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動生產改善的原則 2. 流動生產改善的任務 3. 流動生產改善的步驟 4. 如何評價流動生產 一、流動生產改善的原則 流動生產的目標是讓客戶實際需求的單個產品快速通過整個生產過程。那么對流動生產的改善必定是加速客戶實際需求產品的流動速度。這里我們需要明確三個要點。 第一,流動生產改善關注客戶實際需求。如果不是下流客戶需求的在制品和成品,應立即將其清除出生產過程。尤其是在改善初期,生產流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客戶實際不需要的在制品與成品。只有消除這些造成生產流程臃腫和擁堵的庫存(客戶實際不需要的產品),才能對生產的流動水平得以更好的改善。 第二,流動生產強調“單個產品”的快速流動??蛻絷P注的是更快的獲得所需要的產品,他并不會關心我們是否可以充分利用工廠的產能。因此我們必須站在客戶的角度來看待工廠運營方式,才能從根本上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第三,關鍵指標是速度。流動生產是以在制品的流動速度為第一指標。流動生產改善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提高在制品流動速度的過程。 二、流動生產改善的任務 由于價值是一個客戶角度的概念,而從工廠角度來說改善價值流動其實就是構建連續流,即使用流動生產方式。構建流動生產可以減少庫存可用時間和通過時間。換句話說就是消除在制品和提高作業效率,加速物料的流動水平。 流動生產改善主要有三個任務:消除額外的擁堵,消除靜止的水庫,加快河水的流速。 第一,停止生產沒有客戶需求的產品(消除額外的擁堵)。我們為什么會生產沒有客戶需求的產品呢?其實這并不是生產賣不出去的產品,而是生產還有沒有賣出去的產品。換句話說,我們生產了未來客戶需求的產品。我們讓未來客戶需要的產品提前進入了生產過程,因而造成生產過程的擁堵。使得實際客戶需求的產品被阻擋在了流程的前段,無法以最快的速度向前流動。因此只有停止生產沒有客戶需求的產品,才能釋放出“生產河流”中的空間,為客戶實際需求的產品騰出向前流動的通道。 企業需要解決生產能力與客戶需求之間的平衡問題,以及如何應對市場需求的波動,即均衡化。很多企業之所以無法真正實現精益生產,并不是它不會使用看板管理或者可視化之類的工具。其根本原因是這些企業無法控制市場需求的波動,因此只能被動的應付市場需求的變化。均衡化是準時化生產的基礎。均衡化不是一種工具,因此很多企業不清楚如何進行生產均衡化。由此可見,我們很多企業只不過停留在精益工具的使用層面,一旦超越工具的層面,企業就毫無頭緒。 第二,消除工序間的在制品(消除靜止的水庫)。工序間的在制品處在靜止的狀態,它既沒有客戶價值的變化,也有位置的變化。因此工序間的在制品完全是一種浪費,也拉低了“生產河流”的整體流速。 對于這個任務來說,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改善工序的布置、優化工序間的平衡以及如何提高異常處理能力的問題。 第三,提高工序本身的生產速度(加快河水的流速)。在完成以上兩個任務后,我們需要將改善的重點放到流動本身,即加快流動的速度。通過工位設計、作業研究等改善手段,可以減少作業過程的浪費,提高作業效率,從而加速流動。 三、流動生產改善的步驟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知道流動生產改善主要是從減少工序間在制品和提高作業效率來實現。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進行改善。 第一步,精益生產一直強調使用“小型設備”。由于其功能單一,因此價格便宜,使用成本低。又由于小型設備尺寸小,結構簡單,因此可靠性好,易于維護。同時,小型化設備也便于其移動,使得日后的持續改善變得更加容易。 需要強調的是這一步是必須的。很多工廠的改善其實不是精益改善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由于原來的大型設備的價值高昂,改造成本很大。因此很多改善活動避開這一環節,將目標瞄準人工操作的工序。