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得2015年“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榮譽的85后博士后應佚倫。 原標題:“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榮譽獲得者: 從小到大都不是學霸 ![]() 初高中對生物、化學實驗有特別興趣 今年3月25日,29歲的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士后應佚倫在法國巴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她也是該獎項的首位國內得主。 2005年,應佚倫考入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畢業后免試直升分析化學專業碩博連讀研究生,2014年1月赴英國伯明翰大學聯合培養,獲得博士學位后,進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納米通道單分子分析及納米光譜電化學,涉及化學、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前沿交叉研究工作。 聽了她的簡歷,很多人心中都會油然而生一位“超級女學霸”的形象。不過在 童年時,應佚倫也曾自發上過鋼琴班、奧數、繪畫和計算機課,但都興之所至又“半途而廢”,不過父母對此均不強求。同樣,父母也未給她報過任何補習班,對她的成績也無強制要求。應佚倫的父母均從事繪畫工作,但他們同樣在繪畫上也并未對她有所特別要求或制定遠大目標,如今應佚倫對于繪畫也僅限于臨摹還不錯。 在應佚倫的父母看來,幫助孩子發現真正的興趣遠比繼承衣缽和考級拿獎重要,這讓應佚倫到現在都很感動。 應佚倫初中就讀于一所普通中學——婁山中學,當時她就對生物、地理等“理科副科”掌握得特別迅速,也顯示出特別的興趣。“初一,當長寧區少科站生物興趣小組來校招收學員,我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從初一到初三,在那個興趣班上,我實實在在動手做了許多有意思的生物實驗,例如昆蟲標本制作,小動物神經系統、消化系統標本制作、植物組織培養等等。”應佚倫說,“這些動手做的生物實驗讓我獲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感,并能刺激我去思考實驗背后的科學原理。” 現在回想起來,應佚倫非常感謝她的父母,當時一直支持她去參加這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證加分的活動,“我記得,他們為了我的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想利用太空輻射獲得具有超高捕蚊效率的豬籠草,幾乎跑遍上海全部的花鳥市場尋找豬籠草。如果沒有那么包容與理解的父母,我想我也不可能踏上科研的道路。” 應佚倫說,婁山中學嚴謹的校風也培養了她良好的學習方法,例如如何做筆記、如何自學、如何詳細規劃每一天的任務。從小形成的學習方法,使得她能快速投入到每一項科研工作中去。 初高中接觸化學后,應佚倫就發現自己對化學特別感興趣,化學成績基本能保持在班級前三甲。高中應佚倫考入市三女中,由于該校建有完備的生物、化學實驗室,定期向學生開放,可自由出入使用,更是成為她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樂園”。 “我第一次在顯微鏡下看到了植物組織切片,親手操作了多個實驗,這讓我不僅記住了概念公式,也通過實踐還理解了其中緣由,大大增加了我對化學與生物的興趣。”應佚倫說,“市三寬松與自由的學習環境賦予我更多的空間,在課余生活中主動學習各種課本以外的科學知識、拓寬眼界,也使我更加確定了對化學的喜愛。” 不“隨大流”選擇大學與專業 應佚倫說,她至今都能背出市三的校訓:獨立、能干、關愛、優雅,“市三把‘獨立’放在校訓首位,我覺得對‘獨立’個性的培養也是創新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獨立’判斷能力,我可能也會‘隨大流’地選擇大學與專業,而不是毅然選擇以化學化工為特色的華東理工大學。” 應佚倫認為,“獨立”這一點或使得她比同齡人更早看清自己的特點,從而堅定自己的選擇,踏踏實實、專注地朝著目標努力奮斗。 應佚倫說,市三“獨立”個性的培養潛移默化地使她擁有了良好的科研素養,“初高中教育是興趣的啟蒙,是塑造個性與能力的關鍵時期,學校、教師需要營造適合學生的資源環境,提供成長建議。這樣的介入又不能太多太限制,堵塞學生個人探索與獨立選擇通道。” 大學階段,則是應佚倫自我認識、自我提升階段。“大一、大二的時候我通過學習基礎及專業課程,將初高中階段啟蒙的興趣,逐漸轉變為專業,從而確定自己的事業目標,抓住先機,提前進入新狀態。”應佚倫說。 華東理工設有向本科生開放科研實驗課程,鼓勵獨立承擔小課題的機制,這種提前接觸,就像是一塊關乎未來與專業選擇的“敲門磚”,對她明確自己想從事的目標有很大的助益,“通過這些實驗和課程,我發現分析化學是我喜歡的,因為它能夠去研究一些分析化學的手段,認識研究生物和化學的本質,在大三我明確了細分專業的一個目標,我想要讀分析化學。” “大三時我所在的學院允許學生提前選導師,我在那時遇見了我的博士導師龍億濤教授,那一年他正好歸國工作,帶回了多年海外研究經驗和最前沿實驗動態。我從大三開始,在龍老師的指導下,從熟悉實驗室開始,搭建檢測儀器平臺,開發數據分析軟件,以此為基礎開展基于生物納米通道的單分子分析研究。”應佚倫說。 “我想科研的本質對人才的要求就是獨立、熱情與勤奮。而這幾點恰恰也是初高中以及大學教育所帶給我的,也是我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感悟。”應佚倫說,“對于我這樣的不冒尖的普通學生,我想我們需要的是自由成長,發現興趣,堅持選擇,家人支持與名師提攜。” 專家為“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點贊 對于應佚倫的發言,參與論壇的上海建平中學校長楊振峰非常贊同,他說:“現在很多大學生填報志愿是盲目、跟風的,導致的結果是相對失業或者無法創新的,我理解的創新根本點在于干一行,愛一行,干到極致就是創新人才迸發的前提。” 楊振峰說:“應佚倫博士說過,她在中學里不是尖子生,但是我們往往一路選拔上來,把好學生貼上標簽,實際上過早的貼標簽不是成就人,而是捧殺人,這是基于傳統文化背后的,把學生的個性、文明扼殺的過程。在中學基礎教育階段,生命科學地位并不高,但是對接物理、化學發展過程當中,生命科學確實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給孩子貼上標簽,他們很可能被扼殺。”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教授也在發言中支持應佚倫的“興趣驅動”觀點。他認為,創新人才培養首先需要自由寬松的環境,沒有人阻止他,干預他。其次是要有興趣,并且能長期堅持,“沒有興趣,不是很喜歡這件事情,要想在這個領域里面有創造性是難以想象的。”第三,創新人才培養還需要跨學科,從上世紀70年代以后,諾貝爾獎獲得者所有的獎項都在學科的交叉當中產生。 分管教育的奉賢區副區長倪閩景也認為,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養最大的貢獻,其實就是讓教育更多樣化。作為政府部門,他認為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下移重心,激活基層學校活力。他認為,不一樣的學校,不一樣的學生要用不一樣的方式評價,應當“允許學校、教師犯錯,甚至也要允許落后”,同時進行目標成果管理,并“讓學校自己評價,然后再公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