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讓一步為高 待人寬一分是福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為人處世都要有讓人一步的態(tài)度才算高明,因為讓人一步就等于為日后自己進一步做好了準備;而待人接物要以寬厚真誠的態(tài)度為福,因為給人家方便是日后給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礎(chǔ)。 中國有一句古訓(xùn)——言不說盡,人不做絕。說的也是留一分余地的道理。自古以來,如何維系良好人際關(guān)系一直都是做人處世的重要課題。古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為什么會結(jié)下難解的仇怨,很多的情況都是自絕后路造成的,也就是與人產(chǎn)生摩擦?xí)r把話說絕、把事做絕了。 其實,人際關(guān)系實則是利益關(guān)系,為人處世只要懂得謙讓容忍、寬大為懷,凡事多為他人設(shè)想一些,不著眼于私利,不僅能給自己營造出安逸的生存環(huán)境,更能調(diào)度從容,儲備力量,重整旗鼓,等待進一步的時機。 上古時期,古公亶父和他的部落先是居于鄰地,他們不時受到狄人的侵擾。開始時亶父不抵抗,因為亶父的部落很弱小,完全不具備抵抗的條件。所以,他們通過贈物以求和平。但是,如此幾次三番,狄人仍然沒有停止侵犯,亶父終于明白了狄人的意圖。他便召集鄰地長老,告訴大家:狄人所要的其實是土地,而土地又是養(yǎng)人之物,不能因為它而使人遭害,大家只好放棄它了。于是亶父將自己的部落遷到歧山,最終不僅保存了下來,而且發(fā)展了強大的基業(yè)。就此孟子認為,亶父在不得已時采取的暫時規(guī)避,正是智者成事之心。 而“將相和”就更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了。廉頗是趙國的名將,藺相如由于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上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做了上卿,位置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說見到藺相如就一定要羞辱他。藺相如聽后,就一直刻意回避他,甚至假裝生病不上朝以免與廉頗同列。面對他人的不解,藺相如解釋說:自己連秦王都不怕,怎么會怕廉將軍呢?只是秦國之所以忌憚趙國,就是因為有廉頗這樣的武將和自己這樣的文臣。如果這兩個人之間起了爭斗,秦國就會趁虛而入。廉頗聽說后,十分羞愧,就光著上身,綁上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自此,趙國出現(xiàn)了將相和睦的大好局面。 由此可見,“讓一步”、“寬一分”的待人處世原則,不僅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贏得世人的敬重。
感悟: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人治的社會,也是人情世故的社會,國人十分重視為人處世的謀略和技巧,因而老祖宗留傳下來許多珍貴的思想財富。老人言將儒的仁義中庸,道的無為知命以及佛教的禪定超脫融合為一體,在出世、入世選取合乎情理的平衡,闡述為人處事之大道,提供處世的進退方法。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會迫使人們更深入、冷靜地思考人生,思考如何為人處世。有些人的思考是錯誤的,結(jié)果使自己在痛苦之中越陷越深;有些人的思考則使自己從痛苦中解脫,正確的思考被保存下來,啟迪著人們的智慧......文/單眼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