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齡的人生,正值花甲和古稀之間,經歷了波瀾起伏的生命歷程,積淀了豐厚深刻的人生感悟。而與共和國同齡的光明日報,則仿佛一面鏡子,忠實地映照出這六十多年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進程,映照出中國人民追求祖國強盛、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翻閱一沓沓裝訂成冊的光明日報合訂本,那一個個版面上,那一行行文字間,回蕩著時代的足音,迸發出真理的光芒,陶冶著一代代讀者的靈魂,讓他們向著光明美好的目標砥礪前行,奮斗不息。 作為一份在中國知識界影響巨大的報紙,密切聯系文藝界和文藝家,是光明日報一個深厚悠久的傳統。大量刊發文學作品,也成就了報紙的一個鮮明的特色。在67年的漫長歲月中,光明日報推出了難以計數的優秀文學作品,成為一個備受矚目的重要文學陣地。一代代作者,特別是眾多文藝名家,為報紙創作了各種題材和體裁的文學作品,堪稱精美的精神食糧,哺育了幾代報紙讀者。其中名作佳構仿佛群星閃爍,有的作品甚至寫入了當代文學史,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學發展歷程中具有標志意義的篇章。 為此,我們特從兩年前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彭程主編的光明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文集《記憶中的星光》中選編一組稿件,作為專題,以為祝福,以茲紀念。 收入這本書中的作品,基本都是發表在光明日報的文藝副刊上。67年中,光明日報副刊的名稱、內容、刊期等多有變化,創刊之初是以《朝陽》的名字面世,后來相繼更名為《收獲》、《文藝生活》等,其后又以《東風》冠名,以“思想性、文化性、藝術性、知識性”為辦刊宗旨,時間跨度長達四十年之久。在上世紀末,又改名為《文薈》等,繼承了“名家名作,兼容并蓄”的傳統并不斷創新。在此基礎上,又于2012年進一步增加版面,擴充內容,以《光明文化周末·文薈》的陣容和容貌,面對今天的廣大讀者。盡管刊名幾經變化,內容設置分分合合,但在作品的價值追求上,卻具有內在的高度一致性,那就是關注豐富多彩的生活,描繪美麗的大自然,謳歌真善美,鞭笞假惡丑,致力于提升人們的道德情操和審美能力,追求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閱讀這些作品,能夠真切地觸摸時代的脈搏,感受社會風云的激蕩,看到共和國巨人不斷克服挫折大踏步前進的身影,聽到人民群眾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心聲。 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超越具體時空的屬性。詩經楚辭、唐詩宋詞歷久彌新,千百年后吟誦起來仍然令人沉醉,這部選集中的作品,以其時間上的貼近性,當更能夠引發今天讀者的共鳴。當然,文藝家作為社會歷史進程中的具體個人,文藝作品作為對特定社會生活的反映,勢必會受到時代意識形態的影響,有個別文章中的某些感受和思考,也許在今天看來會感到隔膜或陌生,但它們卻是當時情境下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真實流露。因此,出于對歷史真實性的尊重,入選的所有作品,除了糾正明顯的字詞錯誤,完全保持了原貌。相信讀者朋友在閱讀中會有自己的客觀理性的評判。 星斗煥文章,今天的專題僅選擇其中幾篇,無疑如銀河摘星。日后有機會,我們還會挑選其中適合微信平臺閱讀的部分與您分享,此刻且開卷。 來源/改編自《記憶中的星光》序言,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彭程主編
版權聲明:【閱讀公社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及音樂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