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好禮相送! 回復“投稿”了解詳情
美國兒童心理健康顧問,美國加州婚姻及家庭執照治療師,對0~5歲兒童的心理、情感發育非常熟悉,擅長主持育兒工作坊、親子互動輔導課程、教育者情感支持組,以及家長情感支持組。 “這孩子自尊心太強,說不得,一說馬上就哭,就發脾氣,不夠皮實。” “這孩子缺乏自信,一出門就不敢說話了,也不叫人,更不要提當眾回答問題了。” 這兩個抱怨是我常聽到的家長對自己孩子的消極評論,它令我感到困惑,也讓我思考: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回事兒么? 在英文中,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可以用同一個詞來表達:“self-esteem”,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對自己是個啥樣的人有何感想”這樣一個問題。 self-esteem包括兩個方面:對“我是誰”的評價,以及對“我做的是如何”的評價。 第一種評價相對穩定,是對我們自己的綜合評價,第二種評價可能起伏不定,取決于場景和經歷。 比如,一個小朋友可能相信自己是一個好孩子,他在家說說笑笑,覺得自己的話和行動對家人是有影響力的。但在學校,他可能覺得自己的話和行動對他人沒有作用,于是他不敢出聲、說話或是游戲,只是默默地在一旁觀察他人。這樣看來,這個小朋友的自尊心很強。他對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有著積極的評價。但是他在除家以外的環境中,可能缺乏自信,對自己說話、做事的影響有種消極的評價或是不穩定的評價。所以我們看出為什么英文中自尊心與自信心是一個概念的兩個方面。 1 傳統媽媽:避免孩子成為驕傲的人 從我們中國文化和語言習慣來講,自尊是一個“好”詞。自尊、自愛、自重常常用來教育女孩子,暗含著不要太隨便的意思。但是我們有這樣一種未表達的共識——自尊心太強了不是好事,可能會意味著驕傲。而驕傲,在中國文化中也是個很曖昧的詞,我們可以為國家、為人民、為集體而感到驕傲,但是為自己(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自己做的事)感到驕傲,通常我們不鼓勵。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所以我們的家長小心翼翼地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驕傲的人。一個人會不會因為對自己太過尊重而變得驕傲,對自己的評價過高而無視他人的價值呢? 2 現代媽媽:多給孩子鼓勵和贊美 自信,好像不是一個充滿傳統價值的詞,更好像是一個舶來詞。self-confidence,對自己的能力的相信和信任,它是一個人在做事之前的一種很好的心理狀態。這同美國文化中的“行動”、“成績”、“效率”很是一致。美國幼教、家教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因為這是今后在職場制勝的一張好牌,也是做市場做推廣的前提條件。在美式教育狂潮洶涌的時代,中國家長和育兒工作者也感到了壓力,要讓那些害羞、慢熱、內向的孩子們都變得外向、奔放、熱情起來,仿佛這是自信的表現。大家紛紛放棄了“贊自己孩子太多會讓他驕傲”的舊思想,對孩子的一舉一動都驚訝不已,“好棒”、“好孩子”、“真好”開始泛濫。 自尊心與自信心,都是小朋友從原生家庭中學來的,不是天生遺傳的,而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說,家長可以對小朋友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在我做過一個親子講座后,一位美籍華裔父親同我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他小時候在中國長大,他的父母總是說他做得不夠好,他覺得很自卑。所以當他有了第一個兒子,他總是夸獎這個孩子,從不批評他。父親很小心地保護他的兒子的自尊,讓他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兒子現在已經22歲了,他長成了一個傲慢的美國人。 如何培養健康、平衡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呢?我們不想孩子長成傲慢、目中無人的人,也不想他們在社交場所如此緊張,他們不能表達自己的需要、情感和思想。我有幾個小建議: 知道何時幫孩子做什么是合適的,何時需要放手給孩子空間自己做。 用描述性的語言,而不是評價性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注。 在碰觸他們的身體前,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圖;在孩子表達情感時,比如哭泣時,傾聽他們,幫助他們用語言來表達。在孩子給你講學校的情景、他的天馬行空的假想時,耐心地傾聽,試圖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克服困難,完成了一件事,小到自己穿上襪子,大到對別人說對不起的時候,鼓勵他,比如,告訴他,“你自己努力穿上了襪子,好不容易,但是你做到了。”“同別人道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你成功了!”注意,我沒有用“媽媽喜歡你這樣做。”“你這樣做讓媽媽很高興。” 【評論獲獎規則】 恭喜“安安”獲得了10月22日周四的活動獎品:繪本《小王子》 1.截止當晚8pm,評論獲贊數最前5名進入評選。「父母堂」將選出其中一位獲獎者,在次日早刊首篇中公布名字。 《小王子》 作者:[法]圣埃克蘇佩里/著;尹建莉/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