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煉廠初步分析
2016-06-08 09:36
· 來源:大地采集者
· 責編:節能環保
煉廠;中國;加工
前言 國務院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快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國家專項行動,適應日益嚴格的排放標準,是改善環境、治理霧霾等污染、促進綠色發展、增添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也有利于擴大投資、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消費需求。會議確定,加快清潔油品生產供應,力爭提前完成成品油質量升級任務。一是將2016年1月起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的區域,從原定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重點城市擴大到整個東部地區11個省市全境。二是將全國供應國五標準車用汽柴油的時間由原定的2018年1月,提前至2017年1月。三是增加高標準普通柴油供應,分別從2017年7月和2018年1月起,在全國全面供應國四、國五標準普通柴油。為完成上述任務,煉油企業將增加技改投資約680億元,可以進一步帶動裝備等相關行業有效投資和生產。有關部門和各地要做好銜接,加強支持。要嚴格標準,強化監管,促進油品質量加快升級。 1、中國煉廠大體情況 中國一次加工能力為6.9億噸/年,而美國約為9.3億噸/年,中國煉油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煉油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其中,中國加氫規模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由2000年的不到20%上升到目前的40-50%左右,有些新建的千萬噸煉廠已經達到100%。總體而言,中國煉廠的技術經濟水平基本達到世界水平,有些煉廠甚至超過世界水平。 按照尼爾森系數來看,中國的一些煉廠不低于世界水準。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石化煉廠復雜程度可以說國內比較復雜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鎮海煉廠其尼爾森系數達到約12左右,而茂名石化其尼爾森系數也有11.3左右,代表了國內今后煉廠的發展方向。但是具體的裝置規模還是與世界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在世界加工裝置大型化的潮流下,中國煉廠的裝置規模還是相對較低。目前所知的單套裝置規模最大的情況,常減壓裝置1000萬噸、加氫裂化280萬噸、連續重整260萬噸、延遲焦化550萬噸。 1.1中國煉廠分布
根據圖一可知,煉廠的地理分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大體一致。其中華東煉廠的產能約占全國產能的35%左右,華南煉廠為16%左右,東北煉廠為18%左右。華南煉廠的產能相對經濟發展水平略低,而東北煉廠的產能相對經濟發展水平略高。因此,中國煉廠的區域相對不均衡導致了在油品消費高峰期,大量的北方油品南下,為了緩解此類情況,中國煉廠也在華南區域大量投資新建煉廠,以緩解此類矛盾。 1.2中國煉廠的區域特點 就中國煉廠而言,其特點也很明顯。北方煉廠大多數地區都是加工國內原油及俄羅斯進口低硫輕質原油。按照加工原油而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加工劣質的API低的原油,裝置結構大多以焦化或者瀝青裝置為主,另一類是加工低硫輕質原油,配以發展潤滑油裝置。比較典型的兩個煉廠是大慶石化及錦州石化。 沿海煉廠是以加工進口原油為主,大多數是加工中東進口原油,API為25—31,硫含量為2.1—3.2%,裝置配以加氫裝置較多,其尼爾森系數也較高,比較典型的就是鎮海煉化、茂名石化及大連石化。 沿江煉廠大多數是加工進口及勝利管輸原油,大多數煉廠配備了渣油加氫裝置,有些煉廠配備了加氫裂化裝置。比較典型的是九江石化。 而內陸華中煉廠大多數加工國內原油,結構較為簡單。 2、中國煉廠新增產能情況 根據咨詢商的統計數據,預計2015年國內煉油總能力將達到7億噸/年左右,到2020年國內煉油總能力將達8億噸/年以上。中國新增的產能大多數位于華東區域及華南區域,有些居于某些考慮,西南也新增不少產能,具體看表二。
