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聲技巧的融合 要做到中西合璧的歌唱,需要科學的把握好兩種唱法使之融合。從發聲方法來看,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有很大的差別。民族唱法要用標準的普通話來發音相對來說較為復雜,因為有部分曲子加入了一些地方的方言韻腔。而西洋唱法,以意大利語語音歸韻,主要分為元音和輔音兩個部分。
在中西方聲樂作品演唱中,都有不同程度運用咽腔的歌唱技巧,因為只要是歌唱表演藝術,就需要在自己語言的基礎上運用共鳴來歌唱。由于歷史和文化的不同,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在發聲上有差異,但是一些人不認為它們有著天壤之別,只是在共鳴腔體運用大小上有所區別,民族聲樂的發音腔體較小,音色較明亮,真聲多一些。而意大利語發音口型基本是豎著的,喉頭要下來與后咽壁成直立豎起,音色比較暗,出來的是真假混合的聲音。 “歌唱做的動作要比說話夸張的多,演唱者在演唱以橫向力量為主的字時,為了保持歌唱的深呼吸、高位置和共鳴腔體的打開,必須附加一個縱向的力量來制約它使之達到身體平衡;反之亦然”。
很多人反對“橫”與“豎”是對立的,也反對在發聲方法上民族和美聲對立,并沒有刻意追求兩種方法中的任何一種,而是從歌曲的內容和形式上去考慮發聲。 把西洋聲樂中最好的地方,即:共鳴美化聲音的穩定性和統一性,以及他們在歌唱中,在整體歌唱共鳴的基礎上集中聲音的功夫運用到民族唱法中,使民族唱法更加完善。要想準確運用發聲技巧使之融合就要明確兩種唱法的焦點是什么,兩種唱法的焦點是吐字,要了解美聲和民族兩種唱法吐字上的問題,我們就要了解聲樂與漢語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唱法由于受漢語特殊性的影響,在咬字吐字方面有更多的講究,依照中國傳統唱法把歌唱的字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部分。字頭聲母發送時,又按照咬字器官著力部位所起的作用而歸納為“五音”。所謂吐字,則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韻母的發音,傳統的音韻學把吐字過程中口腔的變化形態歸納為“開、齊、合、撮”四種類型,中國傳統唱法中“腔圓”的“腔”字,可以理解為“腔體”,也可以理解為戲曲中的“行腔”“轉腔”“拖腔”,并且都要力求做到圓潤、流暢,母音轉換和咬字一定不能破壞音樂線條,吐字好似一串珍珠。 多年來,我國在美聲唱法的教學中關于如何咬中國字的問題上,更多的套用民族唱法“以字行腔”的概念,實際上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在語言、咬字、行腔、審美、藝術規格上都存在很多差異,如果我們非常機械地強調中國漢字的發聲規律,照搬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去“行”美聲唱法的“腔”,堅持“以字行腔”,結果只能是背離美聲唱法。這也正反映出我國現今美聲界在演唱中國作品時普遍存在的問題:咬字死板,聲音發緊,共鳴腔體位置低,口腔里的聲音多,以至于歌唱發聲的整體形象與美聲唱法的藝術特點有較明顯的差距。相比而言,歐洲語言在發聲過程中,大量多音節詞是依附于元音的,元音在發聲上氣流不受阻,而輔音受阻,倘若要用發聲來比較的話,西洋唱法比民族唱法稍微簡單一些,但是,并不是說美聲唱法容易,因為對于中國人來說,演唱西洋作品需要對其文化和歷史背景進行理解和總結,才有可能更好的在吐字歸韻上表達出作品的主要內容。 二、自然聲音的追求 藝術做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存在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有了人類就有了聲音,聲音可以說是人類最直接、最自然、最簡單的情感表達方式。在人類歷史中,聲音由一種原始的發聲帶加上有曲詞的歌唱形式逐漸的發展變化,就是今天的歌唱藝術。 歌唱藝術擁有一種自然美,自然美是什么呢?自然美就是有自然品質、樸素而又美好的一面,自然美是歌唱藝術的生命力,是需要進行升華的。歌唱又是再現的一次性藝術,主觀上首先要意識到自然美,然后賦于歌唱生命力,使主客雙方產生情感共鳴,使欣賞價值得到充分體現。歌唱的內容大多與人和自然有關,歌唱者應該認真去體會,做到自然地流露,往往讓人感到優美、真摯感人,這就是因為在歌唱中真實意義的自然流露與人聲相結合,使歌唱產生強烈的震撼力。自然美是歌唱藝術的核心,從自然到美,這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在歌唱中絕對的自然是沒有的,絕對的自然是一種松懈、頹廢,歌要樸素而真切,要自然,但不能沒有規范,自然和規范應該同時進行,相互輔助,相互促進而又相互制約。體現歌唱的自然美的首要條件是歌唱的專業技能、發聲方法,運用方法及掌握程度。掌握專業技能是為了能夠得心應手,能夠運用情感豐富的歌唱手段表達出美感。人們在欣喜若狂或悲痛欲絕時常常手舞足蹈,但聲音中沒有聲樂和音樂創作,不能給人以美感,不可能成為一部聲樂作品。只以技能為目的的歌唱,只能使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或意念受到損害,甚至無法表達出來。以顯示技能,玩弄技巧為目的的作品往往因為情感的貧乏或意念的空洞而顯得毫無生氣。只有高超的穩定的技能和全面的藝術修養,才能使歌唱情感的表達更加生動準確、得心應手。當專業技能與全面修養相結合而為表達豐富情感服務時,自然人聲的專業藝術化便跨入了一個新的領域,即藝術的升華、凝聚,形成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