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趣聞逸事】清官系列

     老沔城人 2016-06-21



    【趣聞逸事】


    古代清官系列



        古代清官綽號擷趣

        古代,有一些官吏也能注重為官清廉,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從而各自獲得了與為官清廉有關的綽號。這些綽號,或反映為官者處身不染的清廉情操,或體現老百姓對為官清廉者的贊許,別有情趣。

      懸魚太守

        東漢時,羊續任南陽太守。一次,有個府丞聽說羊續愛吃鮮魚,便托人備了兩條大鯉魚,一清早給羊續送去。羊續婉言辭謝,不肯收受。府丞混跡官場多年,老于世故,笑著說:“區區二尾小魚,又不是金銀財寶,大人何必那樣認真?!”說著,把魚往案上一擱,轉身就走。于是,羊續把那府丞送來的魚高懸于官衙中,以示拒賄。

      一錢太守

        漢代會稽太守劉寵,在任時簡除苛政,關心民生,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后來朝廷調他進京任職,路過山陰,有幾位百姓攔住車駕,一定要送他百錢,以感謝他在會稽為民辦的好事。劉寵聽了很感動,再三推辭,最后只得選了一個錢作為紀念。從此,“一錢太守”的綽號便在民間傳開。

      懸絲尚書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吏部尚書山濤,身居宦海,卻甘于清廉,潔身自好。一次,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偷偷地給山濤送去百余斤真絲,山濤得知后命家人將這些真絲懸于梁上,以警世人。后來,袁毅劣跡事敗,朝廷得知袁毅曾送真絲給山濤后,派人到山濤府上查詢,但見那百斤真絲仍懸掛在梁上,雖已為蟲蛀食,但“塵埃封印如故”,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人們便稱他為“懸絲尚書”。

      菜知縣

        明代胡壽安先后任信陽、新昌等縣知縣,一生清廉自持,不事奢侈,常自種蔬菜以供日用。他吃的是粗米飯,穿的是粗布衣,睡的是紙帳子,百姓稱之為“菜知縣”。他曾在紙帳上題詩一首以自警:“紫絲步障最奢華,臥地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夢到梅花”。

      驢車尚書

        清代戴敦元任刑部尚書時,不講享受,著粗衣,坐敝車,生活簡潔。一次,天剛下過一場大雪,他穿著雨衣,手里抱著文書,在路上徒步行走,直到在大街上遇到一輛驢車,才叫驢車送于刑部衙門。人們為贊其清廉,就稱他為“驢車尚書”。

      半鴨知縣

        清代于成龍終生從政,清廉無私,崇尚節約,甘于淡泊。據《于清端公政書》載,他在任廣西羅城知縣時,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只有一只還舍不得吃的咸鴨,乃割下一半作為兒子回老家時路上的菜肴,因此得名“半鴨知縣”。后人有詩贊之:“半鴨知縣古來殊,為政清廉舉世無。徜使官員皆若是,黎民安泰樂斯乎!”

      懸檄督撫

        清代江蘇督撫張伯行,工于謀事,恥于謀私,做官清正廉潔。他任督撫時,常有親朋故舊攜禮來見。但張伯行對來訪者的貢奉,執意不納分毫。為杜絕送禮者,便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高懸堂上,以明其志。其《禁止饋送檄》云:“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此檄一懸出,果然使行賄送禮者望而卻步,悻悻離去。于是,當地百姓戲稱他為“懸檄督撫”。



        清官自愧詩拾零 

        清官廉吏,總嚴于律己,常感政績不顯,負國負民,于是留下許多自愧詩。今讀之,能受到啟發,獲得鑒益。

        唐代韋應物曾任江州刺史、蘇州刺史等職,為官清廉,關心民疾。他《寄李儋元錫》中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看到農民辛勤耕耘,生活困苦,他說:“方慚不耨者,祿食出閭里。”這與作威作福,欺壓百姓的貪官惡吏形成鮮明對比。后人贊之曰:“凡居官者,廉潔已難稱難能,韋則因邑有流亡,應得之俸錢亦覺得有愧,非特謙吏,且藹然仁人之心也。”

        唐代白居易先后任過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等地方官。他了解民情,深知“嗷嗷萬族中,唯民最辛苦”。他在任陜西周至縣尉時,目睹農民冒酷暑割麥的辛苦情景,想起他們交稅后所剩無幾的悲苦生活,賦《觀刈麥》詩抒其疚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另一首詩說:“有祿肥妻子,無恩及吏民。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詩人愛民之情溢于言表,自愧之心躍然紙上。那時的為官者能有此識此情,實屬難能可貴。

        宋代蘇軾先后在杭州、潁州、儋州等地任職。他為政廉明,嚴于律己,關心百姓,體恤民苦。他看到農民頂風冒雨辛苦勞作,念及其缺吃少穿的困苦生活,深為感慨,賦詩抒情:“自慚祿位者,曾不事農作。飽食無所勞,何殊衛人鶴!”他還在另一首詩里說:“永愧此幫人,其刺在肌膚”。詩人見民苦、思己責、生自愧,因憂國憂民而可貴可敬。

        清道光年間,湖南善化人蔡信芳任陜西蒲城知縣,清正廉潔,頗有政聲,離任之日,民眾攔道挽留。他目睹此景,賦詩相贈:“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秦川一寸棉。回看群黎終有愧,長亭一別心暗然。”何以“有愧”?詩中未說,大概是覺得為民做得不夠,愧于受此厚愛吧!

