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首頁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專題 今人新著
後漢孝安皇帝紀下卷第十七
建光元年(辛酉、一二一) 春正月,高麗寇玄菟。 二月辛亥〔一〕,大赦天下。 〔一〕 范書安帝紀作「癸亥」。按二月壬子朔,不當有辛亥,袁紀誤。 三月辛巳〔一〕,皇太后鄧氏崩。癸未,大斂,封大將軍騭為上蔡侯〔二〕。丙子,葬和熹鄧后〔三〕。 〔一〕 范書安帝紀作「癸巳」。 〔二〕 復申永初元年之命。 〔三〕 范書作「丙午」,續漢書亦同。按是月辛巳朔,無丙子日,袁紀誤。 初,上少號聰明,故太后立之。後有不可意,上乳母王聖知之,見太后久不歸政,恐有廢置意。中常侍、黃門郎李閏為上伺候,及后崩,因言鄧悝兄弟嘗從尚書鄧防取廢帝故事〔一〕,謀欲立平原王為帝。 〔一〕 范書「鄧防」作「鄧訪」。 五月庚申〔一〕,有司奏故〔執〕金吾悝〔二〕、屯騎校尉弘、步兵校尉閶大逆無道,宜追奪爵土,以明褒貶。遂免悝子廣宗、弘子廣德等爵,宗族皆免歸本郡。以騭不豫謀,徙封沙羅侯〔三〕。行道為郡縣所逼,騭與鳳自殺,廣宗、騭從弟遵、〔豹〕(約)皆自殺,〔四〕唯廣德母與閻后同產故得免。以樂安侯康賢而有行,徵為太僕卿。 〔一〕 是月庚辰朔,無庚申。范書作「庚辰」,是。 〔二〕 據范書補。 〔三〕 范書鄧騭傳作「羅侯」。注曰:「羅,縣,屬長沙郡。」 〔四〕 范書除遵、豹外,將作大匠鄧暢亦一同自殺。 初,河間孝王子蠡吾侯翼與諸王子朝京師〔一〕,鄧太后善翼之為人也,封翼為平原王,因留京師。及太后崩,上以翼謀圖不軌,竊闚神器,乃貶翼復蠡吾侯〔二〕。 〔一〕 據范書章帝八王傳言,漢順帝永建五年,因翼父開上書願分蠡吾縣以封翼,帝許之,始為蠡吾侯。此時為諸侯王之子也。袁紀誤。 〔二〕 范書作「貶為都鄉侯」,是。 封中常侍李閏、江京為列侯,賞發鄧氏之謀也。 大司〔農〕(徒)朱寵〔一〕,騭之所舉,乃肉袒輿櫬上疏曰:「和熹皇后聖善之德,為漢文母。兄弟忠孝,同心憂國,宗廟有主,王室是賴。功成身退,讓國遜位,歷世外戚,無與為比。當享積善之祐〔二〕,宜蒙謙約之報〔三〕。橫以宮人單辭〔四〕,事不可信。騭等父母群從,不以壽終,尸喪流離,逆天威人。宜皆還葬,寵其遺孤,以答亡魂。」 〔一〕 據范書改。 〔二〕 易坤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三〕 易謙卦曰:「鬼神害盈而福謙。」又曰:「勞謙君子有終吉。」 〔四〕 胡三省曰:「兩造不備,又無徵左者為單辭。」 安帝初,天災疫,百姓饑饉,死者相望,盜賊群起,四夷反叛。騭等祭節儉,罷力役,推賢進能,盡心王室,故天下賴以復安。乃被誅責,其事闇昧,眾庶多稱其冤。上既聞之,又感寵之言,乃切詔州郡,還騭等喪,葬于舊塋,使使祠以中牢〔一〕,諸從兄弟歸京師。 〔一〕 中牢,即少牢,以羊豕為牲,諸侯禮也。見禮記王制。 袁宏曰:「夫吉兇由人〔一〕,而存亡有地,擇地而處,君子所以無咎也。長木之摽,其勢必顛〔二〕,勢極故也。勢極則受患,故無全物焉。然則貴盛之極,傾覆之所由也,外戚則尤甚焉。得之不以至公,宰割之日久也。夫人君之勢,非不高且極也,置君於無過之地,萬人莫之計。人臣則不然,比肩而立,相與一體也,操大權於天下,萬物之所惡也。周公且猶狼狽,而況其餘乎〔三〕?夫憑寵作威,以取傾覆,理用等矣。若乃推心向善,而不免闇昧之誅,所處之地危也。死而不異二者,自處之道,然未達擇地之方。昔楚人三世殺其君,將立王子搜,搜逃之丹穴。楚人承以玉輿,燻之以薪,乃出。〔四〕故曰王子搜非惡為王,惡其為己患也。然則外戚之患也,非徒一己焦爛,而歷代貴寵,未有不患其為患〔五〕,豈不哀哉!」 〔一〕 襄公二十三年左傳曰:「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二〕 哀公十二年左傳曰:「長木之斃,無不摽也。」 〔三〕 史記魯周公世家曰:「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四〕 事見莊子讓王篇,「楚人」作「越人」。袁紀誤。 戊申,有司奏尊清河王為孝德皇帝,左姬為孝德皇后,宋貴人為敬隱皇后。左姬,犍為武陽人。父坐事,姬與姊妹俱入掖庭〔一〕。和帝時,詔分宮人賜諸王,以姬〔與〕(為)清河孝王〔二〕。姬有令色,王絕重之,生孝安帝。 〔一〕 范書言左姬伯父聖坐妖言伏誅,左姬字小峨,與其姊大娥沒官為婢,入掖庭。 〔二〕 據范書改。 於是天子始親萬機。尚書陳忠以為首政之初,宜徵天下隱逸。乃詔公車以玄纁徵南陽馮良、汝南周燮,皆稱疾不至。 良字君卿〔一〕,少為縣吏,從尉迎督郵。良恥冢役,因毀其車馬,壞其衣冠,絕跡遠遁。妻子見敗車壞衣,皆以猛獸所食,遂發喪制服。