時尚的新書。我一眼就發現了梁衡的新書《洗塵》。梁衡曾說,我的文章都是讓別人背誦的。就是說,他寫文章是極其講究的,語言是極其凝練的。如他的《把欄桿拍遍》《亂世中的美神》,盡管這兩篇文章特別長,但我就是喜歡,就是愿意讀。 梁衡有一個寫作的秘訣,就是背書。他說:“背書是寫作的捷徑。”他自己說:“趁記憶好的時候多背一點東西。我寫文章時經常會冒出一句我中學時期背的東西,許多就是課本上的。比如《鴻門宴》,張良和項羽談判,講‘張良出,邀項伯,項伯入見沛公,沛公卮酒為壽’。這個句子我至今記得老師講的修辭是頂針格,一句頂著一句,這樣文章顯得連貫,一氣呵成。后來我在寫《清涼世界五臺山》一文時不自覺地就用上了這個修辭格:‘無梁殿,殿無一木,全磚到頂;明月泉,泉如碗口,可鑒星月;寫字崖,崖本無字,水流則現;千佛洞,洞內怪石,如人臟腑。’” 動車在穿越萬千麥田,我卻在《洗塵》書里洗塵,就是把功利之塵,庸俗之塵,浮躁之塵洗去,煥發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近日家里有事,去了濟南一趟。我每次去濟南,都想到大觀園斜對過的“東圖大廈”新華書店看看。記得上次到那里,看見一本印度教育家的薄薄的書《教育就是拯救思想》,開啟了我的《深度教學》的部分思想隨筆。 這次來到二樓,撲眼的新書啊。一個半小時迅捷而過。我買了不少書呢——賈平凹的《老生》,葉開的《語文是什么》,陳日亮的《救忘錄》,還有兩本原版翻譯課本《美國語文》。一算,一百八十多元呢。上次,我在淄博的圖書市場,買了一本余秋雨的新著《君子之道》,拿發票給我們的會計報銷,會計說圖書要集體購買,單獨不報。這次可見我又要自費了。 賈平凹的新著《老生》,我怎么沒見到任何的宣傳呢?悄悄地問世啊。我特別喜歡賈平凹,特別是他的文字,富有魅力,幾句話就把一個事物點化出來。我看了他的《帶燈》,買了他的《古爐》。我曾經對他的字畫感興趣,還買了他一本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賈平凹字與畫》呢。《老生》已經在我的枕邊了,好書我都是放在枕邊的。 書為何在枕邊看得香呢?清靜的夜里,幽暗的燈盞,只有翻書的聲音,只有一個人與書中的文字對話,就是愜意得很。我喜歡這種愜意的感覺。《老生》的最后有首詩:“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風起云涌百年過,原來如此等老生”。我也是等賈平凹的,凡有賈平凹的新書必買。為何?就是喜歡吧,就是覺得倚靠著一個大作家舒服。 《美國語文》課本我也喜歡。我翻看了一下,里面竟有一篇中國的文章。是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的事——《中國故事一則》。看了看竟然似相聲里的故事——比賽眼力。兩個人都說自己的眼力好,都偷偷地提前去看了石碑上的文字,然后在很遠很遠的地方,說我能看到上面的文字等等,最后老道說:石碑沒有了,昨晚撤了。我一直想不明白,為何美國教材里選擇了中國這樣一個故事呢?幽默乎?智慧乎?興趣乎? 陳日亮是福州一中的特級教師,他的《救忘錄》是大夏書系出版的,都是讀書的零星札記,幾十年如一日啊。我平時也有札記的習慣,但閱讀沒有陳老師的廣,理解也沒有他的深邃。有一則他記錄汪曾祺的文字,讀后忘不了。 汪曾祺說他小學上學途中,須經過大街小巷,放學回家常喜歡東看看,西看看,看各種店鋪作坊,“這些店鋪、這些手藝人使我深受感動,使我聞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我覺得加在“生活氣息”前的四個詞,極耐尋味。那樣親切,那么精當、妥帖,富有韻味;相信只有汪先生才能看得真,感得到,說得出。 我很欣賞葉開在《語文是什么》一書中的幾句話,這是他在華師大的一次演講的結尾,他說:“我們深深地明白:市場充滿喧囂,但美好的價值不滅。我曾寫文章說:‘金錢長驅直入,皆因你的人生毫不設防’。閱讀,保存,思考,以豐富的美好作品裝備自己的頭腦,可以更為輕松地消融那些異化力量的巨浪。”葉開說出了我買書的心里話,只不過我說不出這樣富有哲理的話。 今早,一位我以前的學生的家屬打電話咨詢我,說自己的孩子在上海讀高一,推薦他讀什么書呢?我立馬說出了我床頭放著的一本書的書名,這是我去澳洲時在北京機場買的,書叫《那些有意思的老頭兒》,是中央編譯出版社的。 