3、中國地煉情況 山東地煉的一次加工能力達到驚人的1.1億噸/年(咨詢商數據為1.3億噸),其尼爾森系數最低為4.4左右,典型的是石大科技。最高的是12左右,比較典型的是京博、正和等等規模上500萬噸左右的地煉。山東地煉的平均規模約300萬噸,規模最大的是東明石化規模為1000萬噸。一個比較典型的尼爾森系數較高的例子就是京博石化。
京博石化的裝置組分利用非常完全,不僅有常規煉廠的蒸餾、催化裂化及加氫裝置,也有常規煉廠不具備的特色裝置,例如甲醇、甲基橡膠及硫脲等等裝置。其產業鏈也延伸較長,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多產化工產品,減少油品產量,其抗風險的能力也相對較強。甚至一些地煉延伸至煤化工產業,例如正和石化,其油煤聯合化工規模就為200萬噸,還有利津石化的領苯二甲酸酐及異戊二烯異戊橡膠等等。 大型地煉的特點就是,一往規模化發展,做大一次加工及二次加工能力,達到國家的達標線。二往特色方面發展,煤化工,特色塑料等等。 相對大型地煉而言,一些小的地煉的生存空間就會受到壓縮,受其資金所限,只能轉型走化工路線,與大煉廠合作作為大型地煉的下游配套裝置或者發展化工裝置。 中型地煉估計以后的生存空間較多艱難,因為受俄羅斯煉廠質量升級的影響,其優質的性價比高的燃料油資源估計會越來越少,盈利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3.1東北地煉 東北地煉大多數是依靠盤錦附近的油田生存,規模大致1000萬噸左右,也有一些地煉謀劃千萬噸規模的新建煉廠。比較典型的就是盤錦北方瀝青燃料有限公司。利用本地原油資源,生產高等級瀝青及潤滑油。 3.2其它 南方及寧夏的一些地煉規模較小,合計約1000萬噸,大多數都是以加工燃料油為主,開工率較低。或者以加工C4資源為主,生產MTBE及芳構化油的。 4、今后煉廠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由于中國煉油能力增長過快,原油一次加工裝置負荷率呈現下降態勢,2014年全國平均僅為66.5%。其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和中國海油惠州煉廠等主營單位平均負荷率約為85%(如果按照綜合配套能力計算,負荷率在90%以上),其他煉廠平均負荷率只有35%左右,低于主營單位50個百分點以上。大部分煉廠都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但是隨著國家對于煉化管制的寬松化,對于民企進入煉油行業的限制也逐漸減少。 4.1地煉蓬勃發展 隨著國家幾條政策的出臺《關于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等政策,國家對于地煉的管制逐漸放開,在地煉達到國家要求的油品質量及原油油罐儲量的及格線后,將放開原油的進口權管制,這將刺激資金雄厚的地煉企業擴大企業規模及增加加氫裝置。 預計地煉將出現幾個特點: 1)大量的企業會向上游擴張,比較典型的如恒逸石化及騰龍芳烴,為了保證原料及利潤,往上游擴張,增建煉油裝置,按照估算PTA企業的煉油裝置至2020年至少有5000萬噸左右。 2)地煉兩級分化嚴重,將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大者越大,二是小者特色化。 3)有拳頭及特色產品的特色企業將越來越多。 4)得終端者得天下,得加油站者得利潤,加油站建設的爭奪將越來越厲害。 4.2產能過剩,煉廠低負荷運行 中國煉廠產能與社會實際油品需求存在一定偏差,未來中國煉廠低開工率將成為常態。目前來看,地煉一般的開工率隨著原油的價格變動而變動,按照其大數1.3億噸,遠景約2.0億噸的產能來看,其低開工率對于油品產能的影響較大。其次,主營煉廠遠景約6.5-7億噸的產能也影響油品的產能,大相對于地煉而言,其特點將是關小煉廠及盈利不佳的煉廠,而將大煉廠及盈利較好的煉廠負荷率增加。再次,煉廠的毛利將越來越低,三桶油的部分改革將提到日程上。 5、結語 煉油暴利的時代已經結束,下一個景氣期很難預計,可以預見,煉廠在長期一段時間能將維持低利潤,煉廠的產能過剩將會導致煉廠的兼并及關停浪潮。而隨著原油價格的走低,大量化工企業為了保證利潤將會往上游發展。與此同時,煤化工居于戰略考慮,將會在規定好游戲規則的前提下適度發展。 今后,中國作為主要的市場,將會成為專利商爭奪的重點,得中國者得生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