       杜甫還禮詩

        公元764年,杜甫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府中當幕僚。

        有人送他一條十分名貴的毛毯,名“織成錦”。杜甫原物送還后題詩曰: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贈情。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

        王恕告誡聯

        明朝弘治年間,一吏部尚書王恕,曾在門柱上撰寫一副對聯,把京官登門送禮及外任官攜帶禮物進京,行賄等均斥之為可恥行徑,聯云:“任于朝者以饋遺及門為恥;受任于外者以苞苴入都為羞”。

        武漠安民聯

        清朝無錫知府武漠赴任時,在置衙掛出副對聯做安民告示,其中有一聯曰:

        “罔違道,罔拂民,真正公平,心欺無怍;不容情,不受賄,招搖撞騙,法所必嚴。” 

        楊繼盛自白詩

        明朝楊繼盛為官清正,因揭發奸相嚴嵩被陷入獄,寫《自說》以明志:

        “飲酒讀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是青天。男兒欲上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吳訥勸誡詩

        明代永樂年間,吳訥任監察御史,人品剛直公正,從政廉潔自持,頗有美譽。

        有一次,他巡視貴州,返京時地方土司贈送黃金百襾,吳訥憤然拒納,當場在禮盒上題詩回絕:

        “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

        張伯行禁令檄文

        清朝張伯行,被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他從來不受納屬下分文贈禮,備受康熙皇帝的稱贊并委以重任,因而晉升為福建巡撫。其走馬到任后,為杜絕送禮者,張伯行便寫了一首《禁止饋送檄》文,張貼在巡撫署衙門外:“一絲一料,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詩言心志,言為心聲。這一首首清詩廉韻將一個個清官廉史鮮明生動的形象躍然紙上,千年不變,如在眼前,令人感嘆萬千。這一首首詩詞聯文同樣也寫出了清官廉史們淡泊自律、清心直道、公正廉明、勵精圖治的為官之道,展現了他們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情操。今日讀來,仍給我們以砥礪,告誡我們當時刻以他們為榜樣,清廉自守、務實為民。

        歷代清官廉潔自律詩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使期間,從未收受賄賂或向地方索取名貴物品。在其離任還鄉時,發現箱內有兩片玲瓏可愛的山石,他遂寫成一詩追悔已過。

        三年為刺使,飲水復食葉。

        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

        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這兩片石,是他一次游天竺山拾取的,當時,他遙望杭州和天竺山,深感愧疚,想每個游山的人都和他一樣隨便帶走兩片可愛的山石,那天竺山為期不遠就“山將不山”了。他自覺貪污了千金似的,心里好不沉重。

        明代況鐘,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由京外放蘇州知府。

        赴任后懲貪官污吏,平反冤獄,建修學堂,大興水利,放糧賑災,關心黎民疾苦,被蘇杭人民稱為“況青天”。正統5年(公元1440年)他任職期滿回京,臨行前寫詩與蘇州百姓話別,體現了他在老百姓面前的坦坦蕩蕩,磊落襟懷:

        撿點行囊一擔輕,京華望去幾多程。

        停鞭靜憶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于謙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監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間,他由河南巡撫調京任兵部侍郎時,河南幕僚勸他:“你不向上司獻金玉,就帶上點土特產吧!如絹帕、蘑菇、線香之類的。”

        于謙聽罷仰面大笑,笑罷秉筆賦詩以明志: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礙閻羅話短長。

        詩里行間的蘑菇、絹帕和線香是供人們使用的,如果都被當官的拿去討好了上司,就會給人民生活所需帶來困難,不要讓老百姓指戳脊背。從此“兩袖清風朝天去”掛上他的門楣,以示不為利祿所動。“兩袖清風”還被引申為“品德正直清廉官員”的代名詞。

        于謙為官之清廉剛正,一生家無私積,是與他青年時代讀書寫下言志詩《石灰吟》密切關聯的: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代信陽知府胡守安,自律甚嚴,認為官吏在薪水之外謀取一分一文,都是于百姓有害的。從他任滿寫的《任滿偈城隍詩》里可見其思想面貌之一斑:

        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

        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似到時貧。

        鄭板橋是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詩人,金石、書畫家。他在山東濰縣任知縣時,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深為百姓擁戴,有詩為證: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人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據說,晉代吳隱之受任廣州刺吏時路過石門,聞聽此處有一“貪泉”,相當靈驗。

        當地人說無論怎么清廉的人,只要飲了此水,就會變作貪得無厭之徒了。

        吳違眾勸,親臨泉邊酌水而飲,后寫詩道:

        古人去此水,一歃思千金。

        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朱熹任秘閣修撰時,一次去看他女兒和女婿,不巧女婿沈蔡外出去了,便被女兒留住吃飯。進餐時,女兒望著桌上的蔥湯麥飯,眼噙愧淚。

        女兒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來了,便神情肅然地說:“儉樸度日,是我們一家的好家風。”飯后,他題了一首詩留給女婿:

        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

        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飲時。

        沈蔡歸來,見岳父如此崇尚儉樸,備受感動,即把該詩貼在壁間,當作座右鉻。

        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湖南善化人蔡信芳在陜西蒲城作知縣,正直清廉,重士愛民,勤政為官。離任時,百姓攔道挽留,蔡知縣大為感動,吟詩抒懷:

        罷郡輕舟回江南,不帶關中一點棉。

        回看群黎終有愧,長亭一別心黯然。

        無獨有偶,鄭板橋從濰縣離任回揚州時,百姓也是夾道歡送,依依難舍。鄭板橋胸中涌起無限波濤,遂畫竹題詩以瀉心跡:

        烏紗擲去不作官,囊中羞澀兩袖寒;

        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山作漁桿。

        縱觀中國古代置身仕途清官的“言為心聲”,皆是以實際行動,拒腐蝕而不染,書寫了勤政為民、大公無私的清官史。察古知今,21世紀的為官者要求更高,標準更高,人民的期望更高,無妨以史為鑒,以史為鏡,照照自己,嚴于律己,做一個人民稱須的好公仆。  



        成語故事贊清廉

        不貪為寶

        春秋時宋國人子罕為官清正,從不接受不義之財。

        一次,有人想送給他一塊美玉,并說:“這玉是稀世之寶。”子罕不接受,說:“我認為不貪財是寶,你認為美玉是寶。如果你把美玉給我,那么我們二人都喪失了寶物。不如各自保留自己的寶物吧!”