書中都是文化名家寫名家的文章。季羨林回憶陳寅恪,豐子愷回憶李叔同,黃苗子回憶王世襄,艾青回憶白石老人。在文化名人的浸潤里生活,生活肯定是不寂寞的。再者,高中作文大都是寫議論文,名家的事例也一定會用得上的。所以我推薦。 潘新和教授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語文:人的確認》,我翻看了一下,一句話躍入我的眼簾:“人本是寫作的動物”。人就是以寫作為自豪的,這原是人的本性啊。 借用一下葉開的一個句子結尾吧。愿書繼續溫柔地敲打我,把我這樣一根浮躁的樁子,輕輕地敲入溫暖的土地,讓一顆渴望的種子發芽。 二、近年來專業發展的幾件事: 1、2010年第8期中文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發表《學點議論句式》課堂實錄。8000余字,占四個版面。 4、2012年7-8期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推薦我為封面人物,并發表1萬字論文《我的心中有芝蘭》; 受到中語會理事長顧之川先生的表揚。他說:玉強老師的兩本專著都是我作的序。 同時在每年7-8期合刊,繼續對山東卷作文進行評析。 10、我的專著華師大大夏書系出版的《深度教學》,向全國發行,今年已經第4次印刷;《詩解語文》已經第3次印刷。 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我的編著《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高中語文》,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推薦課程資源。 曾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語文教學通訊》《語文學習》《語文建設》《中學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等報刊發表論文300余篇。 《作文報》曾開辟專欄,連續刊發我的作文系列指導文章15期。 11、講學: 近幾年來曾到甘肅、貴州、云南、天津、武漢、沈陽、長春、齊齊哈爾以及菏澤、青島、濰坊、濱州、泰安等地講學或作公開課; 也曾被聘請給市局及區縣教育局的新教師培訓作報告,被部分高中學校聘請作讀書與教研的報告等等。 今年國慶節放假期間,7日一整天被邀請到青島城陽一中、二中為他們全區的高中語文教師與600名高三學生,作了高考作文備考的報告。 上周本市一所小學、一所中學被邀請為他們全校教師的專業發展作報告。 12、我的“明月照彈琴”博客自2012年開始正式加入“新浪博客”,點擊量已經超過36萬人次。涉及全國各地的讀者。現在已經發文與轉載1700余篇文章。 這是我實施語文教學研究與傳播最新教學信息的重要陣地。 這是我的一個博客內容: 《甄嬛傳》:你要想當名妃,就要日日看著名妃是如何做的。與其心生羨慕,不如自己就是那樣的人。 3、要當好一個優秀教師,必須要研究教學,研究學問,不要被浮華遮掩了你的才氣。 4、讀書與愛好,是一致的。不管干什么,快樂,就是有自己喜歡的事情。 6、我發現,有些人不會寫博客。博客不要光寫流水賬,博客要寫細節,要突出一個方面,要從生活里提升點什么,要從感性到理性,要由此及彼,要有感悟與聯想,要有意義。 7、不要管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里。 12、誰不忙啊,忙里偷閑,忙里有樂。 讀書就是樂事,做學問也是樂事。 我讀書 我從小就喜歡讀書,當讀到精彩段落時,就隨時記在本子上,到了高中時就已經記了滿滿的三個本子了。我還喜歡睡前看書,不看書就睡不著覺,閱讀之后當酣然入夢。有一次省里組織去外地考察學習,我一路竟買了300多元的書,沉沉地硬扛回了家。 我讀王羲之,讀弘一,讀張大千,讀于右任,讀霍金的《時間簡史》,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讀《論語》之后,還仔細地抄了一遍。我把周國平的書幾乎全部買來,他的《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我竟恨不能一夜讀完。