良至犍為,從師受業十餘年〔二〕,還鄉里。雖處幽闇,必自整頓,非禮不動,鄉里以為師。舉賢良、方正、敦樸皆不行。 〔一〕 東觀記,范書皆作「字君郎」。 〔二〕 按范書周燮傳言良師乃犍為武陽人杜撫。杜撫雖於鄉里授弟子千餘人,然後應東平王蒼之辟,至永平五年蒼就國始歸。不久復辟太尉府,建初中,卒于公車令職。傳言良年三十入蜀,七十餘歲卒。若以永平元年撫應辟計,至建光元年,近百歲矣;以建初元年計,亦八十餘年,良豈能於蜀從撫受學達十餘年之久!袁紀不言其師之名,恐其亦疑焉。 燮字彥祖,敦詩書,非法不言,所與交游者不過數四人,室家相待如賓客,化行鄉黨,舉孝廉茂才,公車再徵,皆不就。 上新聽政,開諫諍路。尚書陳忠以直言為名,而人主不能容,乃上書通廣帝意曰:「臣聞人君廣山藪之大,納切直之言。忠臣盡蹇蹇之節〔一〕,不畏逆耳之誅。是以高祖舍周昌桀、紂之譬〔二〕,孝文嘉袁盎人豕之喻〔三〕,世宗納東方朔宣宏之正〔四〕,孝元容薛廣德自刎之諫〔五〕。陛下崇寬厚之德,推宋景之誠〔六〕,引咎責躬,咨訪群吏。言事者新蒙採錄,顯列二臺〔七〕,必承風而靡,爭效切直,如有管闚愚見,妄陳得失,雖苦口逆耳,不得事實,宜優游寬容,以遵四帝之緒也。」 〔一〕 易蹇卦曰『王臣蹇蹇』。蹇通謇,履正居中,正直敢言之意。 〔二〕 史記張丞相傳曰:「昌嘗燕時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於是上笑之,然尤憚周昌。」 〔三〕 史記袁盎傳曰:「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從。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長布席,袁盎引郤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說曰:『臣聞尊卑有序則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豈可與同坐哉!適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賜之。陛下所以為慎夫人,適所以禍之。陛下獨不見「人彘」乎?』於是上乃說,召語慎夫人。慎夫人賜盎金五十斤。」 〔四〕 漢書東方朔傳曰:武帝為竇太主置酒宣室,使謁者引內董偃,朔曰:「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處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故淫亂之漸,其變為篡,是以豎貂為淫而易牙作患,慶父死而魯國全,管蔡誅而周室安。」上曰:「善。」又世宗乃武帝廟號,宣帝本始二年所議定。 〔五〕 漢書薛廣德傳曰:元帝酎祭宗廟,出便門,欲御樓船,廣德當乘輿車,免冠頓首曰:「宜從橋。」詔曰:「大夫冠。」廣德曰:「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污車輪,陛下不得入廟矣!」上不說。光祿大夫張猛進曰:「臣聞主聖臣直,乘船危,就橋安,聖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聽。」上曰:「曉人不當如是邪!」乃從橋。 〔六〕 史記宋微子世家曰:「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歲。』景公曰:『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七〕 范書陳忠傳曰:言事者,杜根、成翊世也。皆陳忠所薦者。時杜根為侍御史,成翊世為尚書郎。胡三省曰:「漢制:尚書、御史皆曰臺。」 秋七月己亥,大赦天下〔一〕。 〔一〕 范書作「己卯」。時改元建光,故赦天下。按己卯為朔日,己亥乃第二十一日,未知孰是。 八月甲子,故司徒劉愷為太尉。 九月戊子,上幸衛尉馮石〔府〕,〔賜〕(上)寶劍、玉玦〔一〕。(冬十二月)丙申,乃還宮〔二〕。 〔一〕 據范書馮魴傳改補。 〔二〕 安帝幸馮石府不過十許日,豈能住長達三月之久。戊子至丙申,乃九天。「冬十二月」四字衍文也。 己丑,郡國三十五地震〔一〕,壞城郭,壓殺人。本志以為安帝不明、宮人與王聖專權之應也。 〔一〕 續漢五行志作「九月己丑」,正與袁紀合。范書安帝紀作「冬十一月己丑」,陳璞據以改袁紀「冬十二月丙申」為「冬十一月丙申」,誤也。 鮮卑寇玄菟。 庚子,絕大臣行三年喪〔一〕。尚書陳忠上疏曰:「昔先王孝治天下,始於愛親,終於哀戚〔二〕。上自天子,至於庶人,尊卑貴賤,其義一也。夫人生三年,乃免父母之懷〔三〕,先聖緣情,著其節制。故曰臣有大喪,君三年不呼其門〔四〕。周室陵遲,禮制衰廢,蓼莪之人作詩自傷曰:『缾之罄矣,惟罍之恥。』