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為今日中國乃至全世界現藏華夏古代金屬胎琺瑯器數量最多之地,共藏有元代至民國的金屬琺瑯器六千余件。這些藏品品種齊全,用途廣泛,涉及宮殿陳設、宗教祭祀、殿內建筑裝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絕大部分由明清時期皇家機構生產,表現了內廷造辦處、廣東、西洋和中西合璧等不同的風格特點,是研究華夏古代金屬胎琺瑯器的珍貴實物資料。尤其是我國琺瑯工藝發展鼎盛期的清乾隆朝,其制造的琺瑯茗壺在制作工藝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其厚重堅實、光彩奪目的獨特魅力。 一 乾隆掐絲琺瑯茗壺 掐絲琺瑯為琺瑯器品種之一,一般特指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它有著五彩斑斕、華麗奪目的魅力,其制作是在金、銅胎上以金絲或銅絲掐出圖案,再填上各色的琺瑯,最后通過焙燒、研磨和鍍金等多道工序才完工。而乾隆掐絲琺瑯茗壺,胎壁制造厚重堅實,造型工整,鍍金光亮,金碧輝煌,具有“金光燦爛、厚重堅實”的特征。 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工藝大發展、大繁榮,其制作茗壺的胎子胎骨厚重,銅質精純,有的茗壺甚至用昂貴的黃金制胎。琺瑯釉色彩之豐富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且琺瑯釉料均無透明感,砂眼減少,細膩光滑。圖案裝飾除運用了仿古的獸面紋、幾何紋以外,還繼承了明代勾蓮花的做法,并努力追求繪畫的意趣,將人物故事、山水亭榭、花鳥蟲魚作為裝飾,取得了較好的裝飾效果。同時鍍金、鏨刻不惜財力與功力,刻飾精美,金色濃重。當時掐絲琺瑯茗壺的工藝,還常與畫琺瑯工藝一道結合,并且鑲嵌珠寶及珊瑚、松石各色料珠為飾,頗具皇家風范。 掐絲琺瑯錦紋扁壺(圖1) 此壺高12.4厘米,口徑3.8厘米。壺圓口,短頸,壺肩部附銅鍍金雙獸耳,扁圓腹,長方形圈足。其通體施藍色琺瑯釉為地,頸飾掐絲如意云頭紋。壺身兩面布滿了銅鎏金鏨花忍冬紋,并將腹部劃分成排列有序的長方格,格內飾紅色菊花錦紋。足飾鍍金鏨花云頭紋,足內鐫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此器造型仿自戰國青銅器,胎壁厚重,金工富麗,釉色清純,錦紋工整。特別是金光燦爛的銅鎏金鏨花工藝,與多彩的掐絲琺瑯工藝錯落有致地排列組合以后,產生了器型獨特、立意新穎、紋飾美觀、金碧輝煌的良好效果。 掐絲琺瑯番蓮云蝠紋扁壺(圖2) 此壺高22.2厘米,口徑3.2厘米,足徑5.6×11.6厘米。壺的肩部以銅鍍金雙鳳首銜環耳為飾。口、肩部施寶藍色琺瑯釉為地,并以彩色螭紋為飾,余部呈如意云頭形,施天藍色琺瑯釉地,大朵番蓮花飾于兩面中心,彩云蝙蝠紋飾以兩邊。橢圓形足,足內鍍金,足壁飾云頭紋,足底雙方框內鏨陰文“乾隆年制”仿宋體款識。扁壺造型仿自戰國青銅器,鏨胎起線與掐絲起線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奶壺(圖3) 通高12厘米,口徑13厘米。壺蓋凸起5層,鍍金蓮花頂上有寶珠鈕。通體施淺藍色琺瑯釉為地,蓋環周飾各色花卉、云紋,口緣下及柄飾忍冬紋,腹及流飾彩色纏枝蓮紋。近足處飾蓮瓣紋。壺底鍍金并鏨十字杵紋,與眾不同,中心部位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識。 掐絲琺瑯鳧形提梁壺(圖4) 通高15.3厘米,寬25厘米。壺為立鳧形,平首,開屏尾,背馱提梁壺。銅鍍金如意云頭紋方形提梁,獸形鈕。通體施天藍色琺瑯釉地,掐絲填釉各色纏枝小朵菊花紋,胸腹為各色蕉葉紋,并且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該壺生動別致的鳧形壺身是乾隆琺瑯器的一種典型造型,而以動物禽鳥類作為器物造型,此前未有,故該壺具有乾隆琺瑯器的顯著特點。