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華閭 越南自立以后以華閭為都,但是草創之初,都城規模甚是簡陋。宋淳化元年(990),使臣宋鎬奉詔賜封黎桓,歸后奉旨陳述就講述華閭見聞,其文曰: 國城中無居民,有竹舍數十百區,以為軍營。酋府門曰明德,所居樓四層,上為酋居,次御宙居之,中人也。又次個利就居之,老鈐下之屬也。最下軍士居之。又有水晶宮、天元殿等諸僭擬名號。屋皆朱漆柱,繪龍、鶴、仙女。門別有一樓,猶榜曰“安南都護府”,唐舊額也。 根據上述材料,華閭作為丁、黎二氏的政治中心,其規格和建置卻極為簡陋,按照宋鎬之描述,華閭更像一個純粹的軍營。 直到前黎朝后期才修建“百寶千歲殿”于火云山(一作大云山),造功華麗,“其柱裹以金銀,東建風流殿,西建榮華殿,左建蓬萊殿,右建極樂殿。次構火云樓(一作大云樓),連起長春殿,其側起龍祿殿,蓋以銀瓦”。雖建造了幾個宮殿,但是因華閭一地實為“湫隘”,“國都”之氣象未成規模。后李太祖遷都升龍,改華閭為長安府。 位于寧平市的華閭古都舊址,2014年6月23日,華閭古都長安名勝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長安名勝群也是越南唯一一處自然與人文雙重世界遺產。 二,升龍(東都,東京,河內) 李公蘊雕像 太祖開國后,便積極奠定統治基礎。1010年(順天元年),李公蘊認為丁、黎兩代的舊國都華閭地方狹窄,不適合作為帝都,于是下《遷都詔》,認為應該承襲中國古代商周兩代搬遷國都的先例,遷都大羅城(今河內),原因在于該地居于國內的中心地域,地勢較高而險要,氣候干爽,面積寬闊,交通與居住也很便利,具有作為國都的條件。該年農歷七月,朝廷遷入大羅城,改名“昇龍城”(相傳李朝開國君主李公蘊親臨大螺,忽見金龍從湖面升起,直沖天際。于是他將京城遷至大螺,并改名昇龍),并修建宮殿、府庫、城隍、城墻、寺廟等等設施,使昇龍城具備相當規模。 昇龍皇城,世界文化遺產 升龍自李朝建都以來,亦是陳朝、后黎朝、莫朝、越南民主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1397年胡胡季犛遷都清化后改稱東都。
1428年黎朝的開國先祖黎利擊退明軍,建立黎朝,改稱東京(??ng Kinh)。 文廟 法國總督府 1945年在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之后,河內成為了越盟的政府所在地。法國殖民者在1946年再次侵占了該城。越盟與法國殖民者經過9年戰爭,1954年收復河內,其并成為獨立的北越的首都。越南戰爭時期,河內的交通運輸設備因橋梁和鐵路的炸毀而遭到嚴重影響,然而越南人很快將其修復。1976年7月2日統一南北越,河內成為了這個統一的國家的首都。 胡志明紀念堂 三,西都城(清化) 西都城初建于1397年,為陳朝末期權臣胡季犛主導修建,后來,胡于1400年建立新的王朝胡朝,并定都于此城。在南北朝時代這里也是黎鄭政權的都城所在。其坐落于現在的越南北中部的清化省永祿縣西階社其名稱源自漢越語的“城”、“西”、“都”,意為“西邊的都城”。西都城的輪廓為四方形。南北長870.5米,東西長883.5米。設有四座城門,分別位于城池的東南西北四方。其中,南門高9.5米,寬15.17米。城墻主要有磚石筑成,平均每塊城墻磚的大小為2米×1米×0.70米。如今,該城大部分已經消失,只有城門保存較為完整。現為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西都城 四,順化古都(承天府) 順化現承天順化省,古稱富春京師承天府。大南古都,地處中圻,北距東京千余里,南距嘉定千二百里,西接長山,東濱東海,依香江而建。中興黎家時,阮主肇建,光中嘉隆皆定京師于此。乙酉保大退位,胡志明建國,京師移于東京河內。現為承天順化省之省都會也,癸酉年(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順化歷史建筑群為世界文化遺產。 順化皇城
阮朝皇陵 五,西貢(嘉定,胡志明市) 1698年越南南方的阮主派遣官員阮有鏡管轄下高棉此地,遂將之正式納入越南版圖,定名“嘉定”。阮有鏡因發展西貢的功勞,而獲后世贊頌。阮主時期,順化被攻占,末代阮主遷都于此,后阮世祖復興也以此為王都,后阮朝建立在此先設藩安鎮,后改名嘉定省。1859年,法軍入侵,西貢成為法國殖民地,法國殖民政府將嘉定改為從“柴棍”歐化得來的名稱“Sa?gon”,即西貢,但“嘉定”仍作為漢字名稱使用到19世紀末。在此期間,法國人修建了一些著名的建筑物。1931年,西貢與堤岸合并成為西貢-堤岸地區,但保留兩市的分別城市地位。1949年,法國政府支持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帝在西貢重建政權,其后于1955年成立的越南共和國亦定都于此,1956年西貢-堤岸正式合并為西貢市。之后西貢成了南越的軍政大本營和商業貿易中心。1975年4月30日,南越滅亡,越南統一將此地更名為胡志明市,目前是五大直轄市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