〔五〕言己不得終竟子道者,亦上之恥也。高祖受命,蕭何創制,大臣有寧告之科〔六〕,合於致憂之義〔七〕。建武初,撥亂之世,國政草創,人倫未厚,鮮循三年之喪,以報顧復之恩〔八〕,禮義之廢,實由於此。然仁道無遠弘之即,是故籍田之科起於太宗〔九〕,孝廉之貢發於孝武,〔十〕郊祀之禮定于元、成〔十一〕,三雍之序備於永平〔十二〕,大臣送終,于今乃章,聖功美業,於是乎在。孟子有言:『老以及老,幼以及幼,天下可運於掌。』〔十三〕臣願陛下登高北望,以井陵之思揆臣子之心〔十四〕,則海內群生得其所。」上不從。 〔一〕 元初三年初聽大臣行三年喪,至此復斷絕之。 〔二〕 孝經序曰:「昔者明王以孝理天下也。」開宗明義章曰:「夫孝始於事親。」喪親章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感,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陳忠之言,皆本於此。 〔三〕 惠棟曰:「馬融論語注云:子生三歲,為父母所懷抱。」 〔四〕 見宣公元年公羊傳。 〔五〕 出詩小雅蓼莪。其言缾小而盡,罍大而盈,諷王不以財富恤貧濟弱,民不得盡子道,示王之恥也。 〔六〕 漢書高祖本紀師古注曰:「告者,請謁之言,謂請休耳。或謂之謝,謝亦告也。」又哀帝紀師古注曰:「寧謂處家持喪服。」漢書揚雄傳注引應劭曰:「漢律以不為親行三年服不得選舉。」又哀帝紀綏和二年六月詔曰:「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程樹德漢律攷曰:「按陳忠傳:元初三年有詔大臣得行三年喪,建光中尚書復奏請絕告寧之典,如建武故事著於令。劉愷傳云:「舊制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喪,由是內外眾職并廢喪禮。是終漢之世,士人小吏得行三年喪,大臣二千石例不得行也。」 〔七〕 論語子張曰:「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馬融曰:「言人雖未能自致盡於他事,至於喪親,必自致盡。」 〔八〕 徐天麟曰:「兩漢喪服之制,雖不合于古禮,然士大夫至孝出于天性者,未嘗不服三年之喪。在西都則公孫弘、原涉、河間王良:在東京則桓榮、韋彪、銚期、鮑昂及東平王敞、東海王臻兄弟,皆事親盡愛,送終竭哀。二史書之,以為罕見,所以貶時俗之不能盡其通喪也。」又詩小雅蓼莪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蓼莪者,子長大之狀貌。陳忠上文所言「蓼莪之人作詩」,亦指此詩。 〔九〕 太宗,文帝廟號也。文帝二年詔曰:「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也。」袁紀「藉」作「籍」,二字可通。又范書「科」作「耕」。 〔十〕 孝武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師古曰:「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清潔有廉隅者。」 〔十一〕漢書韋賢傳末引司徒掾班彪曰:「漢承亡秦絕學之後,祖宗之制因時施宜。自元、成後學者蕃滋,貢禹毀宗廟,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後皆數復,故紛紛不定。何者?禮文缺微,古今異制,各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考觀諸儒之議,劉歆博而篤矣。」 〔十二〕事見前明帝紀上卷永平二年史文。 〔十三〕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前兩句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十四〕李賢曰:「井陵,帝父母陵在,陵在清河,故北望也。」 袁宏曰:古之帝王所以篤化美俗,率民為善者也。因其自然而不奪其情,民猶有不及〔者〕〔一〕,而況毀禮止哀,滅其天性乎! 〔一〕 據通鑑卷五十引袁紀補。 冬十月,羌寇張掖、武威。 十二月,高句麗圍玄菟。 是歲宮死,玄菟太守姚光上言欲因其喪,發遼東、樂浪三郡兵出擊之。議者以為可許。尚書陳忠曰:「前者宮桀惡,光不能討。今自死,宜遣使者弔問,因責讓宮時所犯,告以赦令,不加誅責,取其後善。」後之。句麗由是服焉〔一〕。 〔一〕 按范書東夷傳,宮死於建光元年,通鑑亦同,而袁紀卻置此段於上卷元初元年。按陳忠傳,其任尚書在劉愷任司徒之後。據安帝紀,劉愷元初二年始代夏勤為司徒,故元初元年不可能有陳忠任尚書諫伐高句麗事。