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民族一種獨特的藝術,兩晉又是我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被稱為書圣的王羲之就生活在這一時期。。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字逸少,瑯琊臨沂人。他出身名門大戶,是開國功臣王導的堂侄。父親王曠,曾任過淮南太守,是最早倡議司馬睿渡江南下的人。 王羲之少年時不太善于言辭,不引人注目。13歲時他去拜見吏部尚書周凱,周凱覺的這少年非同一般,竟留他一同吃飯,還上了一道別人未曾吃過的炙牛心名菜。別的客人還沒吃時,周凱先給王羲之割了一塊,從此別人才注意到他。 有關王羲之書法的故事很多。 相傳有一次,王羲之出門,走上了一座小橋,見橋頭有一位衣衫襤褸的白發老太太,可憐巴巴地拿著幾把扇子在叫賣,嗓子都喊啞了,也沒人光顧。 王羲之從老婦人手里接過一把扇子,見上面全是一色的白色,便打開隨身攜帶的墨盒,拿起筆,在扇子上題了幾個字,接著又把其他扇子都提了字。 老婦人一見,很不高興,但見王羲之像個官員,不敢得罪他,只是厥著嘴盯著他。王羲之問道:“你的扇子賣多少錢一把?”老婦人沒好氣地說:“不給你弄臟的話,賣5文錢一把。” 王羲之一聽,微微一笑,也不生氣,只是和藹地說:“別看我把你的扇子弄臟了,但都能賣個好價錢。凡是我題字的扇子,賣錢少了反而賣不出去,你就賣20兩銀子一把吧。” 老婦人一聽,張大了嘴巴,20兩銀子?!這可是足夠小戶人家一年的收入啊!王羲之走后,老婦人心懷疑慮地賣起了扇子,別人一聽,一把扇子竟然要價20兩,都很吃驚,忙圍過來要看究竟是什么寶扇。有一個很有身份的人接過扇子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上面有大名鼎鼎的王羲之題的字。于是,急忙陶出20兩銀子,毫不砍價地買了一把。老婦人正驚詫不已,又來了一個當官模樣的人,看了扇子上的題詞后也痛痛快快地買走了一把。不大一會兒的功夫,幾把扇子就全賣光了。老婦人手里捧著沉甸甸的銀子,真好像做夢,有人問起她,她把事情說了出來,于是,大家便把那座小橋叫“題扇橋”了。 據說,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很想請王羲之寫一本《道德經》,以作為傳家之寶,可又怕王羲之不答應,便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他聽說王羲之平素最喜歡鵝,便買了一群小鵝精心喂養。幾個月后,小鵝長大了,全身羽毛豐滿,可愛極了。道士故意把道觀中有美麗的白鵝消息透露給王羲之,王羲之一聽道觀有群美麗的白鵝,果真一大早就趕到山中道觀。只見一群雪白豐碩的鵝在池中悠然自得地游來游去,長項微曲,紅額高挺,王羲之愛不忍去,急忙請道士請求相讓。老道故作為難之態道:“此鵝乃山中一景,道觀圣物,不賣。”王羲之太喜愛這些鵝了,便百般央求,老道似乎顯得很無奈,嘆了口氣說:“那好吧,你的書法作品是一寶,我的鵝也是一寶。如果你非要我的鵝不可,那我們就以寶換寶吧。” 王羲之一聽喜不自勝,馬上滿口答應下來。他怕夜長夢多,忙不迭地請老道士在觀中備好筆墨,馬上就寫。 老道心中暗喜,把王羲之請入觀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筆墨,幫王羲之鋪紙研墨。王羲之興致極高,僅用了半天時間,3000字的《道德經》就寫完了,老道一看,王羲之的字果然名不虛傳,心里萬分高興。 字寫好后,王羲之顧不得用茶用飯,高高興興地趕著這群鵝回家了。 王羲之為什么這么喜愛鵝呢?原來,這與他研究執筆運墨有密切關系。他強調書法要“意志專精”,精神要集中,姿態要端正。執筆時,食指如鵝頭昂揚微曲;運筆時,要像鵝的兩掌齊力撥水的樣子,這樣才能運筆自如,全身精力貫注筆端。清代著名書法家包世臣曾寫一詩,將王羲之研究家鵝行水而悟出的運筆方法作了最精辟概括: 全身精力到筆端,定臺先將兩足安。 悟入鵝群行水勢,乃知五指力齊難。 王羲之對書法的透徹研究,使他的書法達到了爐火純青、游刃自如的地步,贏得了極高的的聲譽。在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最有名的是行書《蘭亭集序》、楷書《黃庭經》、《樂毅論》等。 其中《蘭亭集序》寫于公元353年。這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和東晉的一些名士如謝安等40余人,來到會稽郡山陰(今浙江紹興)一個叫蘭亭地方游宴興會。這班文人墨客乘興作詩。王羲之也在酒酣之際興致勃勃地揮毫疾書,為詩集乘興寫了一篇序,這就是著名的《蘭亭集序》。全序28行324個字,通篇的字使人頓感一種“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磅礴氣勢,達到了行書運墨的高超藝術境界。整個作品中以“之”字最多,總計19個,無一雷同。不僅他自己視之為最得意之作,歷代書法家也無不推崇,譽之為絕代佳作。 《蘭亭集序》的手跡原本一直保存在王羲之的子孫手中,到了唐初,便不知去向。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書法,千方百計地求《蘭亭集序》手跡而不可得。于是派人四處查訪,后來才知道這一墨寶在山陰欣永寺一位高僧辯才和尚那里。唐太宗派人去問,辨才和尚矢口否認,說是真跡已失。 唐代重佛教,辯才知名度高,李世民雖是皇帝,也不好強行逼要,思來想去,他想出一法,叫他的謀臣、身為監察御史的蕭翼用計取來。蕭翼心領神會,喬裝打扮一番,變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來到欣永寺。 辯才見到書生,問道:“何處檀越?”蕭翼說:“弟子是北人,販少許蠶種來賣,想借寶寺寄宿。”辯才見狀并不生疑,留他宿于寺中。 蕭翼趁機與和尚多方接觸,借以大談經學,辯才見書生對答如流,文采出眾,心里非常高興,幾天后,談到投機處,辯才竟忘乎所以,取出祖師爺傳下來的稀世之寶《蘭亭集序》真跡,讓書生一飽眼福。 不想《蘭亭集序》剛剛打開,那書生便從懷中掏出一道圣旨宣讀起來。辯才一時目瞪口呆,連連叫苦不迭。最后,只好乖乖地奉旨將《蘭亭集序》送入宮中。 唐太宗把《蘭亭集序》視為國寶,命令名手趙模、馮承素等拓摩一些副本,賜給左右近臣,大力提倡學習王羲之的書法,從此,王羲之的真書成了代替漢魏的筆法的書體正宗。 遺憾的是,唐太宗死后,他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筆手跡當作殉葬品放入了他的墓中。后來不知哪個盜墓賊竊取,手跡從此失傳。現在所保存的只是摹本。 王羲之是位人人愛戴的大書法家,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被稱為書圣,與其子王獻之并稱為書法“二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