我讀葉圣陶,讀呂叔湘,讀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讀張志公的《修辭例話》,讀英國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話》。書,是我的伙伴。 最近,還寫了不少讀書的文章,并發表了七八篇呢。如《談談沈從文的寫作教學》《讀汪曾祺》《讀錢理群的<<我的精神自傳>》《讀<<談美書簡>》等等。 在《重讀葉圣陶》這篇文章中,我引用了葉老在1977年為《人民教育》作詩二十二韻。詩曰:“所貴乎教者,自力之鍛煉。誘導與啟發,講義并示范,其道故多端,終的乃一貫,譬引兒學步,獨行所切盼。獨行將若何?諸般咸自辦,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學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導之者,胸中存成算。” 詩中六個“自”字——自力、自辦、自決、自辨、自奮、自探,與我們的新課程是多么的相通啊。 不僅我讀書,我還倡導全市師生共讀書。曾下發了《淄博市高中學生讀書計劃》《高中國學誦讀計劃》等等,來渲染讀書的氛圍。我是語文教師,我們的根在哪里?在書里,那里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第一等真詩 我覺得,教師就如芝蘭,即使生在幽谷無人相識,也要自然地綻放芬芳,開花是為自己開的,不是為炫耀而開的。 “玉可碎而不能改其白, 金可銷而不能易其剛”。 就是說自己一定要有抱負,一定要有自己的追索,金玉般純正守一。 我是一個習慣思考的人。當看到不少學校各種實驗如火如荼,大多數教師讓學生無休止地討論一個又一個問題時。我在思考:課堂上教師的職責是什么?教師應該處于怎樣的位置?教師滲透規律與方法教學了嗎? 從參加工作第一天起,我就立志當一名研究型教師。記得第一次發表文章是在1984年的《中學語文教學》第4期上,文章的題目是《文章來自細致的觀察》。此文記錄了我是如何指導學生牛冠文寫好科學小品《地鼠》的。 200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為我出版了專著《語文,豐富的表情》。顧之川、巢宗祺、方智范、溫儒敏等先生分別寫序與寄語。 2012年10月大夏書系又出版了我的新著《深度教學》,這本書是從教學如何更有深度、更有效果的角度,探求課堂教學規律與方法的書。這正契合了巢宗祺先生曾給我的寄語:“教書讀書,樂在其中”。我要感謝語文生活。 我下水作課 教研員上課難。難在何處?怕上不好啊。我是教師出身,我喜歡上課。我覺得,課堂才是語文研究的核心。于是,在全市的語文教研會上,在到學校的調研督導過程中,我往往要作下水課。 我的課主要是方法課。例如,我發現有些學生不會記敘,不會寫細節,我就上“學會細節”寫作課;發現有些學生不會事例論證分析,我就上“敘議結合”寫作課;發現學生作文一味正面說理,不會深度分析,我就上“學會假設句式”分析課等等。 我覺得,課堂是教師的,也是教研員的。要搞好教研,就永遠離不開課堂。 如果你要問:你的教研長處是什么?我會不假思索地說:作文。實際上,我有不少作文的觀點。“作文=1+1+1”就是我作文教學的核心。我認為,作文就是證明關系、解說關系、因果關系。 因為高中作文在短短的800字里,既要扣題,又要內容豐富,又要語言好,怎么辦?只有尺水波瀾,只有精彩紛呈,只有視野開闊,只有底蘊雄厚了。要濃縮,要提煉,要升華。 議論文的“1+1+1”也有例證。吳晗的《談骨氣》就列舉了三個事例:文天祥的事例,不食嗟來之食的事例,聞一多的事例。周國平的《人的高貴在于靈魂》也列舉了三個事例:歐基米德和第歐根尼、王爾德、少女讀書和青年看畫的事例。我知道文無定法,但也是有“法”的,只不過無成法,“法”在靈動與妙手。 我扶持青年教師 在黃山舉辦的全國第八屆“語文報杯”中青年課堂教學大賽上,我市推薦的耿文超代表山東作課《套中人》榮獲一等獎。 還有現任人大附中常務副校長的翟小寧,他是在山東評為特級教師后調往北京的。他曾獲得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十佳”第一名,也是我市積極推薦與指導的。 我們教師的每一天都應是起舞的日子,要自己給自己陽光。 ------我的那些語文教研沖動 初三的飄飄雪花 先講個經歷吧。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剛剛工作的時候,我給《中學語文教學》投了一個稿子,一周之后就接到了退稿信——不用。當時,正是放寒假的日子,就回家過春節了。 在家里過春節,自己總是心不甘。這個寫作的話題很好啊,為何編輯不用呢?我肯定寫得角度太平了,或者沒有突出新意,或者語言不夠好,或者是不精煉,不清晰,等等。 怎么辦呢?重寫吧,再換個角度,用新的視角去寫,寫得清晰些,與眾不同些,細致些。于是,一個春節都沒有過踏實。 大年初三,窗外雪花飄飄。我就開始“閉門造車”了。這篇文章就是《談談我們的課外小報》,分了三個標題:文選報“范文閱讀”;文摘報“閱讀欣賞”;習作報“小草在歌唱”,介紹了我班高一高二高三手抄報的情況。 那時候還是用稿紙抄寫的呢,不能出現一個錯別字,不能有一點涂抹。之后就心滿意足地投到北京編輯部了。果然,命中了,發表了。 這說明了什么?我在寫作時,就是有一股勁始終沖著,自己覺得非要完成這件事不可,就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用毛澤東的詩句就是“不到長城非好漢”。 自我總結就是——寫作要有一種沖動。這種沖動,是早在心里形成的呢,還是臨時醞釀的呢?我也說不清。總之,就是心里想寫,一定要寫好,寫出自己的個性來,反復多次也心甘情愿。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寫作的沖動,之后我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總結,反思,提煉,寫了很多教學論文。 我要感謝沖動。 你也是閃亮一顆星 記得1992年《語文學習》雜志曾經向全國中學生征文,進行“微型作文大賽”,同時也進行教師寫作指導論文評選。 當時我正在教學茅盾的散文《風景談》。于是,我就讓學生結合茅盾先生的寫法,寫一個生活片段,或者叫生活的橫斷面。 當時,學生第一次寫作,大部分作文不成功。我就指導學生重寫,自己也下水示范。第二次作文效果非常好,我就把同學們寫的優秀作文,親自謄抄到稿紙上,投到了雜志社。 當時我的學生張澤軍的微型作文《工地暮色》獲得了這次全國中學生微型作文大賽的一等獎第一名。他的這篇文章當時還被人民教育出版收入到了高一配套的課外閱讀教材中了呢。 但我寫的指導學生寫作的文章,盡管也獲獎了,卻不是第一名。我當時就又心不甘了。為何我的學生作文獲得了第一名,而我自己卻不是第一名呢? 于是就不服了,決心一定要再寫一篇文章,還是寫微型作文指導的,一定要讓編輯發表不可。 于是我仔細閱讀了獲一等獎的17篇微型作文,總結了他們成功的經驗,從“敏銳、單純、深邃、慰藉、凝練”五個方面,分析了這些微作文的特點,寫了一篇《碧天里的星星——17篇全國微型作文讀后》。 果然,很快收到了編輯部的錄用通知。我想,碧天里,星星滿天,也一定有你閃亮的那一顆吧。 這個經歷又說明了什么呢?還是不甘心的緣故,就是自己內心有一種寫作的沖動,覺得一定要超越自己,不服輸,重新領略,重新認識,一定要讓自己那枚渴望的種子沉淀、醞釀、發芽。 我要說,是種子,就一定會發芽的。平時我對作文特別感興趣,就作文教學發表的文章看,就有很多呢。 如《新概念作文給我們的啟示》《文章來自細致的觀察》《改革作文教學的幾點嘗試》《豐富,全面,新穎——16年高考作文綜述》《辯證性---高考作文的一個命題特點》《整句---高考作文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等等。 認識你自己,更要認識自己的長處,讓長處發芽。 找到火山的噴發口 記得有一次參加山東省某屆中語會年會活動,與當時在山東嶄露頭角的一名青年新秀(史建筑),住在了一個房間。很高興,我們敞開心扉,無話不談。 我問他最近忙什么。他說,在寫一本書。這著實讓我嚇了一跳,他這么年輕就寫書了。我問他寫什么書呢?他說,我已經寫了十萬字了,名字叫《語文百思》。 我說好啊好啊,有膽量,有氣魄。但在談話之后,我的心里卻在自問:你的教學專著在哪里?你的研究成果在在何方? 于是,整個年會過程中,我都在私下里思考這個問題。我的教學、教研如何提煉?我的專著該從何下手?如何體現自己的特長?又如何讓讀者能快樂愉悅地讀下去?