又袁紀此事之前有「是歲郡國十五地震」句,同一段不可能有兩個「是歲」重出,且之後高句麗仍多次進犯,非「服焉」,至延光元年七月高句麗王始乞降,足明袁紀此記系誤置,今移正之。 延光元年(壬戌、一二二) 春,夫餘王遣兵助玄菟,使貢獻。 三月丙午,大赦天下。賜天下男子爵各有差;鰥寡孤獨篤癃不能自存者粟,人三斛;貞婦帛,人三匹。 夏四月,京師地震〔一〕。 〔一〕 范書安帝紀作「京師郡國二十一雨雹」,續漢五行志作「延光元年四月,郡國二十雨雹」。三書各異。按陳忠之書「近以地震策免三公」及「猶有風雷之變」句,當是先有地震,復有雨雹。 癸巳,司空陳褒以災異免。 於是猶有風雷之變,有司復以追究三公。尚書僕射陳忠上書曰:「臣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一〕。故(天子)三公入則參議政事〔二〕,出則司察群后。然王者虛己,待以殊禮,在輿為軾,在坐為起〔三〕。漢典舊事,丞相所總,靡有不聽。今之三公,有古之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之任,重於三公,凌夷已來,其漸久矣。近以地震策免司空,今言者復欲切讓三公,以解天意。臣愚闇竊信宋景克己之誠。孝成皇帝時,妖星守心,納賁麗之說,令丞相方進自裁,卒不蒙其福〔四〕。以此況之,是非之分,具可詳見。今尚書奏事,有所請造,及決天下罪法不依故事者,宜使左右責求其意,割而勿聽。上順古典之義,下防威福之專,置方圓於規矩,審輕重於權衡,誠國家之典,萬世之法也。」忠意在褒崇大臣,待下以禮,九卿疾病,使者臨問,加賜錢帛,皆忠之議也。遷尚書令、司隸校尉。 〔一〕 見論語八佾孔子對魯定公之語。 〔二〕 「天子」系衍文,刪。 〔三〕 李賢引漢舊儀曰:「皇帝見丞相起,謁者贊稱曰『皇帝為丞相起立』,乃坐。皇帝在道,丞相迎,謁者替稱曰『皇帝為丞相下輿立』,乃升車。」 〔四〕 事見漢書翟方進傳。時賁麗為郎,善為星,見熒惑守心,言大臣宜當之,故成帝賜策迫方進自殺,以塞天責。 初,忠父太尉寵守正,不事諸鄧,故忠不得志於其門。及鄧氏被誅,眾庶多冤之,而忠數上書,陷成其惡。奏劾司農朱寵。太子之廢〔一〕,諸名臣來曆等守闕固爭,忠又劾奏,當世以此譏忠。 〔一〕 太子,即順帝劉保,永寧元年立,延光三年廢,事見下文。 五月庚戌,宗正劉授為司空。 秋七月癸卯,京師地震〔一〕。 〔一〕 范書、續漢志「京師」下均有「郡國十三」四字,袁紀恐脫。 庚申〔一〕,高句麗王乞降。 〔一〕 本作「庚辰」。七月癸卯朔,無庚辰,據四部叢刊本逕改。 八月,羌寇敘州〔一〕。 〔一〕 范書作「七月」時事。 戊子,陽陵寢殿火。本志曰:棄法律:逐大臣,殺太子,以妾為妻,則火不炎上,謂火失其性而為災也。今發於先陵,此天子將變象也。若曰:「不當廢太子以自翦,如火不當害先陵之寢也。」 辛卯,黃龍見九真。 九月戊申,郡國二十七地震〔一〕。 〔一〕 范書作「九月甲戌」,續漢志同袁紀。按是月壬寅朔,不當有「甲戌」,范書誤。 冬十月,鮮卑寇雁門、定襄。 十一月,鮮卑攻〔太〕(九)原〔一〕。 〔一〕 東漢無「九原」。范書作「太原」,據改。 二年(癸亥、一二三) 春正月,敦煌太守張璫上書陳邊事曰:「臣在京師亦以為西域宜棄,今親踐其土地,乃知棄西域則河西不能自存。謹陳西域三策:今北虜呼衍王等展轉蒲類、秦海左右,可發張掖、酒泉屬國之吏士、義從,合三千五百人集崑崙塞,先擊呼衍王,絕其根本;因發鄯善兵五千人脅車師後部,此上計也。若不能出兵,可置軍司馬,將士五百人,四〔郡〕(部)供其穀食,出據柳中,此中計也〔一〕。如亦不能,則棄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計也。」 〔一〕 四郡,指河西四郡。蔣本誤作「部」,據黃本改。 尚書陳忠上疏曰:「臣聞八蠻之寇,莫甚北虜。漢興,高祖窘平城之圍〔一〕,太宗屈供奉之恥〔二〕。故孝武忿怒,深惟久長之計,命遣虎臣浮河絕漠,窮其虜庭。當斯之時,黔首隕於狼望之北(山),中國弊於廬山之壑〔三〕,府庫殫竭,杼軸空虛,算至車船,貲及六畜〔四〕。夫豈不懷慮久故也,遂規酒泉、敦煌四郡,以隔南羌〔五〕,開三十六國,妻以公主,以斷其右臂。是以單于孤特,竄遁遠藏。至於宣、元,遂備蕃臣,關徼不閉,羽檄不行。由此察之,戎狄可以威服,難以化洽。西藏內附日久,區區東望,叩關者數矣。此其不樂匈奴,慕漢之效也。今北虜已破車師,勢必南攻鄯善,棄而不救,則諸國從矣。若然,則北虜財賄益增,膽勢益殖,威臨南羌,與之交連。如此,河西四郡危逼,不得不救,則百倍之役興,不貲之費發矣。今議者但念西域絕遠,恤之煩費,不見先世苦心勤勞之意。方今邊郡守禦之具不精,內郡武衛之備不修,敦煌孤危,遠來告急,復不輔助,內無慰勞民吏,外無威示百蠻,蹙國減土,經有明戒〔六〕。臣以為敦煌宜置校尉,案舊增四郡屯兵,以西撫三十六國。