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多穆壺(圖5) 通高53.4厘米,口徑10.4厘米,底徑14厘米。壺以銅鍍金龍首做柄手和流,蓋頂嵌珊瑚珠為鈕,蓋部開光內飾螭紋。壺口及壺身三道銅鎏金圈箍,皆鏨花蔓草紋,并且鑲珊瑚、松石各色料珠為飾。壺通體飾天藍色琺瑯釉為地,飾雙線彩色纏枝蓮紋。圈足勾蓮花紋,嵌長條銅鍍金板,鏨陰文“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橫行款。“多穆”是蒙語“奶茶壺”之意,為蒙、藏少數民族盛裝水或酥油茶的器皿,而乾隆朝于裝飾上融入了漢文化元素,具有制作考究、剛柔兼具的特點。 掐絲琺瑯纏枝蓮紋賁巴壺(圖6) 高23厘米,寬11.5厘米,足徑7.4厘米。壺為塔式,頂如塔剎,雕五座蓮瓣,各有變化,上托寶珠鈕。通體施淺藍色琺瑯釉地,上飾彩色纏枝蓮及六瓣形花卉紋。腹部飾六大朵盛開的纏枝蓮花,座飾纏枝蓮紋。底雙方框內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型又稱“凈瓶”,原為佛教法器。它是唐宋時期由西藏地區的金屬制品演變而來的,故民族特色十分顯著,后于乾隆朝將其制成琺瑯器。 二 乾隆畫琺瑯茗壺 以單色琺瑯釉料直接涂畫于金屬胎為地,然后用琺瑯釉料按照圖案設計的色彩,以此繪制人物、風景、花卉等紋飾,最后經入窯高溫烘燒,出窯經磨光與鍍金而成的,是為畫琺瑯。它還有非金屬胎的,例如瓷器、紫砂、玻璃等,稱之為“琺瑯彩”,是與瓷器有關的僅有的一種琺瑯工藝。 出于較高的使用頻率,乾隆畫琺瑯茗壺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它的制作工藝借鑒、吸收了掐絲琺瑯器、瓷器以及料器和畫琺瑯,茗壺造型豐富,題材廣泛。它既有仿掐絲琺瑯、青花瓷器等工藝的畫琺瑯作品,又有仿古器、仿生器、同時使用兩種琺瑯工藝完成的器型,還有飾以各色纏枝、折枝、四季花卉,以及仕女、母嬰圖、歲朝、嬰戲和花鳥魚蟲、螭龍夔鳳、幾何圖案等的品種。另外出于乾隆帝對西方畫琺瑯茗壺的偏愛,將眾多西洋畫師養在清宮,使得他們與中國工匠一道,共同為其制造了許多中西合璧的畫琺瑯作品。其中的茗壺更是美不勝收,嘆為觀止。 畫琺瑯團花紋提梁壺(圖7) 通高17.3厘米,口徑5.3厘米。壺高提梁,通體以白色琺瑯釉地,提梁與壺的口、足邊繪勾蓮等折枝花卉。蓋及壺身通繪色彩斑斕的圖案式團花簇錦紋,為乾隆時期流行的裝飾手法。壺底白釉,藍色雙圈內書藍色“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壺做工精細,設計巧妙,設色明快,賞心悅目,為乾隆時期畫琺瑯器中的珍品。 畫琺瑯八棱開光提梁壺(圖8) 通高37.8厘米,口徑8.8厘米,足徑13.3厘米。壺呈八棱形,上置鍍金嵌金星料提梁,鍍金曲流,下置銅鍍金“S”型足架,架下為一可盛燃油的畫琺瑯菊花紋小盒。點燃后,可以加熱。壺身八面開光,開光內相間排列設色山水和花鳥圖各四幅。壺底及油盒底均署仿宋體“乾隆年制”豎行四字款。提梁壺的造型仿西洋式樣,紋飾為筆墨工致的中國山水花鳥畫,制作集金屬、琺瑯和料器等多種工藝,為一件融合中西文化的畫琺瑯經典之作。 畫琺瑯牡丹紋扇面式壺(圖9) 此壺高9厘米,口徑6.4×5厘米,足徑6.2×5.1厘米。銅胎,通身裝飾黃色琺瑯地畫琺瑯紋。腹呈扇面形,壺身四面繪寫生牡丹花紋飾。曲流,柄為螭形,均飾以螭紋。以白色琺瑯鋪壺底,紅色雙方框內書紅色“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此壺黃色地上之各色牡丹盡顯宮廷富貴之氣,可謂雍容華貴,色彩艷麗,造型獨特,出手不凡。 銅胎畫琺瑯菊花紋執壺(圖10) 此壺高9.1厘米,口徑6厘米,腹徑10×10.1厘米,足徑6厘米。執壺在菊花主題上標新立異。壺腹呈扁長方形,壺身四面皆凸起菊瓣形開光,開光內繪大朵盛開的菊花紋為裝飾,雖造型夸張,但主題突出。蓋面繪菊瓣紋,彎柄,曲流,柄、流皆以小朵菊花紋為飾。圈足為菊瓣式,內鋪白色琺瑯為地,藍色雙圈內署“乾隆年制”仿宋體款。