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2016年中醫執業醫師歷年實踐技能第一站60道題目

     raina0819 2016-06-17

    001 肺癆 虛火灼肺 百合固金湯合秦艽鱉甲散 與虛勞、肺痿鑒別

    虛火灼肺證
      主癥:嗆咳氣急,痰少質黏,或吐痰黃稠量多,時時咯血,血色鮮紅,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熱,骨蒸,五心煩熱,顴紅,盜汗量多,口渴心煩,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脅掣痛,男子可見遺精,女子月經不調,形體日益消瘦,舌干而紅,苔薄黃而剝,脈細數。
      病機概要:肺腎陰傷,水虧火旺,燥熱內灼,絡損血溢。
      治法:滋陰降火。
      代表方劑:百合固金湯合秦艽鱉甲散加減。
      常用藥物:南沙參、北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參、阿膠、龜板、冬蟲夏草等。

    1.肺癆與虛勞
      《內經》、《金匱要略》均將肺癆(癆瘵)歸屬于“虛勞”、“虛損”的范圍,提示本病的發展每可導致患者身體日益消瘦,體虛不復,形成勞損。及至唐宋,因認識到本病具有傳染性,乃進一步與虛勞明確區分開來,明清醫籍有時將癆瘵附于虛勞之后論述,既認為兩者有一定的聯系,也說明又有不同之處。
      肺癆具有傳染特點,是一個獨立的慢性傳染性疾患,有其發生發展及傳變規律。
      虛勞病緣于內傷虧損,是多種慢性疾病虛損證候的總稱。
      肺癆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虛勞的五臟并重,以腎為主。
      肺癆的病理主在陰虛,不同于虛勞的陰陽并重。
      2.肺癆與肺痿 
      肺癆與肺痿有一定的聯系和區別。兩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種慢性疾患后期轉歸而成,如肺癰、肺癆、久嗽等導致肺葉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癆后期可以轉成肺痿,但必須明確肺癆并不等于就是肺痿,兩者有因果輕重的不同。若肺癆的晚期,出現干咳、咳吐涎沫等癥者,即已轉屬肺痿之候。
      在臨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癥,而肺癆是以咳嗽、咳血、潮熱、盜汗為特征。
    002 便血 脾胃虛寒 黃土湯 跟痔瘡鑒別

    脾胃虛寒證
      主癥:便血紫暗,甚則黑色,腹部隱痛,喜熱飲,面色不華,神倦懶言,便溏,舌質淡,脈細。
      病機概要:中焦虛寒,統血無力,血溢胃腸。
      治法:健脾溫中,養血止血。
      代表方劑:黃土湯加減。
      常用藥物:灶心土、炮姜、白術、附子、甘草、地黃、阿膠、黃芩、白及、烏賊骨、三七、花蕊石等。
    便血與痔瘡 
      痔瘡屬外科疾病,其大便下血特點為便時或便后出血,常伴有肛門異物感或疼痛,作肛門直腸檢查時,可發現內痔或外痔,與內科所論之便血不難鑒別。

    003脅痛,肝絡失養,一貫煎 與懸飲鑒別

    肝絡失養證
      主癥:脅肋隱痛,悠悠不休,遇勞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煩熱,頭暈目眩,舌紅少苔,脈細弦而數。
      病機概要:肝腎陰虧,精血耗傷,肝絡失養。
      治法:養陰柔肝。
      代表方劑:一貫煎加減。
      常用藥物:生地、枸杞、黃精、沙參、麥冬、當歸、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等。

    脅痛與懸飲:
      懸飲亦可見脅肋疼痛,但其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脅脹痛,持續不已,伴見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時疼痛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患側肋間飽滿,叩呈濁音,或兼見發熱,一般不難鑒別。

    004 胃痛 淤血停胃 失笑散合丹參飲  與脅痛相鑒別

    瘀血停胃證
      主癥:胃脘疼痛,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痛時持久,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病機概要: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代表方劑: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常用藥物:蒲黃、五靈脂、丹參、檀香、砂仁等。
    005 哮病(不是哮證) 緩解期 肺脾氣虛證 六君子湯  與喘證鑒別

    肺脾氣虛證
      主癥: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怕風,常易感冒,倦怠無力,食少便溏,舌質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概要:哮病日久,肺虛不能主氣,脾虛健運無權,氣不化津,痰飲蘊肺,肺氣上逆。
      治法:健脾益氣,補土生金。
      代表方劑: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白術、山藥、苡仁、茯苓、法半夏、橘皮、五味子、甘草等。

    006胸痹  氣血虧虛   與真心痛鑒別

    .氣陰兩虛證
      主癥:心胸隱痛,時作時休,心悸氣短,動則益甚,伴倦怠乏力,聲息低微,面色蒼白,易汗出,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病機概要:心氣不足,陰血虧耗,血行瘀滯。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代表方劑:生脈散合人參養榮湯加減。
      常用藥物:人參、黃芪、炙甘草、肉桂、麥冬、玉竹、五味子、丹參、當歸等。
    胸痹與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進一步發展;癥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清至節、脈微或結代

    007便秘-熱秘 腸腑燥熱,津傷便結 泄熱導致,潤腸通便-麻子仁丸

    熱秘
      主癥:大便干結,腹脹腹痛,口干口臭,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病機概要:腸腑燥熱,津傷便結。
      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代表方劑:麻子仁丸加減。
      常用藥物:大黃、枳實、厚樸、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藥等。

