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國》震撼開播,畫面至美、人事至真、本草至靈,小編也是用滿懷的摯愛期期守候。然而如此精美的中藥紀錄片,也存在瑕疵錯誤,今天我們就給《本草中國》找找茬!然而找茬不等于否定,也不會改變我們對《本草中國》熱愛。瑕不掩玉,《本草中國》依然是目前最棒的中藥紀錄片。 6月3日播出《本草中國》之《雙面》,彩云之南那顆古老的龍血樹,八十歲的傣醫康朗香始終按照貝葉經上的古法熬制龍血竭,步驟雖繁卻拒不從簡,令小編印象深刻!印象深刻的還一個錯誤。 大家先來開開下面這張片中截圖,能發現其中的兩個錯誤嗎? ▲《本草中國》關于血竭的截圖 懂中醫藥的你也許不難發現其中一個錯誤是“化淤止血”應該是“化瘀止血”,但是這個不是重點!更大的謬誤在這里:片中把來源于龍血樹的龍血竭當成了藥典記載的血竭,這是錯誤的,需要糾正!《中國藥典》記載的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1. 果實滲出的樹脂經加工制成”,而不是片中提到的龍舌蘭科龍血樹屬的的龍血樹!在《中國藥典》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沒有發文更改的前提下,擅自用龍血竭代替血竭宣傳、投料都是不妥的,甚至違法的。
2015版《中國藥典》一部對于血竭的描述是:本品為棕櫚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1. 果實滲出的樹脂經加工制成。血竭主產于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又稱為“進口血竭”。
而龍血竭為百合科植物劍葉龍血樹 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 Lour. ) S. C. Chen的樹脂,又名廣西血竭或國產血竭,主產于廣西和云南。其資源為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教授于1972年在云南發現,但中國藥典至今并未將其收錄。顯而易見,二者來自于兩種截然不同的植物。 中國藥典規定血竭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血竭素,且規定血竭中血竭素的含量不得低于1%。其特征性成分血竭素、血竭紅素等成分在龍血竭中均不包含。 而龍血竭中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龍血素A、龍血素B,雖然名字相近,但化學結構迥異,是完全不同的化學物質。 血竭來源于麒麟竭成熟果實中分泌的紅色樹脂,采收不會破壞原植物。 劍葉龍血樹的樹脂由于不能分泌滴出,所以其工藝為采取劍葉龍血樹的含脂木材,用 95%乙醇提取,提取液經濃縮、干燥,即得龍血竭,采收提取的方式必須要破壞原植物。 血竭具有止血、鎮痛、促進組織愈合等藥理作用; 龍血竭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保護心肌細胞、抗肺纖維化、改變血液流變學等作用。 血竭功善祛瘀定痛,止血生肌。血竭的功能主治為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用于跌打損傷、心腹瘀痛、外傷出血、瘡瘍不斂。臨床常用于冠心病、消化道出血、結腸炎、2型糖尿病、大面積褥瘡、體表創傷、燒傷、子宮肌瘤、四肢骨折、軟組織腫脹等疾病。 龍血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收斂止血,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龍血竭的功能主治為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用于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婦女氣血凝滯、外傷出血、膿瘡久不收口。臨床常用于跌打損傷、創傷骨折、外傷出血、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經血過多、消化道出血、血尿血便、胃潰瘍、口腔潰瘍、慢性咽炎、牙齦出血、痤瘡、皮膚搔癢癥、真菌感染等疾病。 盡管二者功能主治基本相同,藥理作用基本相似,但其作用仍各有特點,如血竭在祛瘀定痛方面優于龍血竭,在傷科使用效果較好;龍血竭為植物防御反應產生的樹脂,除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外,在抗真菌、抗炎等方面作用較強,在治療真菌性疾病、炎癥等方面療效更優 因此,二者臨床用藥應該區別對待,不可隨意代用。 血竭原名麒麟竭,始載于南北朝時代的《雷公炮炙論》,通過對《唐本草》、《圖經本草》的考證,古代血竭也不是棕櫚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1. 果實的分泌物,反而應該是龍血樹屬植物分泌的樹脂。棕櫚科植物麒麟竭 Daemonorops draco B1. 果實的分泌物在我國作為血竭使用可能起源于明朝永樂年間,與鄭和下西洋有關。明清開始,東南亞盛產的棕櫚科黃藤屬植物果實的樹脂逐漸替代來源以龍血樹屬植物為原料的西域血竭,成為我國傳統中藥進口血竭的主流品種,并作為血竭的唯一來源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成為中藥“血竭”的正品。
(小編想上兩張棕櫚科麒麟竭的植物圖,半天沒找到,只找到這張果實圖,也不知道對否,懂行的大俠批評指正哈!有圖的朋友發我哦,這里先謝過啦!) 【參考文獻】趙學敏,王曉霞,高善榮,等.血竭探源[J].中國現代中藥,2015 ,17(5):497-501. 感謝閱讀與分享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