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即失眠,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常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面對現代生活工作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多的人們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癥,面對如此普遍又令人困擾的疾病,人們除了向醫生求助,獲得醫藥的幫助外,是否可以通過一些生活運動調養方式來擺脫失眠的煩惱呢?《黃帝內經》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經典代表作,其豐富的內容至今仍被后人研究,無論在疾病診斷治療還是在養生保健方面,《黃帝內經》都對后世大有助益,甚至起到奠基作用。因此,筆者在學習《黃帝內經》的過程中著重對不寐病的調治方式進行總結與探究,希望找到利于不寐病患者恢復正常睡眠的有效方法。不寐,在《黃帝內經》中稱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正如《靈樞·邪客篇》記載道“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靈樞·營衛生會》又說:“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庇纱丝芍幻碌牟∫虿C總屬營衛失序。營衛二氣如果運行失常,不能協調統一,則寤寐樞機不利,自然不能擁有正常的睡眠。與此同時,陰陽蹺脈對睡眠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鹅`樞·寒熱病》中說:“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入腦乃別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标庩栜E脈主交通一身陰陽之氣,調節全身經絡氣血,陽蹺脈交通左右陽經的脈氣,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脈交通左右陰經的脈氣,主一身左右之陰,二者共同推動營衛二氣運行,陽入于陰則寐,陰出于陽則寤,如此寤寐則始。《靈樞·大惑論》中說“病而不得臥者……衛氣不得入于陰……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因而,導致不寐的另一原因就是陰陽蹺脈脈氣不暢,推動無力,從而導致營衛不和,出現陽不入陰,則不寐,陰不出于陽,則不寤。除此之外,五臟與睡眠也息息相關?!鹅`樞·營衛生會》說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睜I衛二氣源于胃,胃所受納的水谷之氣,再傳于五臟六腑,最終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陰陽相接,成為寤寐的基礎。因此,人作為一個整體,五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當臟有所傷,則神失所藏,然后寤寐不安。那正常的睡眠應該處于何種狀態呢?《黃帝內經》早已告訴我們,“天有晝夜,人有起臥。陰氣盛則寐,陽氣盛則寤”。首先,睡眠必須要有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描述了正常人應有的睡眠規律,謹遵天地自然氣候節氣變化,“春三月……夜臥早起。夏三月……夜臥早起。秋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陽光?!碧热裟茏龅饺绱说淖飨r間表,相信我們必然也能效法古人,在擁有充足的高質量睡眠之后,盡情地享受四季為我們帶來的自然魅力:在春季的晌午,隨意披散著頭發,漫步在香氣宜人的庭院中;在夏日的清晨,神采奕奕,奔跑在綠樹成蔭的路上;在秋季的黃昏,氣定神閑,緩緩走過鋪滿落葉的銀杏林;在冬季的午后,安然自若,感受太陽的溫度。與此同時,機體的動靜適宜對睡眠的影響也十分重要。《黃帝內經》中提到的運動規律與現代醫學所主張的睡眠衛生規律一致,如在《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彼?,在白天,衛氣行于陽,人們出門進行運動,順應陽氣升發的特性,活動筋骨是不錯的選擇;而到了夜晚,衛氣由陽經循行到陰經,陰經氣盛,陰主靜,自然人們應該保持安定的狀態,減少活動,避免陽動于外,造成陽不入陰而目不瞑。在現代醫學中,建議有睡眠障礙的人每周進行3次2-3小時有氧運動,一般在清晨進行更佳,而在臥床前的2小時內不應運動,睡前運動會刺激神經系統興奮,不利于入睡。其次,心神必須保持安寧,擁有平和從容的心態?!鹅`樞·本神》中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毙闹髟兹梭w生命活動,包括意、志、思、慮、志。當心主神志功能失調時,一方面會出現多思多慮,到了夜晚就會表現出失眠、多夢;另一方面又會出現心神不安,表現出心慌、健忘等癥狀。因此,只有當人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淡定,對生活不多抱怨,對名利不多爭搶,對紛爭少些糾結,保持七情適宜的狀態,心神才能真正安定,達到古人所詮釋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之境界。同時,反映到睡眠的機制上,只有心神安寧,營衛才能正常運行,陰陽蹺脈才能有力推動,五臟氣機升降才能平衡,脾的運化、肺的輸布宣發、肝的疏泄、腎氣的升降,都保持在一個動態的平衡之中,就像《素問·病能論》所描述的一樣:“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 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當五臟的精氣充盛,精氣有所依附歸屬,神志安定,自然就能保證人體正常的寤寐。與此同時,正確的飲食調護也對睡眠有重要影響。平常很多人會有感覺,吃得太飽或者睡前肚子覺得餓,都會影響睡眠,導致入睡困難。這在《黃帝內經》中其實已有解釋,《素問·逆調論篇》中說: “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此之謂也?!?胃受納水谷之氣,脾胃轉輸水谷精微,使得機體精氣充盈,氣機暢達,營衛二氣循行正常,陰陽相接,循環往復,開啟正常寤寐樞紐。反之,飲食過量,食滯中焦,胃失和降,濁氣上擾,則心神不安,難以入眠;若進食過少,谷氣不入于胃中,然則氣血不足,血不能濡養心神,同樣入睡受阻。除了飲食的量需要控制之外,刺激性的食物也應避免食用。例如平常我們用來提神的咖啡,含有興奮神經的成分,正常人在睡前4小時都不宜飲用,失眠患者自然更不宜多飲。而酒精這類飲品對機體的影響,在《黃帝內經》中也有涉及,在《靈樞·經脈》中就寫到: “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梢娙绻^度飲酒,則會出現經脈大盛,入睡時機體本應處于屬陰的靜謐狀態,然經脈過盛,營衛循行失常,不利于入眠。同時,飲酒后,胃氣沖上,氣逆胸中,繼而影響他臟,五臟的整體平衡被打破,營衛亦受到影響,入睡亦會困難。因而,要保證有質量的睡眠,飲食的節制極其重要。俗話說,病從口入,也適用于此。對于有失眠困擾的患者,平時要保持飲食的清淡,忌嗜辛辣。如果服用中藥來治療,更要注意不要食用解藥的食物,以保證藥效的發揮。《黃帝內經》作為祖國醫學著作的瑰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總結出多種疾病的治療原則,講明疾病原理,對現代疾病的治療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對于不寐這一病證,我們從《黃帝內經》中探求出保持營衛二氣運行的順暢,保證五臟整體陰陽的平衡,是擁有正常睡眠的根本。同時,患有不寐這類心神疾病的病人,平日里為人處世,更應持有一顆本真的初心,在恬淡虛無的心境中,安神定志,真氣自然從之,寤寐自會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