執壺不管是在藝術特點、繪畫技法方面,還是于造型設計、燒制工藝上均屬上乘,堪稱乾隆朝畫琺瑯工藝的絕代佳品。 畫琺瑯勾蓮紋壓柄壺(圖11) 通高10厘米,口徑5.8厘米,足徑4.3厘米。壺通體以白色琺瑯為地,蓋與壺身則通繪寶藍色纏枝蓮花紋和如意云頭紋,口邊和近足處飾以如意云頭紋。壺蓋鈕、壓柄、把手及口流處均銅鍍金。足內白釉地,書藍色“乾隆年制”雙行楷書款。此壺構圖簡潔、用色明快,有仿青花瓷的效果。同時它皇家氣派的造型、古樸素雅的色彩、精制細膩的畫工,別具新意,拍案叫絕,不愧為乾隆朝畫琺瑯精品。 掐絲嵌畫琺瑯山水圖執壺(圖12) 通高8.5厘米,口徑5.3厘米,足徑6.8厘米。壺銅鍍金龍首流和曲柄,臥足。通體施天藍色琺瑯釉為地,蓋平頂飾纏枝蓮花紋,云頭式開光內繪畫琺瑯山水景致,中心有桃花鈕。腹部飾神龍及雙鳳穿花紋,兩側各有一云頭式開光,內嵌畫琺瑯粉彩山水雅景。底鍍金,雙方框內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造型小巧玲瓏,精致別雅,制作工藝考究,畫面秀麗,是一件風格鮮明的乾隆掐絲嵌畫琺瑯器。 金胎掐絲琺瑯嵌畫琺瑯執壺(圖13) 執壺通高39厘米,寬25.5厘米。壺為葫蘆式,以黃金為胎。通體施藍色琺瑯地為飾,兼飾掐絲琺瑯纏枝蓮花紋,掐絲線條規整。同時作多處開光,并于開光內施仕女、山水、花蝶等彩繪畫琺瑯,圖案繪飾精美。壺身多處鑲嵌珍珠和珊瑚,盡顯富麗堂皇的皇家氣派。銅鍍金龍首流,如意形曲柄。底座為銅鍍金并鏨蓮花紋為飾。壺底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以畫工精致的中國傳統繪畫為題材,符合皇家的審美情趣,為乾隆朝琺瑯茗壺之極品。而采用昂貴的黃金為琺瑯器胎體亦始于乾隆朝,此壺正好折射出乾隆朝皇家的雄厚財力和奢侈生活。 金胎掐絲嵌畫琺瑯開光仕女圖執壺(圖14) 此壺為金胎,通高3 9厘米,寬2 8 厘米,口徑7. 3 厘米,足徑12.3×11.7厘米。壺蓋頂圓托內鑲嵌紅珊瑚珠,并且以金鏈將蓋與梁相連。壺頸鏨飾花卉、如意云頭、蕉葉紋各一周。青金石、綠松石各一鑲嵌于梁、柄所飾花托內。壺身施藍色琺瑯釉地,而蓋、頸、肩及腹、足均以嵌畫琺瑯片作開光,開光內繪仕女、山水、花卉,開光外為掐絲琺瑯勾蓮紋;腹部主體紋飾作兩面花瓣式開光,且開光內繪《庭院母子圖》,其色彩艷麗、細膩。柄、流、梁與壺體焊接處,均有張口龍首為飾。壺底鍍金,雙方框內鏨陰文“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乾隆琺瑯茗壺以銅胎居多,金胎少見。而此金胎執壺不僅沿用了明代金樣式執壺造型,而且開光內圖案中西合璧,于中國傳統繪畫中雜糅了歐洲繪畫的表現技法,更為一件少而精之皇家極品。 金胎鏨花嵌畫琺瑯開光西洋仕女圖執壺(圖15) 此壺為金胎,通高18.7厘米,寬12.1厘米。銅鍍金龍首流和如意曲柄。通體鏨花鍍金填綠色琺瑯釉。蓋面四開光,內繪花卉圖,頂有仰蓮托紅珊瑚珠鈕。頸兩開光內繪折枝花卉,肩、腹上下四開光繪胭脂色山水風景及“西洋仕女圖”。圈足外也有開光圖。底鍍金,雙方框內鏨陰文“大清乾隆年制”宋體字款。此金胎執壺證明以西洋人物或建筑為內容的畫琺瑯裝飾,早在乾隆朝就已出現。其所繪圖案中既有中國傳統的花卉圖,又有外來西洋人物和風景畫,說明乾隆時的能工巧匠在中西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而達到新穎奇特的美學效果。 故宮博物院藏乾隆琺瑯茗壺,不但擁有古代青銅器恢宏的氣勢,而且還具華夏絲綢織錦那繽紛的色彩,更有中國陶瓷般潤澤明亮的質感。它獨特的審美角度,粗獷豪放兼清新秀美的風格,集工藝美術、鑲嵌雕刻等專業技術為一體的豐富文化內涵,使之不愧為華夏國粹,中華瑰寶! (素材來源《收藏界》期刊編輯整理,版權歸期刊所有 )====================================================================== (微信交流:shimingche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