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訂閱我們?
寫在前面:項目化學習,是對真實問題情境的回應過程,是跨越學科界限的探究與體驗。對于幼兒園教師,這個概念或許有點陌生,但如果說幼兒園綜合主題課程的實施與項目化學習頗有些異曲同工之處,是否會多了幾分親切?本文記述的是一位幼兒園教師帶著中班幼兒開展的一次探究之旅,在教師的積極支持下,孩子們提出問題、建立聯系、多元表達,豐富了問題解決的經驗。我們期待有更多老師和我們分享你和孩子們的探究故事。 很多老師問我:“你帶小朋友探索,探索些什么呢?”“有了探究主題后,怎么推進呢?”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漸漸發現開展探究活動一點也不復雜——孩子們會帶著我探索,他們是我的“師傅”和“老師”,只要我順著他們的興趣和經驗走向,給予他們足夠的探索時間和空間,提供必要的支持策略和資源,他們都會成為小小“法布爾”。就在剛剛過去的五月,我和孩子們就一起完成了一次愉快的“小雞”探究之旅。五月的一天,瑞瑞小朋友家里的新成員“小雞”成了班里的爆炸新聞。“我看過小雞,黃黃的。”“我家養過大母雞,那是雞媽媽。”“母雞會下蛋的,我吃過雞蛋。”孩子們饒有興致地討論著關于小雞各種的問題,于是,放學后我悄悄地和瑞瑞約定:“把小雞帶到幼兒園吧,和小朋友一起養小雞。”第二天,瑞瑞家的五只小雞就住進了我們班搭建的“臨時動物園”,吸引了一撥又一撥的孩子前去觀察和討論。順應孩子們的興趣,這一周,我將自由活動的時間延長,在個別化活動時也允許幼兒可以自由觀察小雞,并組織了“關于小雞我知道些什么”的小組討論活動。孩子們用語言和畫筆描述了自己所觀察到小雞的各種細節,我敏感的察覺到這個時候可以引導孩子們使用一些工具來梳理觀察和討論的結果,再現關于小雞的現有經驗。在搜集了很多張孩子們關于小雞的觀察記錄紙后,我發現這些富有個性的記錄紙難以形成有效的互動分享,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關于小雞的完整知識經驗。不久前剛接觸到的Bubble Map(氣泡圖)一下子躍入腦海,這是一個類似思維導圖的思維工具,結構更簡單,邏輯一般只走一層,也具有發散擴展的性質,所以特別適合小一點的孩子用它來發現和理解事物的多樣特征,建立思維的聯系。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整理了關于小雞的“泡泡圖”。孩子們對這種新鮮的呈現方式特別有興趣,積極地和我一起不斷擴展出更多的“泡泡”。在有了這一次經驗以后,我們就愛上了“泡泡圖”,當我們討論小雞和小鴨的故事時,我們將氣泡圖升級為雙氣泡圖(Double Bubble Maps),用來比較小雞和小鴨的相同和不同,在比較中不斷地引發孩子們的思維活動。隨著對小雞探究的深入,孩子們感興趣的點漸漸聚焦,我和他們一起篩選出了兩個新問題:①小雞有沒有牙齒?②小雞為什么站著睡覺?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進入“睡覺”組和“牙齒”組。在小組討論中,我鼓勵孩子們充分地表達經驗,大膽做出猜測。然后,我和孩子們一起將討論形成的問題和猜測布置成問題墻,將問題直觀的呈現,以便孩子后期有目的地進行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班級的主題資料庫出現了《探索世界——鳥類》、《奇妙的動物世界——長嘴、前爪和臀部》、《噓,我睡覺啦》、《睡姿奇怪的動物》、《動物睡覺什么樣》、《它們為什么站著睡覺》等書籍。家長們也成為后援,協助幼兒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究,孩子們習得了關于小雞很多的新經驗,孩子們紛紛表示要出一本關于小雞的書,將他們的收獲分享給更多的人。未經授權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臺關于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投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