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即失眠,在中醫古代文獻中稱為“不得眠”或“不得臥”,是以不易入寐為特征的一種病證,根據不同證情有如下表現:就寢初即難入寐;寢中易醒,醒后難以再寐;寢中時醒時寐;甚者整夜不寐。 【病因病機】不寐一證起因很多,但不外邪擾、正虛。分述如下。 1.邪擾①由于飲食所傷,饑飽無度,腸胃受傷,飲食停滯,致使胃氣不和,而臥不安?!端貑枴け哉摗啡眨骸帮嬍匙员?,腸胃乃傷?!薄端貑枴つ嬲{論》日:“《下經》日: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醫學心悟》說:“經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胃受熱邪,故不和,不和故不眠也?!雹谒厥确矢?,痰濕內聚,化火擾神而成不寐?!稄埵厢t通》說:“脈數滑有力不得眠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臥不安也。” 2.正虛①因為憂思勞倦,傷及心脾,陰血暗耗,心失血奉,心神不寧則不寐?!额愖C治裁》說:“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張景岳說:“勞倦思慮太過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無主,所以不寐”(《景岳全書》)。②由于體弱素虛,或暴受驚駭,而成心虛膽怯,善驚易恐,神魂不安導致不寐?!渡蚴献鹕鷷氛f:“心膽俱怯,觸事易驚,睡夢紛紜,虛煩不寐;一為暴受驚駭,情緒緊張,終日惕惕,漸攻膽怯心虛而不寐。”《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稱之為“虛勞虛煩不得眠。”③因為先天不足,房事不節,病后虛弱,腎 陰傷耗,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陽獨亢,因而不寐。沈金鰲說:“有真陰虧損,孤陽漂浮者,水虧火旺。火主乎動,氣不得寧,故亦不寐?!毙鞏|皋說:“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心火獨亢,不得眠者?!?SPAN lang=EN-US> 臨床癥狀可見不寐,常伴有頭暈、頭痛、心悸、心煩、健忘等。 【辨證用藥】本病病機是邪擾正虛,與心、肝、脾、腎四臟關系密切。其治療原則應著重調理臟腑功能。 1.心脾虛癥見多夢易醒,心悸健忘,倦怠少食。治以補益心脾。方用歸脾湯合養心湯加減。 處方:黃芪、茯神、當歸、人參、遠志、白術、五味子、炒酸棗仁、柏子仁。 方中五味子、茯神、炒酸棗仁、柏子仁養心寧神;當歸養肝而生心血;人參、白術、黃芪補脾益氣;遠志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全方共收養血寧心、健脾益氣之效。 2.陰虧癥見不寐心煩,頭暈耳鳴,五心煩熱。治以滋陰清火。方用黃連阿膠湯合天王補心丹加減。 處方:黃連、黃芩、白芍、阿膠、生地黃、茯苓、五味子、丹參、遠志、當歸、首烏藤。 方中黃連、黃芩苦寒降泄以除煩清熱;白芍、生地黃、丹參、當歸、阿膠生血養血,滋陰柔肝;茯苓益氣寧神;五味子味酸收斂心氣而安心神;遠志、首烏藤補心氣,安心神。全方有滋陰清熱、補心養血、除煩安神之功效。 3.心膽虛癥見心悸多夢,善驚易恐。治以養心益氣,安神定志。方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 處方:茯苓、茯神、遠志、石菖蒲、龍齒、酸棗仁、知母、川芎。 方中茯苓、茯神寧心安神;酸棗仁養肝血,安心神;遠志能交通心腎而定志寧心;龍齒平肝潛陽,鎮心安神以定驚悸;石菖蒲開通心竅,宣氣除痰;川芎調養肝血;知母能補不足之陰,清內炎之火。眾藥合用,共收養血除煩、定志安神之效。 4.胃不和 癥見痰多目眩,胸悶口苦,或脘脹噯氣。治以消中和胃,清熱化痰。方用溫膽湯合保和丸加減。 處方:茯苓、半夏、陳皮、竹茹、枳實、山楂、神曲、麥芽、萊菔子。 方中山楂消積化痰,行氣活瘀,能消飲食積滯,尤善消肉食油膩之積。如單味為方,名為獨圣散(《醫宗金鑒》),能化惡血,消食滯,除胃腸心脾之瘀積。神曲健脾開胃,化積消食,更化酒食陳腐之積。麥芽能鼓舞胃氣,消食開胃,尤能化一切米面果實積滯。萊菔子下氣消食,長于消谷面之積。上四藥共用,能消各種食物積滯。半夏、陳皮行氣化滯,和胃止嘔。茯苓健脾和中利濕。枳實下氣化滯,消痞除滿。竹茹清熱除煩,化痰止嘔,清除中焦煩熱。諸藥同用,可消除胃中一切宿食積滯,而使其積消滯散,瘀除痰祛。即張景岳所說:“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SPAN lang=EN-US> 【典型醫案】張某,男,63歲,退休職工。主訴患不寐證已年余,加重2個月。 于1年前睡眠不好,用安神丸等治療好轉。2個月前面部燙傷后睡眠不好癥狀加重,每夜只能睡l小時,且多夢易醒,出汗乏力。 癥見不寐,乏力,出汗,飲食無味,舌淡、苔薄,脈弦滑。 此為脾虛運化失職,痰濕內停,郁積化熱,痰熱內擾而成不寐。治以清熱化痰,理氣安神。用溫膽湯加減。 處方:茯苓30克,半夏l5克,陳皮l5克,竹茹l5克,白術l5克,黃芪30克,丹參30克,龍骨30克,牡蠣30克,首烏藤30克,知母l0克。水煎服。 二診:服藥5劑后汗出大減,夜能睡3小時,余癥如前。上方繼服。 三診:又服5劑后出汗已止,每夜可睡5小時。 又服藥10天,痊愈。 【附方】 歸脾湯(《濟生方》)見“便血”。 養心湯(《證治準繩》) 組成:黃芪、茯苓、茯神、當歸、川芎、炙甘草、半夏曲、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人參、肉桂。功用:補氣生血,健脾養心。主治:心脾氣虛,心悸不寐。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組成:黃連、黃芩、白芍、雞子黃、阿膠。功用:清心除煩,滋陰瀉火。主治:陰虛火旺,心煩不眠。 天王補心丹(《攝生秘要》) 組成:生地黃、人參、丹參、玄參、白茯苓、五味子、遠志、桔梗、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蜜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臨臥時燈心湯下1丸。功用:滋陰養血,補心安神。主治:陰虧血少,虛煩不寐。 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組成:茯苓、茯神、人參、遠志、石菖蒲、龍齒。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6克。開水下。功用:安神定志。主治:驚恐不安,多夢不寐。 酸棗仁湯(《金匱要略》) 組成: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JII芎。功用:養心安神,清熱除煩。主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見“炙臠”。 保和丸(《丹溪心法》)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功用:消食和胃。主治:一切食積。 保和湯(《醫學心悟》) 組成:麥芽、山楂、萊菔子、厚樸、香附、甘草、連翹、陳皮。功用:消食和胃,理氣止痛。主治:傷食心(指心窩部,即胃)痛。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31..循環系統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