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字懷英、生于西元630年唐代并州人,唐武周時期歷任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后轉(zhuǎn)魏州刺史,豫州刺史,是唐代一名著名的宰相。于西元700年病逝于東都洛陽,后被唐睿宗李旦追封為梁國公。

狄仁杰墓(狄梁公墓)位于今洛陽白馬寺內(nèi)靠近齊云塔院西南附近,今墓冢略呈圓形丘、墓碑石若干、碑亭兩座。

在梁公墓前立有兩塊石碑,較大的石碑重立于大明萬歷二十一年八月吉日(西元1593年8月),碑身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碑高約2.5米、寬0.95米。

由于該碑此前一直無人保護(hù),游人多有刻畫題字,已對石碑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鑒于此近年來寺內(nèi)僧人將石碑用玻璃全部罩住,碑身用宣紙緊覆拓印于上,如此一來碑身上的字跡也顯得較為清晰了。

字倒是看的清楚了,但是也發(fā)現(xiàn)了個奇怪的問題!此碑身上竟然題刻有有兩個年號,一個是明萬歷時期,另一個則為“大觀元年龍圖閣學(xué)士留守范致虛建祠刻石表墓”,也就是宋徽宗大觀元年(西元1107年),前后相差486年。
據(jù)相關(guān)記載,在白馬寺附近宋代時曾建有狄梁公祠,后毀。那么根據(jù)此碑所透露的信息來看在宋徽宗大觀元年時期已由龍圖閣大學(xué)士、西京留守范致虛在此為狄梁公仁杰建祠、刻石、修表墓了,到了元代安撫使完顏綱也曾至此賦詩詠誦,并刻碑立于墓前,但碑石已不存。
這樣一來就很清楚了,此碑先刻于宋徽宗大觀元年,到了明代萬歷年間又被巡按河南府監(jiān)察御史重新“利用”了一番,看似是沒有問題了,但是古碑的驚奇之處還在后面!
轉(zhuǎn)身再看石碑后部,你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碑身上刻滿了佛龕及造像,原來這塊石碑竟然是塊造像碑,由于碑身上覆有宣紙,佛像被包裹的很緊,加上玻璃罩反光嚴(yán)重,觀賞起來十分費(fèi)勁。整體來看此造像碑不會晚于唐代,或為北魏時期。
如此古碑的年代就很清楚了,一碑三用,從北魏至宋明跨越近千年,從造像碑再到名人墓碑隨著歷史的變遷、戰(zhàn)亂災(zāi)害能夠保留至今,實屬不易。
在東側(cè)碑亭內(nèi)保留有一方較小的詩碑(記事碑),碑高1.43米、寬0.70米。上下隔為三欄:第一欄內(nèi)刻元代安撫使完顏綱“七絕”一首,“神器旁遷幾不留,曾將忠義破陰謀。淡煙衰草平林月,猶帶當(dāng)年社稷愁。”嘉興金養(yǎng)晦和詩兩首“牝雞司禍國難留,閣老孤忠為國謀。今日荒墳臨古寺,西風(fēng)落木使人愁”,南鄭虞廷璽和詩一首;第二欄為明天順元年(西元1457年)周鼎為以上“七絕”詩所作的序文;“(白馬)寺東百余步,則唐宰相狄文惠公(狄仁杰的又一封號)墓存焉。墓前有神道碑,臨于古路,屹立穹然。見者思其忠義,無不景仰”。第三欄為明代天順三年(西元1459年)虞廷璽所作的序文。
在齊云塔旁存有明代嘉靖三年的《修白馬寺塔記》石碑,根據(jù)記載:“唐忠臣狄梁公墓,其神道碑尚存。意者唐時,即寺為公香火院,公附寺而定,寺因公而著。”清代黃易《嵩洛訪碑記》記載:昔狄梁公后人訪問祖墓,于洛城東道旁得一石,題為“唐忠臣狄梁公墓”,即以此處為狄梁公墓之所在。
元芳,梁公之墓你怎么看?
附:“有唐忠臣狄梁公墓”之碑未保護(hù)之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