怎樣的專著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有用? 之后,我確定了一個目標——就是我的書一定要讓教師、學生都能讀;文章一定要在千字以內,一定要短小精悍;凸現自己的創新與個性;一定不要發表論文的匯集,要寫嶄新的文章。 就在會議期間,我就開始寫作了,并且一發而不可收。幾天時間,我就寫了十幾則教學藝術鏡頭。這些鏡頭都是我指導一線教師在全國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和山東省優質課獲得一等獎時的場景。 如何設計課堂,如何解讀文本,如何指導學生迅速提升作文成績,如何凸顯個性化教學,如何讀書等等,文章都有涉獵。 進入寫作狀態,就要有一種積極地寫作沖動。你一旦找到了這種沖動,就找到了一個突破口,素材、語言、情感就會像火山爆發一樣涌來。那時,我沉浸其中了,享受其中了。 這之后一年,不管是工作之余,還是節假日;不管是開會,還是聽課,一有靈感,我就立馬速記下來。360個日日夜夜,我寫了厚厚的三個筆記本。 狀態,是自己釀造的;激情,也是內心激越的反響。正是有了這種寫作的沖動,我的專著《語文,豐富的表情》,終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一年之后,我拿著出版的新著與那位青年新秀交流時,他都有點驚愕了。他說:王老師,你怎么這么迅速啊,我的書還是那十萬字呢,沒再寫啊,最近特忙。 我說,我要感謝你啊,是你刺激了我的大腦神經,讓我有了一個追趕的目標與方向,讓我梳理了一下自己近三十年的教學教研的生涯,點點滴滴,彌足珍貴。 是啊,我一直在想,為何自己經常有這種寫作的沖動?就是因為你的面前有了一座高山,這座高山上的風景吸引了你。 你覺得一定要到高山頂上去看看,看看那流動的白云,滿目的青翠。那道風景,就是目標,就是方向。不管是暴雨,還是晴空,不管是白晝,還是黑夜,高山就在那里,一切的沖動,就是不斷攀登,攀登,去登臨山頂,一覽群峰。 一首詩引發的蝴蝶效應 我有個習慣,就是經常逛書店。記得一次到濟南,參加高考語文閱卷。晚上出去散步。在一個小小的書店,看到了一本書《中學生必讀的100首抒情詩》。 我就隨意拿起來翻了翻。而其中一篇《鴻門宴》的抒情詩引起了我的興趣。詩曰: 鴻門虛掩\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宴會\在里面舉行\智慧\半開半閉\糅合成戰車的輪轍\輾碎西楚霸王高傲得天真的夢\\一抹酒香\薰散項莊劍上疲軟的硬傷\ 宴席上\四十萬侍應\笑聲中藏著一把警覺的\刀\只為一位客人\斟酒\\賓主雙方的心思\超越了\酒和肉\在霸業的江面上驚心動魄地\浮浮\沉沉。 ……帝國沉重的夕陽\巨隕般\砸\下\來\殺機\頓時如同麥芒伏地\流產為一場\白日大夢\可圈\可點。 課文也可以寫成詩?并且可以寫得這樣深刻,抒情,新奇,獨特。真令人震撼。于是,我立馬買下了這本書。 回來后,我翻來覆去地讀啊,讀啊。看看人家是如何把課文轉化成自己的作品的。如何體現核心?又如何呈現自己的獨見?這樣的課本詩,我也可以試試嗎?一種寫作的沖動油然而生。 于是我一口氣就寫作了十幾首課本詩。《語文學習》雜志認為這是一種創新,自2007年起至今,就發表了我的課本詩七次之多呢。 例如,我寫的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課本詩,有幾句是這樣的: 兩朵嬌艷的并蒂蓮\盛開在荒蕪的花園\世仇與結怨埋葬了愛情的火焰\只有死亡的抗爭\才會消解家族的仇怨?\ 毒藥\流淌在羅密歐的唇邊\更是灑在兩家世族爭斗的舌尖\絲絲的傷痛\銘心刻骨的悲慘\終于喚醒慈悲、寬容、愛的祈盼\ 愛情\是生長在絕崖邊緣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須英勇無憾\羅密歐與朱麗葉為愛的美艷與蜜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 課本詩,是對課文的一種再思考,再創造。她不是教材的翻版,也不是內容的復制,而是一種重新解讀的升華,一種個性化的教材重讀,一種語言感染語言的創作。 當然,熱情有高潮,也有低谷。當我寫作了三十多首課本詩之后,我就松懈了,不愿寫了,淡漠了。是一位特級教師提醒我繼續寫下去的。 