    008 內傷發熱  氣郁發熱  丹梔逍遙散  外感發熱鑒別

    氣郁發熱證
      主癥:發熱多為低熱或潮熱,熱勢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精神抑郁,脅肋脹滿,煩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減少,舌紅,苔黃,脈弦數。
      病機概要:氣郁日久,化火生熱。
      治法:疏肝理氣,解郁瀉熱。
      代表方劑:丹梔逍遙散加減。
      常用藥物:丹皮、梔子、柴胡、薄荷、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等

    內傷發熱與外感發熱:內傷發熱的診斷要點已如上述,而外感發熱表現的特點是:因感受外邪而起,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發熱初期大多伴有惡寒,其惡寒得衣被而不減。發熱的熱度大多較高,發熱的類型隨病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初起常兼有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脈浮等表證。外感發熱由感受外邪,正邪相爭所致,屬實證者居多。

    009上消 肺熱津傷 消渴方 與口渴癥、癭病鑒別

    肺熱津傷證
      主癥:口渴多飲,口舌干燥,尿頻量多,煩熱多汗,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病機概要:肺臟燥熱,津液失布。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劑:消渴方加減。
      常用藥物: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藕汁:黃連、黃芩、知母等。
    1.消渴與口渴癥 口渴癥是指口渴飲水的一個臨床癥狀,可出現于多種疾病過程中,尤以外感熱病為多見。但這類口渴各隨其所患病證的不同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不伴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渴的特點。
      2.消渴與癭病 癭病中氣郁化火、陰虛火旺的類型,以情緒激動,多食易饑,形體日漸消瘦,心悸,眼突,頸部一側或兩側腫大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饑、消瘦,類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頸前癭腫有形則與消渴有別,且無消渴病的多飲、多尿、尿甜等癥。

    010 心悸 心陽不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與奔豚鑒別

    心陽不振證
      主癥: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白,形寒肢冷,舌淡苔自,脈象虛弱或沉細無力。
      病機概要:心陽虛衰,無以溫養心神。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代表方劑: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參附湯加減。
      常用藥物:桂枝、附片、人參、黃芪、麥冬、枸杞、炙甘草、龍骨、牡蠣等。

    心悸與奔豚 
      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
      奔豚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自于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自少腹。
    011號 腰痛  瘀血腰痛  身痛逐淤湯 與腎痹鑒別

    瘀血腰痛
      主癥:腰痛如刺,痛有定處,痛處拒按,日輕夜重,輕者俯仰不便,重則不能轉側。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澀。部分病人有跌仆閃挫病史。
      病機概要:瘀血阻滯,經脈痹阻,不通則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代表方劑:身痛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物:當歸、川芎、桃仁、紅花、 蟲、香附、沒藥、五靈脂、地龍、牛膝等。
    腰痛與腎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為主;腎痹是指腰背強直彎曲,不能屈伸,行動困難而言,多由骨痹日久發展而成。
    012,水腫,實脾飲,健脾溫陽利水 實脾飲 茯附術老姜瓜草果厚大腹木

    脾陽虛衰證
      主癥: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不華,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病機概要: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土不制水。
      治法:健脾溫陽利水。
      代表方劑:實脾飲加減。
      常用藥物:干姜、附子、草果仁、桂枝、白術、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澤瀉、車前子、木瓜、木香、厚樸、大腹皮等。

    013號 陰黃 脾虛濕滯證 健脾養血,利濕退黃 黃芪建中湯 桂芍草姜栆糖 陰黃與陽黃鑒別 

    脾虛濕滯證
      主癥:面目及肌膚淡黃,甚則晦暗不澤,肢軟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脈濡細。
      病機概要:黃疸日久,脾虛血虧,濕滯殘留。
      治法:健脾養血,利濕退黃。
      代表方劑:黃芪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桂枝、生姜、自術、當歸、白芍、甘草、大棗、茵陳、茯苓等。
    陽黃與陰黃
      臨證應根據黃疸的色澤,并結合癥狀、病史予以鑒別。 
      陽黃黃色鮮明,發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熱,口干苦,舌苔黃膩,脈象弦數。
      急黃為陽黃之重癥,病情急驟,疸色如金,兼見神昏、發斑、出血等危象。
      陰黃黃色晦暗,病程長,病勢緩,常伴納少、乏力、舌淡、脈沉遲或細緩。

    014(喘證 腎虛不納)與哮病鑒別

    腎虛不納證
      主癥:喘促日久,動則喘甚,呼多吸少,呼則難升,吸則難降,氣不得續,形瘦神憊,跗腫,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而潤滑,脈微細或沉弱;或見喘咳,面紅煩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概要: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
      治法:補腎納氣。
      代表方劑: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常用藥物:附子、肉桂、山萸肉、冬蟲夏草、胡桃肉、紫河車、熟地、當歸等。
    喘證與哮病 
      喘指氣息而言,為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哮指聲響而言,必見喉中哮鳴有聲,有時亦伴有呼吸困難。喘未必兼哮,而哮必兼喘。

    015痢疾,濕熱痢 芍藥湯 與泄瀉鑒別 

    濕熱痢
      主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膿血,黏稠如膠凍,腥臭,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概要:濕熱蘊結,熏灼腸道,氣血壅滯,脂絡傷損。
      治法:清腸化濕,調氣和血。
      代表方劑:芍藥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芩、黃連、大黃、芍藥、當歸、甘草、木香、檳榔、金銀花、肉桂等。
    痢疾與泄瀉:
      兩者均多發于夏秋季節,病變部位在胃腸,病因亦有相同之處,癥狀都有腹痛、大便次數增多。
      痢疾大便次數雖多而量少,排赤白膿血便,腹痛伴里急后重感明顯。
      泄瀉大便溏薄,糞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無赤白膿血便,腹痛多伴腸鳴,少有里急后重感。
      瀉、痢兩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相互轉化,或先瀉后痢,或先痢而后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瀉為病情減輕。
    016 腹痛 濕熱壅滯 大承氣湯

