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石一般通稱為“附石”,數十年前的“附石”藝術要求較高。山野氣味濃厚,令人愛不忍釋。附石盆景是以石為主,樹木依附在石頭上生長,石樹連成一體的一種盆景造型藝術。將樹木附植石間,根系伸人石縫而生,枝干盤曲伸人石洞或石上叢生,或懸垂石下,或橫斜傍石,使奇石與古樹相映成趣。
附石式盆景分水附石和旱附石兩種。水附石多采用松質石料,如吸水石、沙積石等,在需栽植樹木的位置打洞,多用形態初成的樹,先將樹根引入石孔,用碎泥填石孔,用竹桿將土與樹根貼實,用噴壺將土及石頭噴濕透,然后置于淺水盆中,放置于陰涼地方。每天噴水于石樹,保持濕度,待樹出新芽后可讓其見朝陽,逐步適應陽光。
旱附石式,多采取硬質石料,如英德石(紋理多樣)將樹根鑲嵌人石縫中取勢造型(見圖)
附石盆景的制作方法: 1.石比樹大三、五倍以上。 2.采用半吸水的石、海浮石、玉山石等能吸水或半吸水性質石材。半吸水的每天澆水二次以上、半天見太陽。 3.樹根不準落到盆底吸水,這才算真附石盆景。否則都是偽附石、不入格。 4.這樣栽法的結果樹不易長大(開始栽時就應選有造型前途的材料)只會一年一年老。石頭也老化。不言而喻,這是一盆天生自然附石植物移入室內。幾案庭院的高級盆景! 5.也有人采用硬石(不吸水的)形態美的、在適當處挖個稍大的洞,放入盆土栽之。但只準它的根外露、不準入盆吸水。也還不錯。
要學創作高品,就要在古代作品基礎上創新——更上一層樓。
抱石盆景是以粗根裸露,夾附山石而生,有必要地選舉點綴些盆景配件而組成。它大有屹立于峰巔之勢,給人以不折不撓,不斷向上,生命不息的感受。現將本人制作抱石盆景過程中的一點實踐經驗獻給廣大盆景愛好者們僅供參考。
首先要注意選擇材料、對樹根的選擇;選取生長勢良好,健壯、須根高,側根最好有5-6條較租的長根樹樁。對山石的選擇:選敢質硬紋理好,表面多皺紋,根能嵌入山石的天然溝槽中更好如華安石(又名九龍壁右)。對盆體的選擇:選取淺的盆景為好。
其次培植過程。栽培之前要對根據所有的被盆面都進行修整圓滑,以利今后傷口愈合。把選擇好樹樁的根夾到著山石,樹根順著山石的致觀一條條向下理順,可適當作自然交叉,用細鐵線或繩將根和山石緊緊地扎縛在一起,選好淺的盆景盆,填土時按照一般注意做到排水良好;將扎縛好的抱石樹樁放入盆中適當的位置,若山石較高,石底部和盆底特水泥膠牢,以免山石傾倒,接著填上稍細的沙土到盆面不能再添后,再用較厚的塑料布從盆面開始加高至樁頭為止,土也填至樁頭為止。土最好用塘泥和沙砂3:2。將土盡量壓的結實,使土與樹樁的根部緊密結合,有利于根的生長。上完盆一次性澆透水,觀察盆土待土稍干再澆水,剛栽的樹樁本身蒸發量和需水量違不大,將盆用磚墊起,以利澆去多余的水,也有利于透氣,盆應放在沒陽光直射背風陰涼處。早晚向樹干各澆一次水,確保樹干的水份供給,給萌芽造成良好的生長環境,緩慢地接受陽光適應一段時間,就可任其放置陽光充道的地方正常養護,澆水一定要按照“見干見濕”的原則,剛上盆的抱石樁景,最好不要施肥,因樁景的根系傷口沒完及愈合,肥的濃度不好掌握,搞不好會使樹樁燒死就爛根,造成前功盡棄,這樣精心的養護樹樁成活后,就可以根據樹形進行細致地修剪,整形,攀扎成各種形式的抱石盆景。
最后,就可以把盆面上加高的塑料布除去,用自來水沖洗掉到石上的泥土,這樣粗根就裸露,一盆美的抱石盆景就初制完成;那時你就會體驗到成功的歡樂。


















---- 推廣 ----  文章底部新增留言功能,歡迎踴躍留言評論
投稿.合作.推廣 請+微信stonesoso 【石材研習社】您身邊的免費石材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