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上西方崇尚身體和意志,很多判斷來自于感覺,而感覺的基礎在于有個足夠強健和敏感的身體——這些并非天生,而是要不斷地通過訓練,達到“完人”的境界。相對而言,東方更崇尚思考和傳統。舉個例子,咱們喜歡講“思想工作”,好像事情想明白了就可以。人的很多情緒主要是身體的原因,想明白了也沒有用,不如出去跑兩圈。從這個角度看,清華的長跑傳統其實非常有現代性。 2. 當前中國社會發展階段,短期價值導向是比較功利的。身體和道德方面的建設,不占有太高的級別。 其實體育鍛煉見效還是非常快的,堅持一兩個月就會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3. 就是認知方面,健身和鍛煉本身是門巨大的科學和生意。例如很多人說上班都那么累了,哪里有精力去鍛煉。不過有經驗的人就了解,鍛煉本身是克服疲勞的一種很好的方法。壓力越大越鍛煉,形成良性循環。我在健身房看見主要人群是30多歲的一群,他們能夠理解到這些,這和事業上的經驗是一個意思——只有到一定程度才能知道,如何激發個人潛能。 4. 還有就是習慣了,周圍人的影響。必須有足夠多的人群形成了氣氛。例如平時經常活動在北京國貿一帶,外貿協會已經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金錢成為了健身的動力呵呵。 5. 最后就是從兒童抓起,咱們的教育體制不注重培養興趣,體育就更別提了。一個長期經歷了旺盛體質強健狀態的人,是無法接受爬幾層樓就喘的狀態的,這是生活質量非常本質的差別,但又不是靠言語能夠說服的——冷暖自知。 其實西方國家體育傳統也很不同,德國人和北歐人是比較傳統的希臘式健康文化繼承者,為革命而鍛煉。美國人是體育的玩樂派,體育是娛樂生活的重要部分。英國階級分化比較嚴重,可以看見許多很胖的年輕人,這在均富的歐洲北部就比較少見。隨性的南歐更多是外貌協會呵呵,放任的胖子和帥哥都不少。 ----補充------ 運動鍛煉在于增強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和把控,開玩笑地說,有點像武俠小說里面一樣,經常鍛煉的人對自己身體狀況、極限在哪里等等,有比較細致的了解。不經常鍛煉的人則比較糊涂,只知道累和不累,困和不困。 另外一個影響是飲食習慣,經常鍛煉的人飲食習慣會比較好。國人喜歡大吃大喝,一個原因是派遣壓力。體育鍛煉本身就是個派遣壓力的好方法,特別是群體性運動,體育俱樂部啥的。 -----補充------- 很多人說溫飽都沒有,每天為生活奔波,哪里有時間精力來鍛煉。其實一切都是看優先級和重要性,如果足夠重要,自然能找出辦法來鍛煉。這么多人能徹夜不眠打DOTA、貸半輩子款買房,這些和鍛煉習慣比都是小case。 其次鍛煉的方法也很多,在家俯臥撐也是鍛煉,爬樓梯也是鍛煉,只要足夠重要,大家都有辦法的。作為成年人,這些心理都有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