     與胃痛、其他內科疾病中的腹痛、外科腹痛、內科腹痛鑒別

    濕熱壅滯證
      主癥:腹痛拒按,煩渴引飲,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潮熱汗出,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燥或黃膩,脈滑數。
      病機概要:濕熱內結,氣機壅滯,腑氣不通。
      治法:泄熱通腑,行氣導滯。
      代表方劑:大承氣湯加減。
      常用藥物:大黃、芒硝、厚樸、枳實等。

    1.腹痛與胃痛 
      胃處腹中,與腸相連,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癥狀,胃痛亦時有腹痛的表現,常需鑒別。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處,常伴有惡心、噯氣等胃病見癥,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癥狀在腹痛中較少見。
      2.腹痛與其他內科疾病中的腹痛癥狀
      許多內科疾病常見腹痛的表現,此時的腹痛只是該病的癥狀。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膿血;積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塊為特征等。而腹痛病證,當以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
      3.腹痛與外科、婦科腹痛
      內科腹痛常先發熱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劇,痛無定處,壓痛不顯;
      外科腹痛多后發熱,疼痛劇烈,痛有定處,壓痛明顯,見腹痛拒按,腹肌緊張等。
      婦科腹痛多在小腹,與經、帶、胎、產有關,如痛經、先兆流產、宮外孕輸卵管破裂等,應及時進行婦科檢查,以明確診斷。

    017血癥,尿血,尿血氣血虧虛,歸脾湯,與血淋鑒別

    .脾不統血證
      主癥:久病尿血,甚或兼見齒衄、肌衄,食少,體倦乏力,氣短聲低,面色不華,舌質淡,脈細弱。
      病機概要:中氣虧虛,統血無力,血滲膀胱。
      治法:補中健脾,益氣攝血。
      代表方劑: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當歸、黃芪、酸棗仁、遠志、龍眼肉、木香、熟地、阿膠、仙鶴草、槐花等。
    尿血與血淋 
      血淋與尿血均表現為血由尿道而出,兩者以小便時痛與不痛為其鑒別要點,不痛者為尿血,痛(滴瀝刺痛)者為血淋。

    018 泄瀉  腎陽虛衰     四神丸  與痢疾鑒別

    主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完谷不化,腹部喜暖,瀉后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病機概要:命門火衰,脾失溫煦。
      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代表方劑:四神丸加減。
      常用藥物: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附子、炮姜等。
    1.泄瀉與痢疾
      兩者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
      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019 腹痛瘀血內停 少腹逐瘀湯,與胃痛鑒別

    瘀血內停證
      主癥:腹痛較劇,痛如針刺,痛處固定,經久不愈,舌質紫暗,脈細澀。
      病機概要:瘀血內停,氣機阻滯,脈絡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絡止痛。
      代表方劑:少腹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牛膝、當歸、川芎、赤芍、甘草、延胡索、蒲黃、五靈脂、香附、烏藥、青皮等。
    腹痛與胃痛 
      胃處腹中,與腸相連,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癥狀,胃痛亦時有腹痛的表現,常需鑒別。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處,常伴有惡心、噯氣等胃病見癥,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癥狀在腹痛中較少見

    020 淋證 血淋 小薊飲子 與尿血鑒別

    血淋
      主癥:小便熱澀刺痛,尿色深紅,或夾有血塊,疼痛滿急加劇,或見心煩,舌尖紅,苔黃,脈滑數。
      病機概要:濕熱下注膀胱,熱甚灼絡,迫血妄行。
      治法: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代表方劑:小薊飲子加減。
      常用藥物:小薊、生地黃、白茅根、旱蓮草、木通、生草梢、山梔、滑石、當歸、蒲黃、土大黃、三七、馬鞭草等。
    血淋與尿血 
      血淋與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紅赤,甚至溺出純血等癥狀。其鑒別的要點是有無尿痛。尿血多無疼痛之感,雖亦聞有輕微的脹痛或熱痛,但終不若血淋的小便滴瀝而疼痛難忍,故一般以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

    021號題 心悸 水飲凌心 苓桂術甘湯 跟奔豚鑒別

    水飲凌心證
      主癥:心悸眩暈,胸悶痞滿,渴不欲飲,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形寒肢冷,伴惡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脈象弦滑或沉細而滑。
      病機概要:脾腎陽虛,水飲內停,上凌于心,擾亂心神。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行水,寧心安神。
      代表方劑:苓桂術甘湯加減。
      常用藥物:澤瀉、豬苓、車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參、白術、黃芪、遠志、茯神、酸棗仁等。
    心悸與奔豚 
      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
      奔豚與心悸的鑒別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自于心;奔豚乃上下沖逆,發自少腹。

    022  中風  陰虛風動  鎮肝熄風湯 與痿證相鑒別

    陰虛風動證
      主癥:平素頭暈耳鳴,腰酸,突然發生口眼歪斜,言語不利,手指動,甚或半身不遂,舌質紅,苔膩,脈弦細數。
      病機概要:肝腎陰虛,風陽內動,風痰瘀阻經絡。
      治法:滋陰潛陽,息風通絡。
      代表方劑:鎮肝息風湯加減。
      常用藥物:白芍、天冬、玄參、構杞子、龍骨、牡蠣、龜板、代赭石、牛膝、當歸、天麻、鉤藤等。 
    中風與痿證
      痿證可以有肢體癱瘓,活動無力等類似中風之表現;中風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復者,亦可見肌肉瘦削,筋脈弛緩,兩者應予以區別。但痿證一般起病緩慢,以雙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或肌肉萎縮,筋惕肉為多見;而中風的肢體癱瘓多起病急驟,且以偏癱不遂為主。痿證起病時無神昏,中風則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023   便秘  陽虛秘   濟川煎 與腸結鑒別