        一片冰心

        原見唐代詩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的名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曾幾次貶官,第二次被貶為江寧(今南京市)丞。他在江寧時,好友辛漸要去洛陽,王昌齡送他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在芙蓉樓為他餞行時寫下了這首詩。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冰清玉潔,廉潔自律,完全可以告慰洛陽親友的心情。

        一琴一鶴

        《宋史·趙抃傳》載:趙抃任殿中御史時,所彈劾的人,不管權位多高,如何受皇帝的寵愛,他都不害怕,不回避。

        后來他調任四川,“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

        水火無交

        《隋書·趙軌傳》載:趙軌在任別駕(刺史的佐吏)期間,和老百姓沒有經濟往來,不吃老百姓的,不喝老百姓的,“別駕在官,水火不與老百姓交”。

        珠還合浦

        東漢時,廣西合浦沿海盛產蚌珠,每任太守都貪污受賄,讓人濫捕海蚌,以致海蚌多遷移到今越南境內。

        孟嘗擔任合浦太守后,大力改革弊政,杜絕貪污,海蚌又返回合浦。

        執法如山

        唐中宗神龍二年,太平公主在雍州一處寺院看中了一盤水磨,遂據為己有。和尚們不敢阻攔,告到了司戶李元宏那里。李元宏將水磨判歸和尚所有。但他的頂頭上司雍州刺史竇懷貞聽說后嚇壞了,他命令李元宏將水磨改判太平公主。

        李元宏無比憤慨,在原判決書的空白處寫下了“南山可移,此判無動”八個大字。

        后人將這八個字逐漸濃縮成了“執法如山”的成語。


        歷史名人清廉故事

        蒲松齡:妙詩諷貪官

        清代,有位侍郎名叫畢際,他邀請《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和一位尚書到他家做客。宴席上,尚書提議飲酒對詩,要求三字同頭,三字同旁,韻腳不限。畢際是東道主,首先詠道:

        三字同頭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

        今日幸會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因蒲松齡和那位尚書正好分坐在左右,他巧妙地將宴席上的情況詠入詩中。

        尚書是個貪官,平日目中無人,欺壓百姓。他接著詠道:

        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綢緞紗;

        若非朝廷官宦家,誰人能穿綢緞紗?

        其詩大有盛氣凌人之勢。

        蒲松齡沉思片刻,高聲吟道:

        三字同頭哭罵咒,三字同旁狼狐狗;

        山野聲聲哭罵咒,只因條條狼狐狗!

        詩中用“哭罵咒”反映了勞苦人民的一片怨言,用“狼狐狗”來影射像尚書這樣的貪官。
     
        蘇東坡: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并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

        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

        但愿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

        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仆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

        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

        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后蘇東坡雖賦閑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包拯:嫉惡如仇,鐵面冰心

        包拯,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少年時,包拯就勤奮好學,“不為戲狎”;成年后,他十分注意砥礪名節,立志做一個有所作為和情操高尚的人。宋仁宗天圣五年,未到而立之年的包拯就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寺評事,出知建昌、天長縣,累遷端州知州、監察御史、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卒于樞密副使。他為官二十多年,嚴于律己,以鐵面無私,執法不避親黨著稱,是北宋時期最有影響的一位清官,贏得了歷代官民的敬重。

        生活在朝政腐敗、賄賂公行時代的包拯,卻十分講求為官清廉,即使稍不檢點的行為,也不能為他所容。包拯在做御史中丞時,曾連續彈劾了兩位三司使----張方平和宋祁,他們在朝廷是很有影響的人物。張方平在執掌三司使大權時,有一個開酒坊的富翁劉保衡,因拖欠官府小麥,折合一百多萬錢,借貸無著,只有變賣家產,以償債務。這時,張方平便廉價收購了劉家的宅院。這樁不名譽的事被包拯知道后,上奏仁宗,罷免了他的三司使職務,貶為滁州知州。新任三司使宋祁,上任前在四川做知州,那時名聲就不好,他終日游宴,生活異常豪奢。他代張方平出任三司使不久,就在包拯等臺諫官員的一片“交劾”聲中,被貶為鄭州知州。宋仁宗在連罷兩任三司使后,深感需要由一個能廉潔自律的人執掌三司。經過一番權衡,他決定讓包拯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代理三司使。可是,“命下之日,外議喧然”,許多大臣都不理解,以為這樣會有“取而代之”之嫌,就連曾經極力舉薦過包拯的歐陽修,也認為包拯這種做法有“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的味道,是“罰已重矣,又貪其富”,做得太過分了。然而,包拯并未因此退卻,他毅然接受了這一新的任命。且一改舊制,使“民得無擾”,旋被正式任命為三司使。后官拜樞密副使,再遷禮部侍郎,但辭而不受。

        包拯為人,“天姿峭直”,從不會裝出一副假惺惺的面孔取悅于人。他嫉惡如仇,執法不避親黨,所有故舊、親朋的請托,都被他一概拒絕。他更珍視自身的廉潔,雖貴為朝廷重臣,“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他最痛恨貪贓枉法的人,曾作遺囑道:“后世子孫中若有做官的犯了贓罪,生前不得讓其進家門,死后也不許葬入包家的墳地。如不遵守我的遺訓,就不能算我的子孫。”

        包拯死后,包公的形象在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歷久不衰,其中雖也有不少夸張的成份,但他一生的功績和建樹是不可磨滅的。至今,安徽合肥的包公祠里,還有一幅對聯,稱頌他的美德:

        照耀千秋,念當年鐵面冰心,建讜言不希后福;  

        聞風百世,至今日婦人孺子,頌清官只有先生。
     
        于成龍:“清官第一”

        被康熙皇帝稱為“清官第一”的于成龍,山西永寧人,原是明朝諸生,崇禎年間曾考取過副榜貢生,順治18年被清朝授予廣西羅城縣知縣,開始了清廉卓越的仕途生涯。

        于成龍任廣西羅城縣令時已45歲,家產尚可維持生計。當時,羅城屬柳州府,偏處山隅。傳說那里。“蠻煙瘴雨”,北方人難服水土,生還者十不一二。親朋好友多勸他勿往。于成龍以“古人義不辭難”自勉,變賣部分家產,湊足盤纏一百兩。他將祖傳田產文券交付長子于廷翼,叮囑道:“我做官不管你,你治家莫想我。”路上,于成龍去看望一位同窗好友,披瀝肝膽道:“我輩雖無科第份,上古之皋夔(kui)稷契豈盡科目中人耶?我此行決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蓮池書院者,敢為子質言無隱。”一席話,無異于于成龍的就職宣言,其一生所為,亦如其言。