他們將改造大型設備的困難當成了借口,只是對人工操作工序的改善與大批量生產模式下的效率提升改善沒有什么區別。 第二步,進行快速換模(SMED)改善。只有不斷地減少設備的換模時間,才能兌現精益生產的小批量多品種生產模式的承諾。十分鐘以內的設備換模時間已經落后了,第一流的精益企業需要更高的追求??焖贀Q模的實施步驟并不復雜,任何一個工業工程師都可以通過方法研究和時間研究來對其進行改善。當然我們也可以使用已定義好的SMED改善流程,即區分內部外作業,轉移內部作業以及優化內外部作業。 第三步,使用產品原則的設備布置方式,將各個工序連接成一條完整的生產線。由于各個工序都是首尾相連的,因此前工序加工完成的零件可以立即移交給下一工序。這樣就可以避免為減少搬運次數而造成的批量性搬運,即減少了工序間的在制品。將各工序連接在一起的需求也是我們使用小型化設備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四步,分解工序步驟,進行生產線平衡。將各個工序連接在一起只是了表面上的形式。使連接起來的工序真正流動起來,必須進行工序步驟分解,平衡整條生產線的作業負荷。所有工序都以相同速度進行生產,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正常情況下工序間沒有在制品。 第五步,建立快速的問題解決機制,對生產過程進行持續維護。通過不斷的改善活動和快速的問題解決,保證生產過程持續流動。由于精益生產提倡取消保險措施以暴露問題,因此我們構建的連續流實際上是將生產過程中所有脆弱的地方都暴露在外面,這就要求我們需要精心“呵護”生產流程。 第六步,改善作業效率,加速流動。通過時間研究和方法研究等IE的方法對作業過程進行研究和分析,消除作業過程中的浪費,提高作業效率。這一步得以改善的是客戶價值增加的速度。 完成以上的改善后,我們的“生產河流”會消除生產過程中的零零星星的“小水庫”,使得生產加工流變成了一條細長的“河流”。如圖1所示。其特點是流量小,對“生產河流”的“壓力”??;但河水的流速快,總體的生產能力更強。 圖1 流動生產改善 四、如何評價流動生產 評價,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管評價的對象是人還是過程。絕大部分精益生產系統審核過程中,爭論和異議從未停止過。因為總有人質疑生產過程不是“一花一世界”的理想狀態,寥寥幾句審核條款是不能全面而準確的反映生產過程的實際情況的。但是我們總要對生產過程的好壞有一個清晰認識和評價。 流動生產可以分為多件間斷流,多件連續流,單件間斷流和單件連續流。最好的方式是單件連續流。因此我們對于流動生產的評價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生產過程實現單間連續流的程度。 首先,我們需要評估的是生產過程中是單件生產還是多件生產。評價的標準是一次性加工零件的數量。一般而言,單件生產優于多件生產。 其次,評估生產過程是連續流還是間斷流。如果在制品完成本道工序的加工后立即流下去,那么生產過程為連續流;如果在制品沒有立即流下去,而是停放在本工序,累計一定批量后在搬運至下道工序,那么其為間斷流。也就是說,生產過程對每個產品的價值增加不是連續的,而是有停頓的。 最后,我們還需要對在制品數量進行評估,這里包括過程在制品總數和工序間在制品數量。在制品總數反映整體生產過程的流動表現,工序間在制品數量反映前后工序之間的流動表現。最好的情況是工序間的在制品為零。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工序間可以有一定數量的在制品,以應對突發故障對生產過程造成的沖擊。 以上是我們從結果導向的思維來評價流動生產水平。而從過程控制的角度來看,生產團隊對于流動生產的管控和改善水平也應該作為評價的內容之一。例如在制品的管控方式,瓶頸工位的管理,過程可視化,VSM(價值流分析)改善活動等等。 其實流動生產不僅僅局限于生產加工過程,還應該包括生產加工環節的上下游過程,即物料供應和成品發貨環節。我們除了需要評價工序-工序的流動情況外,還應該考察倉庫-車間、供應商-工廠、工廠-客戶之間的流動情況。 來源:精益生產促進中心益友原創來稿 作者:解光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