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 大士像并心經圖軸 紙本墨筆
作品鑒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被認為是大乘般若類經典中最短的一部經,實際上此經為般若類經的提要。“心”即“核心”、“精華”、“綱要”,講的是大乘的性空說:該經有七種漢譯流行——清帝所鐘愛的是後秦鳩摩羅什譯本和唐玄奘法師譯本,而最受歡迎的玄奘譯本經文最短,僅260余字。此經言簡意賅,便於念誦,其開篇便是全經總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在清帝所抄寫的佛經中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有:清康熙年玄燁墨筆楷書寫本、白綾墨筆楷書寫本、墨筆行書寫本、泥金楷書寫本,乾隆年弘歷墨筆楷書寫本、行楷寫木、泥金楷書寫本,道光年旻寧墨筆楷書寫本,同治年載淳墨筆楷書寫本,光緒年慈禧太后朱筆寫本,宣統年溥儀墨筆楷書寫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是般若部經中的一部,內容上是《大般若經》的簡略本,字數略多於《心經》。全經三百頌所議論的二十七個主題,包括了全部般若經的主要思想。其經名取意於金剛有無堅不摧的能力和智慧,比喻以智慧能斷一切種種煩惱。經義的主旨是宣揚性空、幻有說,認為世間萬物皆虛,人不應執著留戀,應及早信佛,修成正果,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對《金剛經》興致甚濃,尤其是康熙皇帝,從康熙十九年至六十年先後抄寫、拓印此經達八十余部,其中的代表作是藏於重華宮的康熙三十二年墨拓白書本和康熙六十年的墨筆楷書寫本。乾隆皇帝弘歷先後精抄了三部該經:乾隆十一年墨筆楷書卷軸本、乾隆年墨筆楷書寫木和滿漢文合璧寫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