        羅城的實際情況,比傳說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羅城縣城只有居民六家,草屋數椽。縣衙門沒有門垣,院中長滿荒草,中堂僅三間草房。東邊是賓館,西邊是書吏舍,中間開一門,后面是內宅,茅屋三間,沒有墻壁,破陋不堪。“虎嘯猿擲,白晝行庭中”。百姓鳩形鵠面,如驚弓之鳥,無心生產。于成龍路上已染病在身,此時心中亦有些愁苦,卻“扶病理事”。他堆土石為幾案,在楹下支鍋做飯,晚上睡覺頭枕一口刀,床頭放兩支槍,以備不測。就在這種情況下,于成龍著手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地方經濟,經過艱苦努力,取得明顯成效。
     
        更難能可貴的是,于成龍不僅以地方官的身份治理羅城,還以他自身的人格感化百姓,與百姓建立起家人父子般的親密關系。于成龍到羅城之后,公事之余“則據案讀書,數錢貰惡酒獨酌,醉則隱幾而臥,或竟日不冠履,既數日,吏民樂公坦懷易親,皆樂就”,恭敬、親熱地稱他為“阿爺”,或三天,或六日,到衙門環集問安,家中婚喪嫁祭,事事與他商量。

        于成龍除朝廷俸祿外,分文不取。他自奉菲薄,生活清苦。離開老家時,他雇了五名壯仆相隨。不料這幾人適應不了羅城的生活,又黃又瘦,不久便病死一人,逃走三人。于成龍的兒子在老家,見到逃回的仆人,又尋覓四人,打發到羅城。這幾個人仍然不適應,病死三人,剩下的一個晝夜號啕,一如瘋魔。不久,這個仆人和原來剩下的那個仆人都棄他而去。百姓日富,感激于成龍實心任事,此時見狀,十分不忍,每天早晚到衙門看望于成龍。有人還湊錢送給他,“跪進云:‘知阿爺苦,我百姓每供些少鹽米費’。公笑謝曰:‘我一人在此,何須如許物,可持歸易甘旨奉汝父母,一如我受。’眾怏怏持去”。幾年之后,于成龍的兒子來羅城看望他,百姓聞之,“則大喜奔嘩庭中,‘阿爺人來,好帶物安家去!’又進金錢如初,公又笑謝曰:‘此去我家六千里,單人攜資,適足為累!’揮使去,眾皆伏泣,公亦泣,卒不受。”

        于成龍不僅受到百姓的愛戴,也受到上司的器重。康熙五年,廣西秋試,于成龍任外廉官。當時,眾廉官皆美服盛飾,帶著面貌清秀的隨從,而于成龍“布袍數浣,破被如鐵,—蒼頭從”。眾廉官互相周旋寒暄,對于成龍則“指目揶揄”。廣西巡撫知道于成龍廉潔奉公,政績卓越,便指著敝衣垢褸的于成龍說:“必羅城令也!”當即委以重任。于成龍處理諸務,果然精審曲當,撫臺大喜,“因與極論時事所首及古今成敗是非得失之跡。公掀髯抵掌,詞氣激昂,具有倫要”。第二年,于成龍受到撫臺薦舉,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羅城百姓聽到于成龍離去的消息,“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百里,哭而還”。

        四川迭經喪亂,合州所轄三縣,遺民百余戶,賦重差繁,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于成龍上任之后,先免除官員的隨從之費,自己僅畜一羸馬,以家仆自隨。當時,官場積弊頗多,地方官員以土特產“孝敬”上司,幾乎是一項約定俗成的規矩。有一次,郡守下帖,讓合州送魚。于成龍很不以為然,說:“民脂膏竭矣,無憐而問者,顧反乃樂魚,且安所得魚乎?”他不但不送魚,反而書陳合州荒蕪困苦狀況。郡守自知理虧,不但未怪罪他,反而裁革了10余件對合州不合理的攤派。 

        康熙17年,于成龍因政績卓著,遷福建按察使,主管福建司法事務。福建自宋代以來,便是市舶重地,當官發財甚易。于成龍先后任兩司長官,已是封疆大吏,他仍然不改初衷,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外番貢舶或有所獻,公悉屏斥。或呈樣香,一嗅即還之。貢使皆嚙指作禮,謂譯使云天朝洪福,我儕實未見此清官也。”“隨征滿漢大臣朝使者,時或來過,徑入臥內,或繞署閑行,曲房阿閣,無不歷覽,幾案間惟蛛羅鼠跡,一竹笥貯朝服,二釜備炊爨(音cuan,燒火煮飯),文卷書冊數十束,此外都無一物。”

        于成龍不僅以他的廉潔,也以他的政績卓著蜚聲朝野。康熙19年,于成龍遷直隸巡撫。直隸在皇帝輦轂之下,滿漢軍民雜處,豪強兼并,地方無賴動輒投允入旗,白日殺人,莫可窮詰。八旗莊頭呼噪公堂,有司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仰天嘆息。俗稱京兆難當。于成龍卻以他的廉潔、果斷,剛正不阿,將直隸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編保甲,嚴連坐,以清盜源。鋤豪強,嚴隱占,以蘇窮困。令下各屬奉行唯謹,公仍不時單騎行旅肆中,密切廉訪,諸有違抗,立置之法,無所假貸,自是人人惴惴,無敢有干公法令者,而盜以息,民以安。”他還罷免當地州縣私加饋遺上官舊習,免除宣化1800頃水沖沙壓地的錢糧,主持治賑救災,疏劾貪墨官吏……不久,于成龍的治績傳遍京師。康熙20年,于成龍依例進京入覲。召對時,康熙皇帝褒獎他“清官第一”,并詢問黃州剿撫情狀。于成龍十分謙恭,對曰:“臣惟宣布上威德,未有他能。”當年冬天,于成龍被提升為江南、江西總督。