    陽虛秘
      主癥: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面色咣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或腰
      膝酸冷,舌淡苔自,脈沉遲。
      病機概要:陽氣虛衰,陰寒凝結。
      治法:溫陽通便。
      代表方劑:濟川煎加減。
      常用藥物:肉蓯蓉、牛膝、附子、火麻仁、當歸、升麻、澤瀉、枳殼等。
    便秘與腸結:
      兩者皆為大便秘結不通。 
      腸結多為急病,因大腸通降受阻所致,表現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無矢氣和腸鳴音,嚴重者可吐出糞便。
      便秘多為慢性久病,因大腸傳導失常所致,表現為腹部脹滿,大便干結艱行,可有矢氣和腸鳴音,或有惡心欲吐,食納減少。

    024 胃痛 :肝氣犯胃 柴胡疏肝散 

    肝氣犯胃證
      主癥: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舌苔多薄白,脈弦。
      病機概要: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物:柴胡、芍藥、川芎、郁金、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等。

    025 胃痛 脾胃虛寒  黃芪建中  與腹痛、脅痛、真心痛鑒別

    脾胃虛寒證
      主癥: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病機概要:脾虛胃寒,失于溫養。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劑:黃芪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桂枝、生姜、芍藥、炙甘草、飴糖、大棗等。
    胃痛與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經病變所引起的心痛證。多見于老年人,為當胸而痛,其多刺痛,動輒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氣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其病變部位、疼痛程度與特征、伴有癥狀及其預后等方面,與胃痛有明顯區別。
      2.胃痛與脅痛
      脅痛是以脅部疼痛為主癥,可伴發熱惡寒,或目黃膚黃,或胸悶太息,極少伴嘈雜泛酸、噯氣吐腐。肝氣犯胃的胃痛有時亦可攻痛連脅,但仍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兩者具有明顯的區別。
      3.胃痛與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位置疼痛為主癥。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癥,兩者僅就疼痛部位來說,是有區別的。但胃處腹中,與腸相連,因而胃痛可以影響及腹,而腹痛亦可牽連于胃,這就要從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來加以辨別。
      此外,肝、膽、脾、胰病變所引起的上腹胃脘部疼痛還應結合辨病予以排除。

    026窿閉 腎陽衰憊 濟川腎氣

     主癥: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面色恍白,神氣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軟無力,舌淡胖,苔薄白,脈沈細或若。

    病機:腎中陽氣虛衰,氣化不及州都

    治法:溫補腎陽,化氣利水

    方劑:濟生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物:附子、肉桂、桂枝、地黃、山藥、山茱萸、車前子、茯苓、澤瀉等

    027 血證 吐血 胃熱雍盛 瀉心湯和石灰散,與咳血鑒別

    胃熱壅盛證
      主癥:脘腹脹悶,嘈雜不適,甚則作痛,吐血色紅或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概要:胃熱內郁,熱傷胃絡。
      治法: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代表方劑:瀉心湯合十灰散加減。
      常用藥物:黃芩、黃連、大黃、丹皮、梔子、大薊、小薊、側柏葉、茜草根、白茅根、棕櫚皮等。
    咳血與吐血 
      咳血與吐血血液均經口出,但兩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來,經氣道隨咳嗽而出,血色多為鮮紅,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悶、喉癢等癥狀,大量咳血后,可見痰中帶血數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惡心等癥狀,吐血之后無痰中帶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028 消渴 下消 陰陽兩虛 金貴腎氣丸

    .陰陽兩虛證
      主癥: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干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苔淡白而干,脈沉細無力。
      病機概要:陰損及陽,腎陽衰微,腎失固攝。
      治法:滋陰溫陽,補腎固澀。
      代表方劑:金匱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物: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懷山藥、茯苓、附子、肉桂等。

    029喘證 痰濁阻肺 二陳湯和三子養親湯

    痰濁阻肺證
      主癥:喘而胸滿悶塞,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食少,口黏不渴,舌苔白膩,脈象滑或濡。
      病機概要: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肅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劑: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常用藥物:法半夏、陳皮、茯苓、蘇子、白芥子、萊菔子、杏仁、紫菀、旋覆花等。

    030 中風 風陽上擾 天麻鉤藤飲 與口僻 厥證 痙證 痿癥癇癥鑒別(30號題)女性,66歲,退休干部。平素頭 暈目眩,急躁易怒。2天前突然發生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現神志清醒,舌紅苔黃,脈弦。  (中風----風陽上擾證----天麻鉤藤飲)

    風陽上擾證
      主癥:平素頭暈頭痛,耳鳴目眩,突然發生口眼斜,舌強語謇,或手足重滯,甚則半身不遂等癥,舌質紅苔黃,脈弦。
      病機概要:肝火偏旺,陽亢化風,橫竄絡脈。
      治法:平肝潛陽,活血通絡。
      代表方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物:天麻、鉤藤、珍珠母、石決明、桑葉、菊花、黃芩、山梔、牛膝等。
    中風與口僻 
      口僻俗稱吊線風,主要癥狀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語不清,而無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礙等表現,多因正氣不足,風邪入脈絡,氣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齡均可罹患。
      2.中風與厥證
      厥證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現,一般而言,厥證神昏時間短暫,發作時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時多可自行蘇醒,醒后無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語不利等表現。
      3.中風與痙證
      痙證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癥,發病時也可伴有神昏,需與中風閉證相鑒別。但痙證之神昏多出現在抽搐之后,而中風患者多在起病時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現抽搐。痙證抽搐時間長,中風抽搐時間短。痙證患者無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癥狀。
      4.中風與痿證
      痿證可以有肢體癱瘓,活動無力等類似中風之表現;中風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復者,亦可見肌肉瘦削,筋脈弛緩,兩者應予以區別。但痿證一般起病緩慢,以雙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或肌肉萎縮,筋惕肉為多見;而中風的肢體癱瘓多起病急驟,且以偏癱不遂為主。痿證起病時無神昏,中風則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031胸痹,寒凝心脈 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