建屯益兵,宣揚雷風,冀以折衝萬里,震怖匈奴。」於是從之。 〔一〕 漢初,匈奴南侵,高祖率軍進擊,被困于平城白登,後納陳平之謀,僥倖解圍而歸。事見史記匈奴傳。 〔二〕 漢書賈誼傳載誼疏曰:「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致金絮采繒以奉之。夷狄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故言其恥。 〔三〕 「山」據范書西域傳刪。又范書「中國」作「財幣」。 〔四〕 李賢曰:「武帝時」國用不足,算至車船及六畜,言皆計其所得以出算。軺車一算,商賈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六畜無文。以此言之,無物不算。」算,稅也,一百二十錢為一算。此系資產稅。 〔五〕 蔣校曰:「以隔南羌,一本作以隔兩羌。」而「南」字闕而不刊。黃本作「兩羌」,龍溪精舍本作「戎羌」。按漢書西域傳贊、范書西域傳均作「南羌」,以羌在四郡之南故也。四郡如利刃,直插匈奴及婼羌之間,截斷了他們聯係。作「兩」,作「戎」皆誤,故逕補「南」字。 〔六〕 詩大雅召旻曰:「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夏四月戊子,爵乳母王聖為野王君,聖女婿劉瑰為朝陽侯。 司〔徒〕(空)揚震詣闕上書曰〔一〕:「臣聞高祖與群后約,非功臣不得封。攻城野戰,棄身沙漠,降服百蠻不羈之虜,然後得受茅土。故經制父死子繼,兄亡弟及〔二〕,所以別親疏,殊適庶,尊國體,重繼嗣,防淫篡,絕姦謀,百王不易之道。天子(不)專封,封有功;諸侯(不)專爵,爵有德〔三〕。今瑰無他功德,但以配阿母女,既忝位侍中,一時之間,超至封侯。稽之舊制〔四〕不合經義,行人喧譁,百寮不安。臣誠知言與罪俱,辭與辜會,忝當臺翰之任,故不敢不盡言之。」上不從。 〔一〕 前明言劉方為司空,下文有言「司徒楊震為太尉」,此作「司空」,誤也,故正之。范書、通鑑均系此事於建光元年未改元之前。 〔二〕 見昭公二十二年公羊傳。 〔三〕 據范書及通鑑刪。 〔四〕 范書楊震傳作「不稽舊制」。 又為阿母起第舍,震復上疏曰:「臣聞古者三年耕,有一年之儲;九年耕,有三年之儲。故堯之遭洪水,民無菜色。傳曰:『國無三年之儲,非其國也。』〔一〕故豐年知禮,兇年減除。臣伏念災害發起,彌以滋甚,百姓空虛,不能自贍。重以羌虜抄掠,二邊雲擾〔二〕,戰鬭之役,至今未息,兵甲軍糧,恒不足給,殆非社稷安寧之術。伏見興起津城門內第舍〔三〕,雕繕之飾,窮極巧妙,使者將作,轉相逼促,盛夏土王,攻山採石,百姓布野,農民廢業。臣聞『上之所取,財盡則怨,力盡則叛』〔四〕。怨叛之民,不可復使。故曰『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五〕。」上不從。 〔一〕 見莊公二十八年穀梁傳。其文曰:「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無六年之畜曰急,無三年之畜曰國非其國也。」又淮南子主術篇曰:「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儲。」,亦三年一儲之意也。 〔二〕 范書、通鑑均作「三邊雲擾」,胡注曰:「三邊,東、西、北也。」 〔三〕 李賢曰:「洛陽南面西頭門也。」 〔四〕 見莊公三十一年穀梁傳。「叛」作「懟」。注曰「懟,恚恨也。」 〔五〕 見論語顏淵有若對哀公問。 冬十月辛未,太尉愷久病罷,司徒楊震為太尉。 是時京都、郡國三十七地震〔一〕。 〔一〕 范書安帝紀作「京師及郡國三地震」。續漢志作「京都、郡國三十二地震」。未知孰是。 三年(甲子、一二四) 春二月丙寅〔一〕,上與太子行幸泰山,復濟陽今年田租。 〔一〕 范書安帝紀作「丙子」。 戊子,鳳皇集濟陽,賜見者帛二十匹,鳳皇所過亭部,無出今年租。賜天下男子爵二級。 壬辰,祠五帝于汶上明堂。 戊戌,祠孔子于闕里,及七十二弟子〔一〕。 〔一〕 按戊戌上當脫「三月」二字。 遂幸東平、魏郡、河內。 壬戌,太尉楊震策免。 初,河內人趙騰詣闕上書陳得失〔一〕,收考治,詔下獄。震隱其狂直,上疏曰:「臣聞堯、舜之朝,設直諫之鼓,誹謗之木〔二〕,蓋欲闢廣四門〔三〕,開直言之路,〔博〕(轉)采負薪〔四〕,盡賢愚之情也。乞全騰性命,以納蒭蕘之言〔五〕。」不從。騰竟死於都市。中常侍樊豐等由是共稱讚震,騰死之後深用怨懟。乃策免,收震印綬,遣歸本郡。到洛陽沈亭〔六〕,震顧諸子,謂門生曰:「人非金石,死者士之常。吾蒙恩居上司,疾姦臣樊豐之狡猾而不能誅,惡{薛女}女王聖之傾亂而不能禁,知帑藏虛竭,賞賜不節而不能實,何面目見日月!身死之日,但雜木為棺,勿漆,布單衣,才足蓋形,勿歸冢次,勿設祭祀。」遂仰鴆而死。 