        這一年,于成龍已65歲。他久居高位,但勤于政事,克己奉公,絲毫不減當年。母親去世后,他先請假回家葬母,然后雇了一輛騾車,與幼子同坐,各袖制錢數十文,沿途住飯店不入公館,悄無聲息地到達江寧任所。于成龍上任后革加派,剔積弊,整飭風化,勸導吏民。在《飭勵學政事宜》結尾處,他用朱批寫道:“衡文者愛惜人家好文字,爾子孫有文字定為衡文者愛惜,若一味愛錢,只恐子孫縱會做文字,決不出頭,更恐神鬼怒恨,生出瞎眼子孫,上長街唱蓮花落,要看字也不能夠了,莫笑老夫迂談。”他的細致,認真,用心良苦,由此亦可見一斑。

        兩江是賦稅重地,人文淵藪,日常政務繁劇,于成龍處理政務常常通宵達旦。他性好飲酒,至是常常累月不得一醉。他常利用公事之余,微服出訪,了解民間疾苦,屬吏操行。一些平日魚肉百姓的地方官遇見白發偉軀者便膽戰心驚,以為是于成龍私訪,亦不得不有所收斂。

        于成龍做官從不帶家屬隨任,這時因年事已高,才帶小兒子在身邊侍奉。他每日粗茶淡飯,江南人給他起外號為“于青菜”,以示親切、景仰。江南風俗好奢侈艷麗,至是上行下效,民俗大變,人們摒棄綢緞,以穿布衣為榮,“士大夫家減輿從,毀丹堊,婚嫁不用音樂,豪狡率家遠避……,政化大變。”

        康熙23年,于成龍卒于官,終年68歲。臨終前,將軍、都統及屬吏入視,見于成龍生活清苦,私人財物只有一襲綈袍,幾罐鹽豉。于成龍去世的消息傳出,百姓罷市聚哭,家家繪像奠祭。康熙皇帝聞知于成龍臨終前的狀況,十分感慨,賜予和他的操守相符的封號“清端”,以示褒獎。
     
        于謙:“要留清白在人間”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滲透著詩人的滿腔熱血,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情操,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這位詩人就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于謙。   

        于謙曾作《小像自贊》,說自己“其性雖僻,其情則真。所寶者名節,所重者君親。居不求逸,衣弗擇故新。”性僻即性情剛正不阿。于謙認為名節是人最可寶貴的,“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但令名節不墮地,身外區區復何求”。他認為金錢會使人敗壞,凡是貪圖錢財之人,都會“千載遺腥臊”,“國法縱未及,公議安所逃”。因此,“大節還須咬菜根”,要清心寡欲,生活簡樸。他一生正是一絲不茍地這樣要求自己,即使身居高官,也從未絲毫放縱。他曾做《北風吹》詩說:“北風吹,吹我庭前柏樹枝。樹堅不怕風吹動,節操棱棱還自持。冰霜歷盡心不移,況復陽和景漸宜。”勉勵自己要像柏樹一樣不畏風暴冰霜,自持節操,經得起任何磨難。

        于謙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巡撫河南、山西都御史時,年僅33歲。這一職務是正三品,在當時很顯貴,但于謙絲毫不改其樸素儉約的本色。他上任時,行李簡單,坐乘普通的騾車,既無鑼鼓旗仗,又無衛兵儀從,不知情的人根本不會想到他就是巡撫大人。上任后,無論是明察,還是暗訪,皆輕騎而行,摒棄那種前呼后擁,鳴鑼開道,煊赫威勢的官場習氣。

        當時,官場腐敗,賄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監王振把持朝政,勾結內外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進京,必須饋送重金厚禮,否則后果難堪。然而于謙一身正氣,決不隨波逐流,對王振一伙嗤之以鼻,從不買賬。他每次進京,只帶隨身行裝,“獨不持土物賄當路”。好心人怕他遭殃,勸說:“你不帶金銀入京,也應帶點土特產品送一送啊!”他舉起袖子笑笑說:“誰說我沒有帶東西呢?你看這不是兩袖清風嗎!”并口占一首《入京》詩以明心跡:

        手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炙手可熱的王振一伙,當然不會放過剛正不阿的于謙。正統六年,于謙入京奏事,因身體不適,順便薦舉別人代為巡撫。王振乘機唆使爪牙誣告于謙因長期得不到升遷而心懷怨憤,將他投入監獄,判以死刑。河南、山西百姓得知此事,非常不滿,紛紛進京上書抗議,強烈要求釋放于謙。連河南、山西的幾個藩王,迫于民憤,也紛紛要求釋放于謙。面對民憤,王振騎虎難下,借口因姓名相同抓錯了人,把被關押了三個月的于謙放出來,官復原職。

        “錢多自古壞名節”,于謙把錢財看得輕如鴻毛,從不聚斂,廉潔自守。他的俸祿,用在自己身上的極少,常常用以救濟貧窮親朋。平時自奉儉約,衣不錦繡,食不兼味,從不鋪張浪費。當時達官貴人把生日看得極重,要大肆慶賀。但于謙過生日,卻謝絕一切賀客,拒收任何禮物,常常是獨坐靜思,回省自己的政務,激勵自己。 

        土木之變后,于謙身居大任,為國家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譽為“救時宰相”。然而他“口不言功”,從不居功自傲,對子女也嚴格要求。景泰四年,德勝門戰役取得大捷,總兵官石亨被封世侯,自覺功不如于謙,反而賞賜重,便上書景帝,薦舉于謙兒子于冕為府軍前衛副千戶。于謙得知,懇切地向景帝面辭,說:國家多事,做臣子的不應只考慮自己的私利。同時責備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舉薦一位隱居賢士,提拔一名行伍中地位微賤的能人,反而單單舉薦我的兒子,這能讓大家服氣嗎?明確表示應賞賜有軍功之人,杜絕僥幸心理,決不敢讓自己的兒子濫冒軍功。但景帝還是批準了石亨的奏疏,于謙只好回家勉勵于冕,要“砥礪氣節”,勤于政務,不負朝廷獎勉之意。

