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祝氏道醫:十二經脈的正通與別通臨床機理 (老師講講表里和別通的區別啊?)  正通是表里經脈互通,是陰陽五行的對立太極關系,比如肝膽為東方陰陽,肺與大腸為西方陰金和陽金,脾胃為中間的陰土和陽土,腎和膀胱為北方的陰水和陽水,這種以五行五方的陰陽是為正通。 而別通是以三陰三陽的開樞闔來互通的,所謂開樞闔是指陰陽二氣出表入里的運動。
 比如太陽為開為陽氣出表,太陰為開為陰氣出表,那么太陰與太陽一為陰開一為陽開,是為別通。比如陽明為三陽之闔,為陽氣入里,厥陰為三陰之闔,為陰氣入里,陰陽二氣對立,亦為別通。 少陽為陽氣出入升降的樞機,少陰為陰氣沉浮的樞機,分別為陰陽樞機,互為別通。 陰陽二氣的對立升降之正通是五行表里之間的相通,是五行五方每一個方位的小太極陰陽二氣對立升降循環。 而陰陽別通是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之氣,整個五行組成的大太極陰陽二氣循環運動的對立。
 比如肝膽是東方春季的小太極陰陽對立循環;而厥陰與陽明是整個年運動的陰陽二氣對立循環。所以二者正通別通都是同時存在的陰陽對沖運動,表現在不同的層面而已。 比如大腸有病大便干燥難解,引起肺部咳嗽,這個是正通;比如足太陽膀胱經外感風寒,引起肺部咳喘,肺氣不宣,這個是別通。 又比如飯后胃部脹滿,脾虛疲乏無力氣短,這個是正通,脾胃不和;但如果胃熱便秘,神昏譫語,躁動不安,這個是胃病影響了手厥陰心包,是為別通致病。
 正通致病調正通表里經脈的陰陽平衡;別通致病調別通的陰陽上下的別通經脈平衡。 人身陰陽二氣的互通并不僅限于此,除了正通與別通以外,還有別的陰陽二氣互通的關系。 開樞闔,三陰三陽陰陽六氣,構成一個年周太極運動或者日周太極運動,開樞闔我這只給你們普及最簡單的知識體系。深層的開樞闔直接與傷寒論相關,除了這兩種陰陽對應關系,還有別的。比如少陽膽與太陰肺也是一對陰陽互對,膽與肺的陰陽對立是日月陰陽相對。 (老師您可以說說是怎么運用到臨床上的嗎?)
 要應用臨床,得先學脈診,這個正通別通機理雖然我們明白,但是也要在臨床上通過脈診確定是那種陰陽出了問題,并且在脈象和癥狀上,也可以去和正別通的病理相互對應。根據祝華英道長的十二經脈陰陽表里對立升降的機理結合內經人迎脈口陰陽雙診,這個道醫脈診體系可以很簡單的診斷出正通和別通經脈的升降、盛衰偏差,然后才可以依據表里陰陽二氣的對立同步升降、表里經氣互絡互生去調治。 (老師可以講個病案嗎?我是初學者,不是很明白。) 比如很多脾胃不和的病人,狀有呃逆腹脹滿,四肢無力,畏吃寒冷,食則腹瀉,平時大便不成形,同時有心慌心悸,氣短胸悶,失眠多夢,脈象人迎大脈口三倍,脈口寸沉弱。
 其實這樣的病癥又有正通的疾病脾胃不和,陽明不降太陰不升,胃盛脾衰。也有別通的足陽明胃經不降,手厥陰心包上升不及的氣血不足。在女人甚至還有厥陰肝郁。 對于這樣的脈證,就不光是調脾胃正通取穴或者湯藥而已,還需要考慮別通。 如果不精通身體的各種陰陽二氣的相通,在臨床上就不好明白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錯綜復雜的癥狀。 (老師這個癥狀一般是針灸還是湯藥還是什么呢?) 都可以,針藥只要按照這種陰陽太極對立模式,去調平衡互通經脈的升降盛衰,都會治愈疾病。 只要是脈診正確,應用針法取穴,想讓那條經脈之氣上升或者下降,或者瀉實邪補經脈上經氣不足的地方,或者進入互為正通、別通的表里經脈,是非常直接的。因為針法可以直接在經脈上去升降補瀉,通過陰陽互絡互通溝通表里互通的經脈,而湯藥的配伍會相應的復雜些。 而臨床按摩點穴也有療效,但是沒有針刺調動氣機直接有效,針刺對于經脈之氣的調節力量比按摩點穴要大。
 現在中醫各種門派各種亂,中醫的核心只有一個,就是陰陽平衡,而陰陽的平衡與否,全在十二經脈之氣和任督二脈之氣的對立升降出入運動之中。 學中醫一定要明白我們身體的陰陽二氣是如何運動的,因為我們人身就是陰陽二氣運動交合的產物,不明白經脈在升降出入運行中的統一、對立、互生的具體運動機制,就不好明白為什么陰陽會有偏盛偏衰,也不好去對癥治療。關于陰陽二氣的運動,全部體現在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六陰六陽的表里正通上。祝華英道長丹道胎息內證到的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言之甚詳,可以參考。 陰陽二氣在人身是不斷運動著的能量,這種運動才能維持我們五臟六腑的所有功能運動,什么時候這種陰陽十二經脈的經氣對立互通的運動止息了,人體的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老師陰陽二氣有什么辦法自己平衡嗎?不用運動.)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做到精神內守,靈覺不昧,陰陽二氣自然回歸平衡。沒有外來因素的干擾,身體的陰陽二氣會自我調節,回歸陰陽對立互生的運行常態。心王若自守,陰陽將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