〔一〕 趙騰,范書作「河間男子」。鈕永建曰:「袁紀蓋涉上河內而誤。」 〔二〕 李賢曰:「帝王紀曰: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 〔三〕 書舜典曰:「詢于四岳,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乃廣致眾賢,極視聽於四方之意。 〔四〕 據范書改。又李賢曰:「負薪,賤人也。」詳見「蒭蕘」之注。 〔五〕 詩大雅板曰:「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注曰:「芻蕘,薪采者。」疏曰:「我有疑事,常詢謀於芻蕘薪采者。以樵采之賤者,猶當與之謀,況我與汝之同寮,得棄其言也!」 〔六〕 沈亭,東觀記作「雒陽都亭」。范書標點本作「城西幾陽亭」,汲本、殿本作「夕陽亭」,續漢書亦然。未知孰是。 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博學無所不究,數十年不應州郡之命,眾人謂晚暮,而震志業逾篤。年過五十乃應州郡之命。大將軍鄧騭聞而辟之,以為賢,舉茂才,累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茂才王密為昌邑令〔一〕,謁見,至夜懷金十斤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君知,我知,天知,地知〔二〕,何故無知?」密慚愧而出。震言行不媿於心,皆此類也。 〔一〕 乃震任荊州刺史時所舉之茂才。 〔二〕 東觀記、續漢書、范書「地知」均作「神知」。 子孫常蔬食步行,故舊長者或諫,令為開產業,震曰:「使後世稱曰清吏子孫〔一〕,以此遺之,不亦貴乎!」及為公卿,敦古守樸,推其誠心,每言事不為文辭,意在匡主〔疾〕(絕)姦而已〔二〕。子秉以義正知名。 〔一〕 東觀記、范書均作「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疑袁紀傳寫中「清白」誤倒,復又妄改「白」為「曰」。 〔二〕 據黃本、南監本改。 袁宏曰:夫生而樂存,天之性也;困而思通,物之勢也;愛而效忠,情之用也。故生茍宜存,則四體之重不可輕也;困必宜通,則天下之欲不可去也,愛必宜用,則北面之節不可廢也。此三塗者,其於趣舍之分,則有同異之辨矣。統體而觀,亦各天人之理也。是以君子行己業,必所託焉。 古之道術,有在於此者:明夷隱困而不恥,箕子之心也〔一〕,璩甯聞其風而悅之〔二〕;舍否之通,利見大人,微子之趣也,〔三〕叔孫通聞其風而行之〔四〕;諫以弼君,死而不貳,比干之志也〔五〕,楊震聞其風而守之。此數賢者,雖行其所聞,殉託不同,皆終始之道,而不內媿於心者也。是以聖人知天理之區別,即物性之所託,混眾流以弘通,不有滯於一方,然後品類不失其所,而天下各遂其生矣。 〔一〕 易明夷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又史記宋微子世家曰:「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乃被髮佯狂而為奴。」 〔二〕 璩甯,璩瑗也。璩同蘧。瑗字伯玉,衛大夫。論語衛靈公曰:「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三〕 易否卦上九曰:「傾否,先否後喜。」注曰:「始以傾為否,後得通乃喜。」又史記宋微子世家曰:「紂王殺比干,囚箕子,微子曰:『人臣三諫不聽,則其義可以去矣。」遂行。周武王克殷,微子肉袒面縛,造于軍門。武王釋之,復其位如初。 〔四〕 叔孫通,秦博士。二世末,亡之薛,復事項王。漢二年,劉邦入彭城,通又降漢王,拜為博士而制漢禮儀。事見史記本傳。 〔五〕 史記宋微子世家曰:「見箕子諫不聽而為奴,則曰:『君有過而不以死爭,則百姓何辜!』乃直言諫紂。紂怒,遂殺比干,刳視其心。」 然君子之動,非謀於眾也〔一〕,求之天地之中,款之胸懷之內,茍當其心,雖殺身糜軀,未為難也。茍非其志,雖舉世非之而不沮也。 〔一〕 商君書更法篇曰:「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夏四月戊辰,光祿勳馮石為太尉。 五月,南單于左〔日〕(尸)逐燒當郡部扶渠當等反〔一〕。 〔一〕 范書南匈奴傳「扶渠當」作「新降一部大人阿族」。又安帝紀作「南匈奴左日逐王叛」。按反者乃左日逐王所轄之新降一部,因不堪徵發煩劇而反,非左日逐王叛。安帝紀失于簡而致誤。又袁紀之「尸」字乃「日」字之訛,正之。 秋八月辛巳,大鴻臚耿珍為大將軍〔一〕。 〔一〕 范書作「耿寶」,恐系避諱所改。 戊子,麒麟一、白虎二同見陽翟。 