    寒凝心脈證
      主癥:猝然心痛如絞,心痛徹背,喘不得臥,多因氣候驟冷或驟感風寒而發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胸悶氣短,心悸,面色蒼白,苔薄白,脈沉緊或沉細。
      病機概要:素體陽虛,陰寒凝滯,氣血痹阻,心陽不振。
      治法:辛溫散寒,宣通心陽。
      代表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合當歸四逆湯加減。
      常用藥物:桂枝、細辛、薤白、瓜萎、當歸、芍藥、甘草、枳實、厚樸、大棗等。
    032腹痛 中虛臟寒

    中虛臟寒證
      主癥: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溫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胃納不佳,面色無華,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
      病機概要:中陽不振,氣血不足,失于溫養。
      治法: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代表方劑:小建中湯加減。
      常用藥物:桂枝、干姜、附子、芍藥、炙甘草、黨參、白術、飴糖、大棗等。

    033嘔吐 外邪犯胃疏泄解表,化濁和中藿香正氣散:二陳桔香棗姜蘇白芷術,樸大腹皮。夏令將草半紅梅與反胃噎膈鑒別

    外邪犯胃證
      主癥:突然嘔吐,胸脘滿悶,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舌苔白膩,脈濡緩。
      病機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氣滯,濁氣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代表方劑:藿香正氣散加減。
      常用藥物: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厚樸、半夏、陳皮、白術、茯苓、生姜等。

    034號:水腫(陽水)風水相搏證 越婢加術湯 疏風清熱,宣肺利水

    風水相搏證
      主癥: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
      病機概要:風邪襲表,肺氣閉塞,通調失職,風遏水阻。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劑:越婢加術湯加減。
      常用藥物:麻黃、杏仁、防風、浮萍、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石膏、桑白皮、黃芩等。

    035 血證-咳血,燥熱傷肺證,桑杏湯加減,與吐血鑒別

    燥熱傷肺證
      主癥: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數。
      病機概要:燥熱傷肺,肺失清肅,肺絡受損。
      治法:清熱潤肺,寧絡止血。
      代表方劑:桑杏湯加減。
      常用藥物:桑葉、梔子、淡豆豉、沙參、梨皮、貝母、杏仁、白茅根、茜草、藕節、側柏葉等。
    咳血與吐血 
      咳血與吐血血液均經口出,但兩者截然不同。咳血是血由肺來,經氣道隨咳嗽而出,血色多為鮮紅,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悶、喉癢等癥狀,大量咳血后,可見痰中帶血數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吐血是血自胃而來,經嘔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適或胃痛、惡心等癥狀,吐血之后無痰中帶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036,消渴,腎陰虛,六味地黃丸加減,

    腎陰虧虛證
      主癥: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干唇燥,皮膚干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
      病機概要:腎陰虧虛,腎失固攝。
      治法:滋陰固腎。
      代表方劑:六味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物: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懷山藥、茯苓、澤瀉、丹皮等。

    037感冒 風寒感冒

    風寒束表證
      主癥: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病機概要:風寒外束,衛陽被郁,腠理閉塞,肺氣不宣。
      治法:辛溫解表。
      代表方劑: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常用藥物: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等。

    038 哮病 發作期 冷哮 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 與喘證、支飲鑒別

    冷哮證
      主癥: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發,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病機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觸發,痰升氣阻,肺失宣暢。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劑:射干麻黃湯或小青龍湯加減。
      常用藥物:麻黃、射干、干姜、細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棗、甘草等。
    1.哮病與喘證 
      哮病和喘證都有呼吸急促、困難的表現,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聲響言,喉中哮鳴有聲,是一種反復發作的獨立性疾病;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2.哮病與支飲 
      支飲亦可表現痰鳴氣喘的癥狀,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經久不愈,逐漸加重而成咳喘,病情時輕時重,發作與間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氣喘為主,與哮病之間歇發作,突然起病,迅速緩解,喉中哮鳴有聲,輕度咳嗽或不咳有明顯的差別。

    039咳嗽,風熱犯肺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桑菊飲 與哮喘

    風熱犯肺證
      主癥: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嘶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病機概要:風熱犯肺,肺失清肅。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代表方劑:桑菊飲加減。
      常用藥物:桑葉、菊花、薄荷、連。翹、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貝母、枇杷葉等。
    咳嗽與咳喘的鑒別:咳嗽僅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不伴喘證;咳喘則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復發作,由咳致喘,臨床以咳喘并作為特點。

    040脅痛,肝膽濕熱,龍膽瀉肝湯與懸飲鑒別

    肝膽濕熱證
      主癥:脅肋脹痛或灼熱疼痛,口苦口黏,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熱惡寒,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病機概要:濕熱蘊結,肝膽失疏,絡脈失和。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物:龍膽草、山梔、黃芩、川楝子、枳殼、延胡索、澤瀉、車前子等。

