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過程中,能否進入體證宇宙自然大道,身心與自然,萬物,萬有相合的境界,與我們自身在修行過程中身心的調整有很大的關系。這種調整有修煉過程的調整和生活工作的調整。不論哪一種都可以通過內在的心神,心意,心念,意識的規律性變化引動內在的生命本體與外在的客觀達到相諧共振的境地。這些規律性的變化要點就是:松、靜、通、空、明、妙六個字。下面我們詳細的做一下闡釋。
本文接上期續
四、對空的體悟和怎樣空?
空的狀態其實是佛家的一種術語衍生出來的。道家的修為不講空,而是講虛,其實這個虛與空是一體相成的。我們平常所講“虛空”二字,其實就是虛與空所形成的整體。其實,空是虛的時空框架,虛則是空的時空內容。打個比喻,空就是一口缸,虛就是缸里面的水。缸是容物的,水是缸內的物質內容。當然,虛空這口缸可是夠大的,而水也是無盡的。真可謂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以,有空必有虛,有虛必有空。虛則空,空則虛??蘸吞摻M成了一個混元的時空整體。空有幾層境界: 1、內空內虛境界
在覺修的修煉過程中,當我們內在達到了“通”的最高境界的時候,內在的生命本體能量就會非常的充足,同時隨著自身意識修養和道德的提高,能量的精純度也會越來越高,就會感覺到與宇宙虛空的一體之性。就會感覺到內在的虛與外在的虛空的虛是一致的,無分別的。這個時候,無論是意識的運用還是心性的開悟都會以這個虛和空為背景,為前提。因為內在這個“虛空”中有無限的寶藏,無限的信息,這個時候運用心的功能才會感覺到虛和實其實全在自心和內在能量的級別是否能夠達到這個“空”的境界。 2、內外相通境界
當內在感覺到了“空”這個境界的時候,必然會同時感覺到內在這個“空”的里面有一個“虛”的存在,這個“虛”其實就是空中的妙有。感覺到這個空中妙有以后,內在的生命本體就會把這個妙有進一步與本體同化,成為生命本體的一部分,從而強大內在生命本體自性,自性的通達了悟宇宙間的功能會進一步得到激發。 此時,生命的本體會進一步突破身體的限制,神游于宇宙虛空之中,并與之相通相連,此時也就如道家的元神出竅與外在虛空進行混化,我們稱之為煉神還虛的階段。練之純熟,自然內在的生命元性本體會越來越強大,其自由度也會越來越高。 3、內外如如境界
當我們內在的元性本體與外在虛空相通相連,達到純熟的境界的時候,會進一步煉化內在的本命元性與虛空相融。當然,這個一定是在內在心元非常強大的情況下才能做進一步的混化。因為這個時候,內在元性本體自我意識一定要靈明,如若不然,把內在元性本體混化到虛空之中的時候,意識不靈明,就會失去自我,融于虛空之中,而不能回來,成了一具萬劫不滅的尸身而已。所以,這個時候,對元性本體內在意識的靈明行修煉將是至關重要的。當然,這個階段若是能夠做到了,就會進一步讓自身的本命元性與虛空相融,達到當體虛空內外如如的境界。此時,生命的內在潛能必然會更上層樓了。 五、對明的體悟和怎樣明?
