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社會》 P69:投入工作和“部落”會令單身生活充滿成就感,但這種成就感確很難持之以恒。但三十多歲依然單身的人們大多都會發現,他們的社交圈子因為朋友紛紛結婚生子而日漸式微,而工作即便帶來了成就感,卻無法滿足他們最深切的精神需求。 于是,他們陷入了兩難境地,這些已經習慣于享受“獨立時光”的人們必須要在令單身生活重放光芒,或者是找一個伴侶步入家庭生活之間做一個抉擇。對男性來說,這一選擇并非那么迫切,可對女性來說則截然不同,單身就意味著35歲之后,她們每夜入睡時都會聽到耳旁生物鐘永不停歇的滴答作響,提醒著她們,她們能孕育自己的孩子的可能性正變得越來越小。正因如此,作家洛瑞·戈特利布爭辯說,單身女性應該將就那些并不那么理想的伴侶,并安定下來。她的說法并沒有什么說服力,當婚姻的雙方都未全心投入時,維系婚姻會變得尤為艱難,(而其中另一個理由,是在出版了這本爭議性的《嫁給他》之后的兩年里,戈特利布自己也完全無視了自己的這項建議)。那些已經學會了獨自生活的年輕人們認為,如果婚姻一開始就是一種妥協,那生活并不見得就會變得容易一些。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尋找理想的人生伴侶,但如果沒能找到,他們覺得能有一個地方獨自居住,也許更好。P71:當代美國人也許對婚姻本身持有質疑的態度,但未婚的人群中依然有超過90%的人相信總有一天他們會選擇結婚。 P73:自己創業最糟糕的地方是你得24小時工作,而最棒的地方就是,你可以選擇哪24小時用來工作。 P76:但那些已婚的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說真的,絕大多數人在生命的某個階段,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尋找終生伴侶或者找一個人同住并不是解救孤獨感的靈丹妙藥,畢竟,孤獨這一心靈創傷,是人類生命體驗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P85:然而,無論住宿環境多么溫馨,對于獨居者而言,旅行終究不過是尋求人生意義的過程中一種短暫的逃避。就像艾拉這樣資深的探險者們都承認的那樣,如果你無法尋找到獨自生活的意義,那么外出尋找新鮮感本身,也會漸漸喪失新鮮感和吸引力。在我的調查中,當我就當地城市部落的命運采訪記者伊桑·沃特斯時,他告訴我:“許多人跟我說他們喜歡獨居,是因為獨居生活令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去旅行。但是,旅行并不是什么靈丹妙藥,充其量不過是一次長長的中場休息,旅行本身無法回答最深刻的那個問題。”所有獨自生活的人們都會明白,家,才是最終的目的地,也是他們獨居生活最終的歸屬之地。 P90:一周里我都可以忽略這種絕望,工作令我從早忙到晚,但周末就變得格外辛苦,你知道么,就像當你周日早上醒來,不知如何是好,既沒有什么安排,又孤單一人。 P93:獨居的人們都明白,生活豐富多彩,但成為單親父母絕對是獨自生活中最具挑戰性的尋找家庭伴侶的方法。對于那些既想要維持獨自生活,但也想要給別人以照顧并避免孤單感的人而言,還有一個更為普遍的選擇:養一只寵物。 家庭寵物是西方文化的共同特征。 P97:有些感受,諸如孤獨、后悔、害怕失敗、對未來的擔憂,被形容成所有單身者的共同點。 P106:大多數情況下離婚會導致雙方的生活質量下降,而女性所受的影響要遠大于男性。 P117:當婚姻或者戀情不順利時,你陷入孤寂。因為你不能去找你身邊最親近的人尋求幫助,因為在你的心里,他(她)就是問題的源頭。于是,在這種兩性關系中,你成了一座孤立的小島,這是件令人感到非常孤單的事情。 P228:然而,當她病情惡化后,事情就變得有些復雜。盡管艾斯特依然思維敏捷,但帕金森癥令她行走困難,吐字不清,而且也很難控制自己的雙手。大多數鄰居都對此表現出同情,也很樂意幫助她。但她的身體狀況迫使她認識到輔助生活中心的鄰里文化中殘酷的一面:這里有一種社會階層關系,最健康、最孤立的人們站在階層頂部,而那些體弱多病的人們則位于最底層,后者不僅蒙受恥辱,更被排擠和邊緣化,因為他們的出現變成其他人一種活生生的提示——這里的人都是非常脆弱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