    脅痛與懸飲:
      懸飲亦可見脅肋疼痛,但其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脅脹痛,持續不已,伴見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時疼痛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患側肋間飽滿,叩呈濁音,或兼見發熱,一般不難鑒別。
    胃痛與脅痛
      脅痛是以脅部疼痛為主癥,可伴發熱惡寒,或目黃膚黃,或胸悶太息,極少伴嘈雜泛酸、噯氣吐腐。肝氣犯胃的胃痛有時亦可攻痛連脅,但仍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兩者具有明顯的區別。

    041眩暈 ①眩暈 氣血不足證 歸脾湯  與中風相鑒別

    氣血虧虛證
      主癥:眩暈動則加劇,勞累即發,面色白,神疲乏力,倦怠懶言,唇甲不華,發色不澤,心悸少寐,納少腹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概要: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
      治法:補益氣血,調養心脾。
      代表方劑: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白術、黃芪、當歸、熟地、龍眼肉、大棗、茯苓、炒扁豆、遠志、棗仁等。
    眩暈與中風
      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昏仆,僅以僻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甚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仆倒,但無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諸癥。也有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故臨證當注意中風與眩暈的區別與聯系。

    ②眩暈 痰濁中阻 半夏白術天麻湯   與中風鑒別  

    痰濕中阻證
      主癥:眩暈,頭重昏蒙,或伴視物旋轉,胸悶惡心,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膩,脈濡滑。
      病機概要:痰濁中阻,上蒙清竅,清陽不升。
      治法:化痰祛濕,健脾和胃。
      代表方劑: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常用藥物:半夏、陳皮、白術、苡仁、茯苓、天麻等。

    1.眩暈與中風
      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昏仆,僅以僻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甚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仆倒,但無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諸癥。也有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故臨證當注意中風與眩暈的區別與聯系。

    042 胃痛 :肝氣犯胃 柴胡疏肝散 

    肝氣犯胃證
      主癥: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舌苔多薄白,脈弦。
      病機概要: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物:柴胡、芍藥、川芎、郁金、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等。

    043 咳嗽  風寒襲肺 三拗湯合止嗽散

    風寒襲肺證
      主癥: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病機概要:風寒襲肺,肺氣失宣。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劑: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常用藥物:麻黃、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

    044號題 尿血 下焦熱盛 小薊飲子 與血淋鑒別

    下焦濕熱證
      主癥:小便黃赤灼熱,尿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夜寐不安,舌質紅,脈數。
      病機概要:熱傷陰絡,血滲膀胱。
      治法:清熱利濕,涼血止血。
      代表方劑:小薊飲子加減。
      常用藥物:小薊、生地、藕節、蒲黃、梔子、木通、竹葉、滑石、甘草、當歸等。
    .尿血與血淋 
      血淋與尿血均表現為血由尿道而出,兩者以小便時痛與不痛為其鑒別要點,不痛者為尿血,痛(滴瀝刺痛)者為血淋。

    045眩暈 肝陽上亢 天麻鉤藤飲 同上

    肝陽上亢證
      主癥:眩暈,耳鳴,頭目脹痛,口苦,失眠多夢,遇煩勞郁怒而加重,甚則仆倒,顏面潮紅,急躁易怒,肢麻震顫,舌紅苔黃,脈弦或數。
      病機概要:肝陽風火,上擾清竅。
      治法:平肝潛陽,清火息風。
      代表方劑:天麻鉤藤飲加減。
      常用藥物:天麻、石決明、鉤藤、牛膝、杜仲、桑寄生、黃芩、山梔、菊花、白芍等。
    1.眩暈與中風
      中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昏仆,僅以僻不遂為特征。中風昏仆與眩暈之甚者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仆倒,但無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諸癥。也有部分中風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故臨證當注意中風與眩暈的區別與聯系。

    046泄瀉 濕熱傷中 葛根芩連湯 與痢疾霍亂鑒別

    濕熱傷中證
      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病機概要:濕熱壅滯,損傷脾胃,傳化失常。
      治法:清熱利濕。
      代表方劑:葛根芩連湯加減。
      常用藥物:葛根、黃芩、黃連、木香、甘草、車前草、苦參等。
     1.泄瀉與痢疾
      兩者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
      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2.泄瀉與霍亂
      霍亂是一種上吐下瀉并作的病證,發病特點是來勢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兇險,起病時先突然腹痛,繼則吐瀉交作,所吐之物均為未消化之食物,氣味酸腐熱臭,所瀉之物多為黃色糞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惡寒、發熱,部分病人在吐瀉之后,津液耗傷,迅速消瘦,或發生轉筋,腹中絞痛。若吐瀉劇烈,可致面色蒼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陽衰之危候。
      泄瀉以大便稀溏,次數增多為特征,一般預后良好。

    047泄瀉 食滯胃腸 保和丸 與痢疾霍亂鑒別

    食滯腸胃證
      主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脘腹脹滿,暖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病機概要: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
      治法:消食導滯。
      代表方劑: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物:神曲、山楂、萊菔子、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谷芽、麥芽等。
    1.泄瀉與痢疾
      兩者均為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的病證。
      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癥,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或無腹痛。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
      2.泄瀉與霍亂
      霍亂是一種上吐下瀉并作的病證,發病特點是來勢急驟,變化迅速,病情兇險,起病時先突然腹痛,繼則吐瀉交作,所吐之物均為未消化之食物,氣味酸腐熱臭,所瀉之物多為黃色糞水,或吐下如米泔水,常伴惡寒、發熱,部分病人在吐瀉之后,津液耗傷,迅速消瘦,或發生轉筋,腹中絞痛。若吐瀉劇烈,可致面色蒼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陽衰之危候。
      泄瀉以大便稀溏,次數增多為特征,一般預后良好。