明的狀態是修行到了一定階段,見到自己的心性本體的本來面目,真我之心顯現,如如之性生發。佛家講是明心見性,道家講是元神顯現,儒家講是明德至善。此時的生命已經進入自性清明,了悟自然,通達萬方,和合萬物的境界。只是初體本來,功夫還不純熟,還不能真正做到隨心所欲不逾矩,內在的習氣,秉性自己會看的更加明了,哪怕細如微塵的習性,秉性都能照見,心念上有一絲惡的念頭和想法,都會真徹感受。此時才是真正修行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要了解。 1、內修圓明
內修圓明是指基于肉體的形體以及內在的能量在與神意融合混化的過程中,要運用內觀,內求,內證的方法。修得內身圓明通透,真正做到精氣神三位一體整體的混化合一。這種混化的過程,是通過覺修功法的神形混化,神氣混化,神意混化達到的。這包含了對形體的修煉,能量的修煉,神意的修煉內容。通過這三種修煉達到內在神意觀照生命活動的能力得到提升,內在生命形體和能量都能很好的受本心神意的支配和駕馭。自身健康程度很高,不受病邪困擾,并且生命內在潛能獲得很大的開發,駕馭能量能力,意識影響外在客觀事物能力都極大的提升。 2、事理圓明
事理圓明是覺修修行過程中的以理用事內容,這個過程就是要通過覺修所了悟的生命規律去合宇宙規律,社會規律,人倫規律,事理規律。覺修的修行過程不是讓我們脫離社會,而是要讓我們通過修行,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工作。可以為社會,為他人提供更多的幫助。因為從修行的角度講,宇宙自然,社會,他人,萬事萬物都是一體的,你幫社會,幫他人,慈心萬物都是在給自己做事,都是自己修行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事理圓明,諸事通透。做到這點了,才能把修行真正的落實到生命中,讓自己融于社會,融于人群,融于萬物,一體相成。 3、心性圓明
心性圓明是內在的本心與宇宙的天心合一,達到圓明無礙的一種明心見性狀態。內在真我本心明了還不能達到真正自由,只有見自本心,見自本性,心性合一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了悟宇宙萬物與萬有的本然。才會真正達于心合萬物萬有,有無相生,有無相成的境界。心是本體,性是靈用。只有心的本體與宇宙本性靈用相合,才會讓生命獲得自在的本然。這個時候再去修行,功行圓滿,自然能夠與道合一,萬劫不壞。 六、對妙的體悟和怎樣妙?
妙是心性圓明的境界出來以后,以心用事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圓滿無礙的狀態。妙是心行體用后的圓滿結果。是妙明真心與萬物萬有,萬物萬方和融混化,所用即成的妙行。妙是覺修修行理法,應用于生命解放,生命自由,獲得的圓融無礙,自由美滿,自由自在,富足幸福的生命美妙境界。達到妙的這個境界,需要在心性的修為做到以下幾點。
1、巧妙和妙行
巧妙是指用于覺修修煉的過程中,包括生活,工作等等,都可以用巧用妙,以達事半功倍之效。妙行則是在修煉和用事的過程要做到巧妙修行,巧妙行事。比如修煉功夫的過程中,有人練習站樁感覺很累,但是有人卻不覺得累。為什么?就是運用了練功過程中的訣竅,這個訣竅就是巧妙的運用了身形調整,姿勢調整,神意調整等方法,讓練功不但不累而且還會越來越覺得輕松,并且功夫的進境也會更加快速。可以說是苦練加上巧練,就成就了妙練。再比如做事的過程中,有些人做事比較死腦瓜,做事不知道善于借勢,借力和運用人內在的心理等因素。如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善于借天之勢,借人之力而成個人之事。這就是巧妙和妙行。 2、精妙和妙用
精妙是指在生命覺修的過程中,不論是練功還是生活亦或是工作,都是以真心專一用事,用行,達到事理的精微之處,對自身內在修煉過程中產生的狀態要體察入微,用心去感覺,覺知內在生命變化過程中的精微之處。當內在的神意能夠真正的體察到生命運動過程中的精微變化之時,自然真心本我所具有的神意功能,統御生命的能力就會更加強大,生命就可以真正做到本心駕馭生命的肉體,讓自己變得自由了。生命內在精微變化能以本心覺知的時候,自然本心的神意功能變化就會更加強大,不論是內在外在的應用都能夠應心而生,應心而成,妙用無窮。 3、神妙和妙有
神妙是指本命元神顯化通達無礙,心性本體如如之性體空明妙,明德至善之心至誠感通。此時修行以達圓融無礙之境,所行無不合道,所為無不合心。心即是道,道也即是心。心性所展現的神意功能運用更加自如,到此境界,修行已經到了不修而修,不練而練,本身就是道,所行所用皆是道的德用。無論用在內還是用在外,皆是神化而成,妙用無窮。 修行自此,心量無限廣大,體證虛空,有無相生相成,有形無形皆為妙有。妙明真心,體用不二,當體虛空,空明無量。證此方知混元無極,大道天真。如此之境是為得道之證,然非有所得,而是本然即是而已。
以上所言“松、靜、通、空、明、妙”是覺修修行理法的妙旨,若能了悟,于實修大有裨益。權作同修參學體悟,以期共證混元妙理,共達圣真之境。 精彩文章賞心悅目,蘊含能量營養心靈,更多精彩請點擊下面鏈接: 生命需要成長,人生需要修行,關注“覺修心靈能量財富”,您將獲得生命的精彩與人生的幸福!動動手指長按二維碼,您將與我們同在!歡迎您的加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