他說:“你寫的課本詩特別有味道,是一種獨創。你能不能把所有的高中課文都寫成課本詩啊?”我楞了,所有的課文?難啊。 這之后,我捫心自問:自己能把全部課文都寫成詩嗎?沉默,又沉默。然而沉默之后我有了更堅定的回答:試試吧,一定行。 于是,我幾乎用了一年的功夫,把幾個高中版本的語文課標教材找來,反復閱讀,反復揣摩,反復修改,終于寫出了高中語文教材一百余篇經典篇目的課本詩。 最終匯集為《詩解語文——王玉強課本詩150首》,交由華東師大出版社“大夏書系”出版了。現在該書已在全國發行了兩萬三千冊,第三次印刷了。 一首詩能引發蝴蝶效應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寫作是會傳染的 我曾經看過一位著名書法家寫的四個大字:看看大海。當時覺得也就是去領略一下大海吧。現在看來,這四個字有深層的意味。 大海何其博大,何其弘遠,何其浩瀚,何其洶涌?一個人在大海面前何其渺小,何其纖弱,何其無力,又何其震撼?看看大海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真正地認識自我,認識人生的價值。 盡管我輩渺小,盡管單薄纖弱,但人類有精神,有思想,有智慧。讓思想閃光,讓智慧博大,也就是瞭望大海的含義吧。 所以我要說,一個人要精神富有,要思想富有。要時刻明白:我做了什么?我要留點什么?這就是我寫作沖動的根。 寫作沖動是要有很多因素的。如閱歷,如經驗,如反思;如讀書,如自己的創新行為,如文筆的洗煉,如開闊的視野等等。 但有一點是占絕對因素的,那就是你的精神世界,你的精神支柱。按照哲學的話說,就是“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我認為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哲學。哲學就是有思想,有精神。我思故我在,不思我何在? 喜歡寫作的人,基本都是喜歡讀書的人。因為通過讀書,你會看到更廣闊的精神大海,更深邃的思想大海。讀書也會引發寫作的靈感與自覺的。我要說寫作是會傳染的。我有一個這樣的經歷。 一次住院,一個人,一間房,一本書。就是這本書,讓我有了一次新的跨越。這本書就是特級教師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 我當時就想拿一本書來消遣一下住院的孤獨時光,但這本書卻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動了我,也讓我有了一種寫作的沖動。 吳非是南京的特級教師,雜文大家,真名叫王棟生。他的文筆是雜文家的風格,大氣而犀利,沉穩而深邃。他是教研的精英人物,風云人物。 我深深地被吳非老師的情懷與覺醒、修養與風范感染了。忽然之間,我的內心升騰起一股力量,一種沖動。一定要學學先生的文筆,結合自己的教學生涯,寫一本自己的新書。 當時還在病中,原本不想寫專著了,專著太熬精力了。但我身體一旦痊愈,我就不是我了,病中的忠告就徹底消解了。也學著先生的文筆寫作了。 我寫《每個學生都是你的作品》《每一朵花都要授粉》《讓學生看到一個思想者》;我寫《教學的過程就是鍛造鑰匙的過程》《好的課堂總有一種味道》《把每節課都當成母體》; 我寫《教師的作用在于讓一切事情變得容易》《讓高貴與高貴為伴》《一個人的成長史就是他的閱讀史》等等。這次我的專著名叫《深度教學——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的方法》,已經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夏書系”正式出版了。 我常說,寫作就是自己的事,自己愿意,自己喜歡。我的寫作就是這樣,來自內心的沖動,貴乎內心的沖動。 一篇退稿,會引發再寫作的沖動;一位學生獲獎,會撩撥自己不甘心的沖動;一句普通的話語,會振作激越的沖動;一本心儀的書,也會喚醒那份心田柔軟的沖動。沖動,在這里,是個好詞。 作家張煒說:“我是為另一個我而寫作的。”我覺得我的研究也是如此。 教研不止,寫作不止,如爬山不止,我就是特別喜歡到高山頂上看看,看看無盡的風景,看看升騰的大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