九月丁酉,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 太子嘗有疾,避于野王君王聖第。太子乳母王男、廚監邴古與中常侍江京、樊豐及聖、永等爭言相是非〔一〕,遂誣譖男等,皆幽死獄,父母妻子徙日南。太子思戀男等,數為歎息。聖、永懼有後患,乃與京、豐共譖搆太子。是時閻后寵盛,京、豐媚於閻顯等,信之,遂與后共助毀太子。上召大將軍、公卿議太子應廢。大將軍耿珍等曰:「是不宜奉適嗣。」太常桓焉、太僕來歷、廷尉張皓曰:「邴古等所議謀,太子不知。經說年未十五,過惡不在身〔二〕。太子少,宜選忠良師友,輔以禮義。廢置重事,此誠聖思所宜詳審。」上使中常侍奉詔脅諸大臣,大臣皆失色。來歷獨固爭之,上乃免歷官,削爵土。 〔一〕 東觀記、范書「邴古」作「邴吉」。 〔二〕 王先謙曰:「王補曰:『昭公二十三年公羊傳:尹氏立王子朝。何休注:尹氏貶,王子朝不貶者,年未滿十歲,未知欲富貴,不當坐,明罪在尹氏。此議言經說「年未滿十五,過惡不在其身」,蓋漢時治經者舊有此說,故來歷等據之,以爭濟陰王。』」按時濟陰王才十歲。 是日,太子廢。於是光祿勳〔祋〕(祝)諷〔一〕、中郎將閭丘弘〔二〕、符節令張敬、太中大夫第五頡、中散大夫曹成、諫議大夫李泰〔三〕、羽林右監孔顯、治書侍御史龍調〔四〕、衛尉丞樂闈、城門司馬徐崇、開封人鄭安世等守闕上書,訴太子之冤〔五〕。 〔一〕 據范書、華陽國志蜀志改。 〔二〕 中郎將,范書來歷傳作「侍中」。 〔三〕 范書來歷傳作「李尤」,惠棟以為袁紀作「李泰」,誤。 〔四〕 范書來歷傳作「龔調」。惠棟曰:「華陽國志曰:調字叔侯,巴郡安漢人,官至荊州刺史。」今按惠所引見華陽國志卷一二益梁寧三州先漢以來士女巴郡士女,其文曰:「志士荊州刺史龔調字叔侯。」注曰:「安漢人。」後又有「文學掾龔策」,注作「墊江人」。而巴志所載官至荊州刺史者,乃龔榮也,且系墊江人,桓帝時任巴郡文學掾。則即巴郡士女所言之「龔策」也,「策」系「榮」之誤。而巴志敘安漢縣,曰:「號出人士,大姓陳、范、閻、趙。」不及龔姓。按調、榮二人,先後同時,恐不當俱官至荊州刺史,苦無旁證,未知孰是。 〔五〕 據范書所載,此上十一人皆系來歷邀集守闕上書者。 癸巳〔一〕,令天下死罪減一等,徙邊戍,亡命贖罪者各有差。 〔一〕 范書安帝記作「乙巳」。按癸巳在丁酉之前,而史文置於後,則當以「乙巳」為是。 辛亥,黃龍見歷城。 庚申晦,日有蝕之。 冬十月壬午,鳳凰見新豐。本志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時則有龍蛇之孽。」又曰:「視之不明,是謂不哲,時則有羽蟲之孽。鳳皇者,陽明之應也,故非明王則隱而不見。凡五色大鳥似鳳皇者多為羽蟲之孽。」是時上信讒,免楊震,廢太子,不哲之異也。 丁亥,行幸長安,祠陵廟。 十二月乙未,黃龍見瑯邪。 是歲京師、郡國二十二地震〔一〕。 〔一〕 范書、續漢志均作「二十三」。 四年(乙丑、一二五) 春正月壬午,黃龍二、麒麟一見濮陽。 三月戊午朔,日有蝕之。 庚申,上幸宛,當祠章陵,覺體不安。乙丑,疾篤,自宛還。徵濟北、河間王子年十四已下、七歲已上詣京師。進號皇后母北宜春夫人為滎陽君。丁卯,帝崩於葉,不發喪。庚午,還宮。辛未,乃發喪。 皇后與兄閻顯謀,以所徵濟北王子北鄉侯懿為帝嗣〔一〕,以閻顯為車騎將軍。 〔一〕 東觀記、續漢書作「北鄉侯犢」。通鑑從袁記、范書作「懿」。李賢曰:「蓋二名。」 乙酉,北鄉侯即皇帝位,太后臨朝。 夏四月丁酉,太尉馮石為太傅,司徒劉喜為太尉〔一〕,參錄尚書事,故司空李郃為司徒。 〔一〕 范書安帝紀作「劉熹」,而馮魴傳與袁紀同。喜、熹可通,詳見卷八趙喜注。 有司奏大將軍耿珍、中常侍樊豐、野王君王聖女永下獄誅。 己酉,葬孝安皇帝恭陵。 六月乙巳,大赦天下。 冬十月丙午,蜀郡越嶲山崩,殺四百餘人。 辛亥,北鄉侯薨。 車騎將軍閻顯、中常侍江京等謀曰:「前不用濟〔陰〕(北)王〔一〕,今立之,後必怨人。」乃言於太后,徵濟北王、河間王子,將以為嗣。 〔一〕 據袁紀上下文及范書改。 初,太子之廢,居於德陽殿西鐘下。中常侍黃門孫程、王成〔一〕、王國等常懷憤懣,謀欲立之。以告中常侍侯生、李閏,殺中常侍江京、陳達、劉安于省門之外。王成以劍脅李閏曰:「太子之廢,天下咸怨。今北鄉早薨,安帝無嗣,太子聰明,天將啟之,從我乎?」閏許諾。成乃與閏列尚書〔令〕(將)〔二〕、僕射已下到西鐘下,立濟陰王為皇帝,時年十一。升雲臺,詔百官。 〔一〕 范書宦者傳作「王康」。 〔二〕 據范書改。 顯聞帝立,懼不知所為。小黃門樊登曰:「何不發兵擊之。」顯以太后詔〔召〕越騎校尉馮詩、虎賁中郎將閻〔崇〕(景)將兵屯平朔門〔一〕。登引詩等入省,顯謂詩曰:「濟陰王立,非皇太后意,璽綬在此,茍盡力效功,封侯可得。」太后使授詩等〔印〕曰〔二〕:「能得濟陰王者封萬戶侯,李閏者五千戶。」詩等皆許諾:「卒被召,所將吏士少。」顯使詩與登迎吏士于左掖門外。 