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野望 王勃 江曠春潮白, 山長曉岫青。 他鄉(xiāng)臨眺極, 花柳映邊亭。 王勃:(約公元650年—約公元676年),字子安,漢族,初唐重要詩人之一。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xué)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王勃為四杰之首。王勃自幼聰敏好學(xué),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二十六歲,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等。 《早春野望》當(dāng)作于王勃被斥出沛王府之后,高宗乾封年間(666~667年)客居巴蜀時,羈旅途中,因遭遇坎坷而引發(fā)感傷情緒。詩通過描寫旅途中的江湖、青岫等初春的山景水色,表達(dá)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早春野望,觸景而生懷舊之情。 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 一、二句“江曠春潮白,山長曉岫青。”寫早春景色。一句寫水,初春氣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曠寬闊,是橫寫。曠:空闊。潮:定時漲落的波濤,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二句寫山,青山蒼翠,一片碧綠,是縱寫。岫(xiù):山峰。 以上兩句描寫“江曠”、“山長”之景,雄渾闊大,氣象萬千,為詩歌的展開提供了廣闊的背景。 他鄉(xiāng)臨眺極,花柳映邊亭。 三、四句“他鄉(xiāng)臨眺極,花柳映邊亭。”突出“他鄉(xiāng)”二字,在天長地闊的春光中,詩人獨(dú)自一人在異地他鄉(xiāng)面對,此情此景頗似杜甫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之感慨。寫遠(yuǎn)望,特意點(diǎn)出“他鄉(xiāng)”,后邊才有了驛道“長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時節(jié),也是游子思鄉(xiāng)的最甚時節(jié)。眺極,縱目遠(yuǎn)望。邊亭:報警的烽火臺。 全詩寫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詩人只是客觀地、不動聲色地描寫春潮、青岫、花樹、邊亭,但身在他鄉(xiāng)的羈客面對此景的慨嘆,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 我臺首檔詩詞鑒賞類節(jié)目 《唐詩來了》正在熱播! 集詩、書、畫為一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