        于謙執政,日理萬機,“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所居僅蔽風雨”。“門前無列戟”,常被“錯認野人家”,與他的職位極不相稱。他曾做詩說:

        小小繩床足不伸。多年蚊帳半生塵。

        官資已極朝中貴,況味還同物外人。

        老圃松筠隨處好,名園桃李隨處新。

        公余只合憑書臥,座上何須有大賓。

        景帝見他家居簡陋,賜給他一所宅第。他推辭說;“國家多難,臣子何敢自安?”景帝不允,他不得已而接受,但把皇帝前后賜給的璽書、物品等存放于正屋中,而他仍住舊屋偏房。奪門之變后,他遭誣陷被殺,抄家時,竟“家無余資”。抄家者見正屋緊門閉鎖,認為錢財藏其內,打開一看,原來都是皇帝賞賜的物品。
     
        李九我:策馬“三鞭”建相府

        明朝萬歷年間,泉州府晉江縣出了一個宰相,名叫李廷機,號九我,民間稱他李相國。

        李九我少時家貧,長成后,以教書糊口,生活十分清苦。后來中了高魁,做了宰相,正直不阿,操守廉潔,生活仍如一介寒士。交游或有饋贈,一概謝絕。民間傳說,他做宰相后,皇帝欽賜他在家鄉建造一座相府。詔書上說讓他騎馬加鞭三次,以所及之地為相府建造范圍。不難想象,這當是一座十分宏大的府第。
          
        李相國謝了圣恩,接過圣旨,送走欽差,回到書房。家人見他面容憂戚,寢食不安,坐臥不寧,不知何故。原來,這位相爺接奉圣旨之后,反復尋思:如遵旨建造相府,必然要占用大片民田,苦了百姓,必定會招致民怨,他日難免貽累子孫后代。念自己少時家中貧苦,與窮苦鄉親和睦相處,也曾相濡以沫,后來在朝做官,一心想著君國大事,未曾為家鄉父老做過好事,如今怎能為了建造相府,貽害家鄉百姓!但是,圣旨已下,不容違忤,如果不遵旨而行,就有欺君之罪!真是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他為此日夜焦慮,苦無兩全之策。    
          
        一天,他心緒不寧地踱到村口,雙眉緊蹙,低頭沉思。忽然,榕樹下傳來幾聲馬叫,抬頭看見那拴在樹干上的馬兒,好像得到什么啟示,不覺微笑點頭,然后返回家中,吩咐備馬圈地。消息傳開以后,鄉民們紛紛趕到村口,在各自的田頭默默地站著,焦灼不安,惟恐自家的田地被相府圈去。一會兒,只見相府家丁牽來一匹白馬,把馬拴在樹干上。不一會兒,李相國手執一根細長的鞭子,跨上馬背。一個家丁趕忙趨前,正要解開拴馬的繩子,老相爺卻揮手阻止。鄉民面面相覷,心下遲疑,只見李九我輕輕地揚起鞭子,往馬背上抽了三鞭。那拴著的白馬叫了幾聲,原地騰躍幾下,然后慢慢地平靜下來。人們正在驚疑不解的時候,只見老相爺從容地從馬背上跳了下來,走向鄉民,鄭重地宣布:遵照皇上旨意,已經策馬三鞭,所及之地,就是相府建造的范圍了。鄉民們這才恍然大悟,心頭上的大石塊頓時落了下來,眾口交贊李相國愛民的深情。
          
        相府落成了,朝廷派了專使前來宣慰。使臣一到李九我家鄉,看到新建的相府竟是一座上下二層二進、一廳兩房的普通房宅,不勝驚異,后來問知底細,深為感動,回朝如實奏聞。皇帝素知李九我的為人,聞奏不覺動容,感其用心良苦,嘉其操守清廉。此事在朝野上下傳為佳話,泉州民間更是世代相傳不替,相府的所在地也被鄉人稱為“賢相里”,一直沿用至今。
     
        魏征:官至卿相,身居陋室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駕下的名臣。他不但以勇于進諫、監察朝政而名垂青史,而且一生崇尚節儉,持身清廉。

        魏征前后向太宗進諫兩百多次,所提意見貫穿了一個主導精神,即“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貞觀中后期,國家形勢越來越好,李世民對開創初期的困境漸漸淡忘,勵精圖治的銳氣漸漸消磨,滋長了奢侈之心。貞觀11年(公元 637年),李世民在洛陽建飛山宮,魏征即時上了一個奏章,向李世民指出:“隋煬帝恃其富強,不虞后患,窮奢極欲,使百姓窮困,以至身死人手,社稷為墟。陛下撥亂反正,宜思之所以失,我之所以得,撤其峻宇,安于卑宮。若因基而增廣,襲船而加飾,此則以亂易亂,殃咎必至,難得易失。”勸誡李世民罷建“峻宇”。

        李世民巡幸洛陽,路上住在顯仁宮,常為生活供應不滿意,發脾氣責罰下人。魏征認為這個苗頭不好,提醒李世民說:“陛下認為供應不好而發脾氣,將來上行下效,開了這個風氣,就會弄得民不聊生。隋煬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下面不獻食物,或供奉不精而責罰,無限制地追求享受,百姓負擔過重,結果滅亡。陛下怎么能效法隋煬帝呢?今天這樣的供應,如果知足,就很可以了;如果不知足,即使比今天再奢侈一萬倍,也難以滿足。”李世民聽了很受震動,說道:“非公不聞此言!”