〔一〕 據范書補「召」字,改「景」字。顯弟景乃任衛尉,亦不需如此懸賞遣之,當是崇、景形近而致訛。又平朔門,范書作「朔平門」,而通鑑從袁記。胡三省曰:「余按百官志,朔平門,北宮北門也,恐當以宦者傳為是。」 〔二〕 據范書補。 詩因歸營,知事將敗,乃格殺登。閻景歸衛府,收兵將欲作亂。是時尚書郭鎮勒兵詣闕,遇景於公車門。鎮下車召景,景以刃斫鎮,鎮抽劍斬景。 戊午,使御史詣崇德殿,收顯等親族下獄誅,妻子徙日南。 初,上之廢,閻后豫焉,議郎陳禪議以為:「太后與上無母子之恩,當廢。」群臣咸以為宜。司徒掾周舉說司徒李〔郃〕(咸)曰:〔一〕「昔瞽瞍常欲殺舜,舜事之逾謹〔二〕;鄭武姜謀殺莊公、秦始皇與母隔絕,感考叔、茅焦之言,修復子道〔三〕,斯皆前世之跡,書傳之所美也。今諸閻新誅,太后前宮恐悲生疾,如從禪〔議〕(讓)〔四〕,若有變異,後世歸咎明公,不刊之事也。」以聞,上從之。 〔一〕 據袁紀上下文改。 〔二〕 胡三省曰:「瞽瞍使舜塗廩,而自下焚廩;使浚井,既入,從而揜之。其欲殺者屢矣,而舜事瞽瞍彌謹。書曰:『祗載見瞽瞍,夔人齋栗。』」 〔三〕 武姜助共叔段,欲奪莊公位,公克段于鄢,閉武姜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納潁考叔之諫,隧而見母。事見隱公元年左傳。又秦始皇誅嫪毐,流呂不韋,遷太后於雍。齊人茅焦諫,始皇悟,復迎太后居甘泉宮。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四〕 讓議形近而訛,今正。 丁卯〔一〕,以王禮葬北鄉侯。 〔一〕 范書作「己卯」。 辛巳,封孫程、王國等十九人為列侯。司空劉授以阿附惡逆免。 十二月,詔曰:「朕以不德,纂承洪緒。今陰陽不和,疾疫為害,思聞忠正,以匡不逮。其令三公、卿士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 楊震門下人訟震之冤,天子嘉震之忠,除二子為郎,賜錢二十萬。以禮改葬之日,有大鳥翼廣一丈三尺〔一〕,集于柩前,低頭淚出,眾人莫不驚睹,葬畢,飛而沖天。 〔一〕 范書楊震傳注引謝承書作「二丈三尺」。 甲申,少府陶敦為司空。
來自: DonaldKing2589 > 《四庫全書類古籍》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攝影:南京市建鄴區萌趣樂園(場景2)
攝影:南京市建鄴區萌趣樂園(場景2)攝影師 :中國當代文學家潘長宏(文學之都居士)南京市建鄴區萌趣樂園,座落在亞朵東,這里是楠溪...
看了好久好久,原來是這樣玩的。 (AAA傣江南)
(AAA傣江南)看了好久好久,原來是這樣玩的。AAA傣江南。收藏2025-3-20 23:18.070期。268=1 137=1 189=1.容錯-0-2.238=1 349= 139=1.條件就是每組三碼定出一,定容錯0-2.膽碼自己加...
皮膚李志忠:經典止癢方,讓皮膚重歸滋潤!
皮膚干燥、脫屑,瘙癢難耐,反復抓撓后還可能引發感染,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從中醫角度講,這類問題多與血虛風燥、陰津不足有關,治療需...
甲醇生產工藝與綠色甲醇發展驅動力
甲醇生產工藝與綠色甲醇發展驅動力。降碳需求催生了甲醇新的生產工藝,進而產生了綠色甲醇、低碳甲醇等概念。2021年,IRENA發布的《創新...
治高血壓腦溢血及后遺癥
治高血壓腦溢血及后遺癥。2.高血壓導致頭暈頭痛時,去掉黃芪,因為黃芪可能會導致血壓進一步升高,同時加入石決明、鉤藤、天麻和菊花,這些藥物有平肝潛陽、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3. 上肢癱重時,...
沒想到千挑萬選的老婆是騙子,1981年唐河縣余小民詐騙團伙覆滅記
沒想到千挑萬選的老婆是騙子,1981年唐河縣余小民詐騙團伙覆滅記。1981年10月11日上午,唐河縣張店公社社員張玉三正在村邊干活的時候,...
為什么人類寧愿探索太空,也不去研究深海?深海到底有多可怕?
深海到底有多可怕?所以你看,我們想要研究深海,目前只能利用聲波,但利用聲波,卻又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題,每一個難題,都像一道枷鎖,...
DeepSeek提醒:男人最不應該碰的20樣東西,如果都碰了會怎么樣?
讓人間充滿愛
讓人間充滿愛 《讓人間充滿愛》中國作家:潘長宏。潘長宏,(雅號:文學之都居士、筆名:長宏、紀風清、溱湖之戀),1956年10月出生,江...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