    048頭痛  風濕頭痛  與眩暈鑒別

    風濕頭痛
      主癥: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納呆,大便或溏,苔白膩,脈濡。
      病機概要:風濕之邪,上蒙頭竅,困遏清陽。
      治法:祛風勝濕通竅。
      代表方劑:羌活勝濕湯加減。
      常用藥物:羌活、獨活、藁本、白芷、防風、細辛、蔓荊子、川芎等。
    1.頭痛與眩暈
      頭痛與眩暈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二者對比,頭痛之病因有外感與內傷兩方面,眩暈則以內傷為主。臨床表現,頭痛以疼痛為主,實證較多;而眩暈則以昏眩為主,虛證較多。

    049不寐 痰熱擾心痰熱擾心 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黃連溫膽湯 半陳茯生姜竹枳栆草 與一過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引起的失眠鑒別

    痰熱擾心證
      主癥: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概要:濕食生痰,郁痰生熱。擾動心神。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代表方劑:黃連溫膽湯加減。
      常用藥物:半夏、陳皮、茯苓、枳實、黃連、竹茹、龍齒、珍珠母、磁石等。
    不寐應與一時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區別。
      不寐是指單純以失眠為主癥,表現為持續的、嚴重的睡眠困難。
      若因一時性情志影響或生活環境改變引起的暫時性失眠不屬病態。
      至于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屬生理狀態。
      若因其他疾病痛苦引起失眠者,則應以祛除有關病因為主。

    050郁證梅核氣 痰氣郁結  半夏厚樸湯 與虛火喉痹鑒別

    痰氣郁結證
      主癥:精神抑郁,胸部悶塞,脅肋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病機概要:氣郁痰凝,阻滯胸咽。
      治法:行氣開郁,化痰散結。
      代表方劑:半夏厚樸湯加減。
      常用藥物:厚樸、紫蘇、半夏、茯苓、生姜等。
    1.郁證梅核氣與虛火喉痹 梅核氣多見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覺咽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及吞咽困難,咽中梗塞的感覺與情緒波動有關,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癥狀可減輕或消失,而當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時,則梗塞感覺加重。虛火喉痹則以青中年男性發病較多,多因感冒,長期吸煙飲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發,咽部除有異物感外,尚覺咽干、灼熱、咽癢。咽部癥狀與情緒無關,但過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易加劇。

    051水腫 陽水 風水相博 越婢加術湯 與鼓脹鑒別 陰水和陽水鑒別

    風水相搏證
      主癥: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熱,肢節酸楚,小便不利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
      病機概要:風邪襲表,肺氣閉塞,通調失職,風遏水阻。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代表方劑:越婢加術湯加減。
      常用藥物:麻黃、杏仁、防風、浮萍、白術、茯苓、澤瀉、車前子、石膏、桑白皮、黃芩等。
     1.水腫與鼓脹 
      二病均可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
      鼓脹的主癥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后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 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鼓脹是由于肝、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于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而導致水液泛濫肌膚。
      2.水腫陽水與陰水 
      水腫可分為陽水與陰水。
      陽水病因多為風邪、瘡毒、水濕。發病較急,每成于數日之間,腫多由面目開始,自上而下,繼及全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熱等表證,屬表、屬實,一般病程較短,《金匱要略》之風水、皮水多屬此類。
      陰水病因多為飲食勞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臟腑虧損。發病緩慢,腫多由足踝開始,自下而上,繼及全身,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屬里、屬虛或虛實夾雜,病程較長,《金匱要略》之正水、石水多屬此類。

    052中風 氣虛血瘀 補陽還五湯

    氣虛絡瘀證
      主癥:肢體偏枯不用,肢軟無力,面色萎黃,舌質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脈細澀或細弱。
      病機概要:氣虛血瘀,脈阻絡痹。
      治法:益氣養血,化瘀通絡。
      代表方劑:補陽還五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桃仁、紅花、赤芍、歸尾、川芎、地龍、牛膝等

    053黃疸 陽黃 熱重于濕 茵陳蒿湯 與萎黃陰黃鑒別

    熱重于濕證
      主癥: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口渴,或見心中懊儂,腹部脹悶,口干而苦,惡心嘔吐,小便短少黃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象弦數。
      病機概要:濕熱熏蒸,困遏脾胃,壅滯肝膽,膽汁泛溢。
      治法:清熱通腑,利濕退黃。
      代表方荊:茵陳蒿湯加減。
      常用藥物:茵陳蒿、梔子、大黃、黃柏、連翹、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車前草等。
    1.黃疸與萎黃
      黃疸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后有關;其病機為濕滯脾胃,肝膽失疏,膽汁外溢;其主癥為身黃、目黃、小便黃。
      萎黃之病因與饑飽勞倦、食滯蟲積或病后失血有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其主癥為肌膚萎黃不澤,目睛及小便不黃,常伴頭昏倦怠,心悸少寐,納少便溏等癥狀。
      2.陽黃與陰黃
      臨證應根據黃疸的色澤,并結合癥狀、病史予以鑒別。 
      陽黃黃色鮮明,發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熱,口干苦,舌苔黃膩,脈象弦數。
      急黃為陽黃之重癥,病情急驟,疸色如金,兼見神昏、發斑、出血等危象。
      陰黃黃色晦暗,病程長,病勢緩,常伴納少、乏力、舌淡、脈沉遲或細緩。