        貞觀15年,李世民于益州造綾錦金銀等物,魏征就進諫說:“金銀珠玉,妨農事也。錦繡纂組,害女工者也。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饑;一女不織,天下有受其寒”。希望李世民盡量節省奢靡之費。

        魏征不斷勸諫皇上節儉省費,愛惜民力,他自己在個人生活中要求更加嚴格。早在青年時代,就不治家產。官至卿相,仍保持樸素作風。“所居室屋卑陋”,李世民幾次“欲為營私”,幫他建造新房,都被他堅決拒絕了。

        貞觀15年,魏征由于操勞過度,一病不起。李世民派人探視,派名醫診治,見魏征居處,連一個待客的正廳都沒有,下令限期為他臨時建造了一個客廳。又根據魏征一貫儉樸的習慣,賜給他素色的褥子、布被、幾案、手杖等一套用品,以補家中之缺。魏征彌留之際,李世民親自探視,問他還有什么要求,魏征只說了一句話:“嫠(1i)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意思是寡婦不愁織布的緯線少,只擔心國家的興亡。李世民為之“悲懣,拊之流涕”。魏征去世后,李世民下令以一品官葬禮治喪(按:魏征生前為二品官),魏夫人辭謝說:“征素儉約,今假一品禮,儀物褒大,非征志。”李世民遵從魏征遺志,改用薄葬。素車,白布幨帷,無涂車,芻靈,陪葬昭陵。
     
        江革:離任行載石壓船

        江南地區水網縱橫,往來多依靠舟楫。南朝時期,官員離任后,大多四處征調船只,以運載自己歷年的積蓄,真可謂連帆而行,滿載而歸。但也有一些官員,離任時空船一只,無物可載,為防江中風浪顛覆,只得在岸邊取石以壓船。他就是南朝梁國的江革。

        江革,字休映,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縣)人,在他九歲時,父親去世,家中生活貧苦,又無老師教授,但他與弟弟江觀相互勉勵,讀書不倦。當時的中書郎王融,尚書吏部郎謝脁等名士都很欣賞他。

        江革出仕后,清正廉明,愛護百姓,懲抑豪強。在擔任秣陵、建康(今江蘇南京,秦淮河以北屬建康,以南屬秣陵)令時,“為政明肅,豪強憚多。”后調任尋陽(今江西九江)太守,行江周府事,“以清嚴為屬城所憚”。江革在改任御史丞時,“彈奏豪權,一無所避”。

        梁武帝蕭衍的愛子武陵王蕭紀在任東揚州(今浙江紹興)刺史時,頗為驕縱,梁武帝因其長史臧質性格懦弱,不能匡正,就面召江革,委任他為武陵王蕭紀的長史,兼會稽郡丞,掌管東揚州及會稽郡事務。江革有許多門生故吏家在會稽,聽說他去上任,都拿著東西沿路迎候。江革對他們說:“我通不受餉,不容獨當故人筐篚。”江革到職后,“惟資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廣,辭訟日數百,革分判辨析,曾無疑滯。功必賞,過必罰,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在江革的影響下,蕭紀也大為收斂,并逐漸喜好文學。梁武帝知道后,對尚書仆射徐勉說:“江革果能稱職”,遂升他為都官尚書。

        江革離開會稽時,百姓們都十分留戀,又極為惋惜。為表達心意,送去許多東西,但他一無所受。負責送江革返京的官吏依照舊例訂下船只,他亦不接受。“惟乘(尚書)臺所給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臥。”有人對他說:“船既不平,濟江甚險,當移徙重物,以迮輕艚。”江革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從西陵岸邊取石十余塊放于船中。其清貧如此,令人感嘆不已。

        船行至中途,突然遭遇攔截官船的劫匪,他們揭開正在燒菜的鍋,一看里面僅有一點青菜,就說:“看來你這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準是個守財奴。”他們進行搜查,結果一無所獲。當他們揭開艙底,發現一堆石頭時,個個疑惑不解,連連追問,得知原委后,其首領慨嘆說:“我在江湖上闖蕩了這么多年,這樣的官還是第一次遇到啊!”

        江革一生屢次出任外職,所在清廉,專門懲治豪強貪穢,以安民為務,即使是門生故吏的餉遺亦絕不接受,所以能做到“民安吏畏”。史稱其“旁無姬侍,家徒壁立,時以此高之。”江革這樣廉政愛民的官員,不僅為當時人所稱贊,亦與史同存,受到后人的景仰。
     
        陶侃:賢母“封”兒廉儉

        陶侃,晉朝人。早年喪父,母親守寡,家徒四壁,靠紡織為生。陶侃自幼好學,再加上母親善教,長大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陶侃二十多歲時,受命為當陽縣吏,監漁業。他想:母親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監漁官,送一些鲊魚給母親,也算盡點孝心。于是,他托人帶了一罐鲊魚給母親。誰知,母親拒而不收,封了“鲊”,并寫信說:“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陶母責備兒子說:你當了縣吏,拿公家東西給我,以為是好心,相反,它不僅不能有益于我,反倒給我增加了憂愁。陶母“憂”什么呢?她說:“吞占公家的東西,就是貪。貪婪之心是沒有止境的,后果就難以設想。”她告訴陶侃;“人有不為之,而后才可以有為。為人不干壞事,才會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親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議事。這年三月,陶侃乘船漫游,回來后對母親說:“我乘船時,在水平如鏡的江面上,一點都不怕;但到了波濤洶涌的地方,船左右搖晃,心里卻有些膽怯。”陶母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她拿船、水作比,陳述官與民的關系,教育陶侃要關心民眾,愛護民眾。

        有一年清明節,陶侃宴請賓客,母子同桌吃飯。桌上掉了一些飯粒,母親用手揀起來吃了。陶侃見母親當著眾人之面,顯得這么寒酸,使他很難看。等客人散后,陶侃對母親說:“望母親以后給兒子留一些面子。”陶母說:“你是要面子,還是要事業?現在可能丟了你的面子,將來就可能使你不丟面子。”又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你就常常有飯吃。”陶侃聽了母親這句富有哲理的話,連忙跪在母親面前,說:“孩兒知錯。”

        陶母遇事善導,陶冶了陶侃的廉儉品德。他在荊州任刺史時,不僅清廉,而且節儉,連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來,等到雪后放晴,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濕的臺階上,便于人們行走。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丟下的竹頭積攢起來,這些下腳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釘。

        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軍事,并兼任荊、江二州刺史。告老辭官那天,他把所有軍資、器仗、牛馬、舟車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后,方才離任。
     