    054感冒 暑濕傷表 新加香薷飲 與風溫時行感冒鑒別 

    暑濕傷表證
      主癥: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病機概要:暑濕遏表,濕熱傷中,表衛不和,肺氣不清。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代表方劑:新加香薷飲加減。
      常用藥物: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香薷、厚樸、扁豆等。
    1.感冒與風溫 
      本病與諸多溫病早期癥狀相類似,尤其是風熱感冒與風溫初起頗相似。
      風溫病勢急驟,寒戰發熱甚至高熱,汗出后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咳嗽胸痛,頭痛較劇,甚至出現神志昏迷、驚厥、譫妄等傳變入里的證候。
      而感冒發熱一般不高或不發熱,病勢輕,不傳變,服解表藥后,多能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病程短,預后良好。
      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癥狀不重,少有傳變。在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可以升高,但無明顯流行特點。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發熱不退或反見加重,應考慮感冒繼發它病,傳變入里。 
      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病急,全身癥狀顯著,可以發生傳變,化熱入里,繼發或合并它病,具有廣泛的傳染性、流行性。

    055淋證 熱淋 八正散 與癃閉相鑒別

    熱淋
      主癥:小便頻數短澀,灼熱刺痛,溺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或有寒熱,口苦,嘔惡,或有腰痛拒按,或有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概要: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
      治法:清熱利濕通淋。
      代表方劑:八正散加減。
      常用藥物:瞿麥、萹蓄、車前子、滑石、萆解、大黃、黃柏、蒲公英、紫花地丁等。
    1.淋證與癃閉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難之癥狀,但淋證尿頻而尿痛,且每日排尿總量多為正常,癃閉則無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嚴重時甚至無尿。癃閉復感濕熱,常可并發淋證,而淋證日久不愈,亦可發展成癃閉。

    056  胸痹  氣滯心胸  柴胡疏肝散  與真心痛鑒別

    氣滯心胸證
      主癥:心胸滿悶,脹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病機概要: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心脈不和。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通絡。
      代表方劑: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藥物:柴胡、枳殼、香附、陳皮、川芎、赤芍等。
    3.胸痹與真心痛
      真心痛乃胸痹的進一步發展;癥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清至節、脈微或結代等危重急癥。

    057 陽痿 濕熱下注 龍膽瀉肝湯 與早泄鑒別

    濕熱下注證
      主癥:陰莖痿軟,陰囊潮濕,瘙癢腥臭,睪丸墜脹作痛,小便赤澀灼痛,脅脹腹悶,肢體困倦,泛惡口苦,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概要:濕熱下注肝經,宗筋經絡失暢。
      治法:清利濕熱。
      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加減。
      常用藥物:龍膽草、丹皮、山梔、黃芩、木通、車前子、澤瀉、土茯苓、柴胡、香附、當歸、生地黃、牛膝等。
    陽痿與早泄:
      陽痿是指欲性交時陰莖不能勃起,或舉而不堅,或堅而不久,不能進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證,而早泄是同房時,陰莖能勃起,但因過早射精,射精后陰莖痿軟的病證。二者在臨床表現上有明顯差別,但在病因病機上有相同之處。若早泄日久不愈,可進一步導致陽痿,故陽痿病情重于早泄。

    058小兒泄瀉,脾虛,參苓白術散

    脾虛瀉
      主癥: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指紋淡。
      辨證:本證常由暴瀉失治遷延而成,以病程較長,大便稀溏,多于食后作瀉,以及全身脾虛征象為特征。偏脾氣虛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偏脾陽虛者大便清稀無臭,神萎面白,肢體欠溫。本證進一步發展,則由脾及腎,易轉成脾腎陽虛瀉,或久瀉而成疳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代表方劑:參苓白術散加減。
      常用藥物: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肉、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

    059 產后發熱 血虛發熱證,補中益氣湯 與乳癰發熱、蒸乳發熱等鑒別(中醫婦科學)

     血虛證

    主癥:產后低熱不退,腹痛綿綿,喜按,惡露量或多或少,色淡質稀。自汗,頭暈心悸,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數。

    病機:產時產后失血傷津,陰血驟虛,陰不斂陽,虛陽外浮,故低熱纏綿,自汗;血虛胞脈失養,故腹痛綿綿、喜按;氣隨血耗,沖任不固,故惡露量多;血虛沖任不足則量少,色淡質稀;血虛心腦失養,則頭暈心悸;舌淡、脈細均為血虛之征。

    治法:補血益氣,和營退熱。

    方劑: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 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術、地骨皮等。

    鑒別:

    蒸乳發熱:產后3~4天泌乳期見低熱,可自然消失,不屬于病例范疇。

    乳癰發熱:表現為乳房脹硬、紅腫、熱痛、甚則潰腐化膿。發熱并伴有乳房局部癥狀是其特點,而產后發熱不伴有乳房局部癥狀。

    060內痔 脾虛氣陷 補中益氣湯加減 與外痔鑒別

    脾虛氣陷證:

    主癥:肛門松弛,內痔脫出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還納,便血色鮮或淡。

    病機:脾虛失攝,中氣下陷,則見內痔脫出不納,兼見便血色鮮或淡。

    治法: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方劑: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物: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黨參、甘草、當歸。

    外痔:肛門邊緣處贅皮皮瓣,逐漸增大,質地柔軟,一般無疼痛,不出血,僅覺肛門有異物感,偶因染毒而腫脹,自覺疼痛,腫脹消失后,贅皮依然存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五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二页|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不卡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久久被窝亚洲精品爽爽爽|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都市| 欧洲卡一卡二卡三爱区|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嫩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v人片无码天堂下载| 国产农村妇女高潮大叫|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亚洲一区成人在线视频|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虎虎视频 | 精品无码国产日韩制服丝袜| 国产边摸边吃奶边叫做激情视频| 国产亚洲精AA在线观看SEE |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久久五月丁香激情综合| 少妇被黑人到高潮喷出白浆|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偷拍另类A∨| 偷拍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男|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高清一卡二卡三卡四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