        后人稱贊陶侃清廉,更稱贊“陶母封鲊”的美德。
     
        劉寵:破例收受“一錢”禮

        漢桓帝時,會稽郡(轄今閩浙兩省和蘇南大部)太守劉寵接到朝廷命令,要他轉任掌管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事務的將作大匠(略近于今建設部長)。他認真交代完公務,即輕裝簡從,躲開送行吏民,驅車赴京。車出山陰城(會稽郡治所,今紹興市),西行四十多里,也沒碰上遮道挽留或夾道歡送的人群。正當劉寵暗自高興之際,忽見前面站著五六個老翁,擋住去路。定睛一看,只見他們個個須發如雪,連眉毛都白多黑少,仿佛都是百歲壽星。劉寵甚感奇怪,當即下車致意。老人們一齊跪倒在地,每人雙手捧著一百枚銅錢,齊聲說:“我等代表若邪山全體鄉親,向大人敬贈薄禮!”劉寵心里一震,暗想若邪山距此上百里遠,老人們年紀又那么大,至少奔波了一夜才在這黎明時分趕到這兒,多不容易啊!他連忙俯身把他們扶起來,動情地說:“諸位父老太辛苦了!鄉親們的心意我全領了,禮物則請收回,你們的日子仍很艱難啊!”老人們高低不肯,為首的一位朗聲說道:“我們窮山溝里的小民,從未見過郡府大老爺坐堂辦事的場面。不過,從前倒常見上面派下的官兒來要東西,挨村挨戶騷擾,常常弄得雞飛狗叫,不得清靜。自從您來當太守以后,橫征強索的官兒再也不見了,夜里也聽不到狗叫了。真想不到這輩子快要完了竟能遇上這樣清明歲月!前兩天聽說您要走了,鄉親們推選我們幾個老哥兒們趕到這半道上等著您,送點兒薄禮,聊表寸心。您千萬不要讓我們空跑一趟!”
     
        劉寵聽罷,差點兒落淚,連聲說:“我沒那么好,沒那么好,我有好多事情尚未辦周全,哪能像父老們夸獎的那么好!”他感于老人們的深情厚意,想了想,狠狠心破例受禮,伸手從一位老翁手里取過一枚銅錢,不好意思地說:“無功受贈,慚愧慚愧,多謝多謝!”一邊拱手作揖,一邊往后移步,登車與眾老翁灑淚惜別。

        劉寵走了,再也沒有返回。會稽郡吏民實在思念著他,許多人跪到老翁們贈錢處尋尋覓覓,遠眺長嘆,有人干脆搬家來住。久而久之,那里住上了很多人家,形成邑落,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錢清鎮”。
     
        楊震:“四知”太守

        漢安帝時,楊震受任為東萊郡(轄今山東半島大部)太守,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今巨野縣南),縣令王密迎謁。王是楊原先舉薦的,對楊感恩戴德,念念不忘,總想報答他,心想這回總算有了機會。

        夜里,王密懷藏十斤黃金,悄悄來到楊震住處,雙手敬上。楊震不看金子,笑問王密:“咱倆也算得上老朋友了,我很了解你,可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么呀?”王密急忙聲明金子是自家物,絕非貪賄所得,敬奉老先生也只為聊表寸心,并說:“現在深更半夜,這事根本無人知道。”楊震不怒自威,一字一句地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是無人知道!”王密仿佛突遭迎頭棒喝,頓時清醒過來,羞得無地自容,連聲感謝楊震的教誨,收起黃金離去。后來,“四知”太守的故事不脛而走,風傳海內。
     
        公孫儀:拒收甲魚

        公孫儀是戰國時代魯穆公手下的丞相。他喜吃鮮魚,特別喜歡吃新鮮甲魚。

        在他剛當丞相的那段時間里,送魚者紛紛上門。其中有人是衷心祝賀,有人是隨大流捧場,有人則為了謀取私利。但不管抱著什么動機來送魚,都被公孫儀一一回絕。

        公孫儀有位故友,知道公孫儀身體瘦弱,甲魚可以補養身體,就買了新鮮豬肝用來釣甲魚。他在三天時間里釣了十多斤甲魚,然后高高興興地送到公孫儀府上。公孫儀得知對方是來送甲魚的,就頗為風趣地說:“甲魚熬湯,味道鮮美,又可補養身子。是難得的好東西呀!”老朋友一聽,認為公孫儀一定會收下,就說:“你我一往情深,這點小意思……”誰知公孫儀卻笑著打斷他的話:“老朋友,你想到哪里去了。甲魚肉好吃,甲魚湯好喝,可我要是吃了別人送的甲魚,只怕要拴住我的手腳了。”對方趕忙解釋道:“不會的,我不會給你添麻煩。”公孫儀正顏說:“既然這樣,我若收下你送的甲魚,豈不讓世人議論你有行賄之嫌嗎?”公孫儀堅辭不受,老朋友只好把甲魚帶回去了。

        公孫儀的弟弟對此很不理解。在一次吃飯時,他問哥哥:“你素來喜吃甲魚,為何別人好心送來,你卻不收呢?”公孫儀說:“正因為我喜歡吃甲魚,所以才不能收。吃幾個甲魚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經常收別人的禮品,那就要落個受賄的壞名聲,到頭來連丞相的官位也會丟掉。到那時,為兄再愛吃甲魚,恐怕也吃不成了。現在我不收別人的魚,倒還可以安穩地做丞相,多吃幾年我愛吃的甲魚。”其弟聽了這番話,會意地笑了。
     
        子罕:我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采石時,采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里的大官。于是,他帶著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么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那人以為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說“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著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為了免于禍患。”子罕就讓那人暫時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這個故事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后來,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 国产精品99中文字幕|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伊人| A级大胆欧美人体大胆666|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欧美一进一出抽搐大尺度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在线|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V|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国产成人最新三级在线视频|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无线乱码新区 |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 巨茎中出肉欲人妻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在线| H无码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二区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 一本之道高清乱码少妇|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久久月本道色综合久久| 欧美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卡通动漫亚洲AV第一页|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电影| FC2免费人成在线视频|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亚洲VA无码专区国产乱码|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熟妇人妻无码中文字幕| 午夜亚洲AV日韩AV无码大全|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一区| 成人一区二区不卡国产| 国产AV大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