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視專題: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80周年
★建立了中國革命第一個農村根據地 ★首創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建立了中國革命的第一個紅色政權 ★創造性地提出了從思想上建黨 ★制定了中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第一部土地法 今視網訊 這就是井岡山,永遠的圣地。雄偉的井岡山,連著中國共產黨和輝煌的歷史;永遠的井岡山,寫滿井岡兒女的光榮與理想。
●道路——以農村為落腳點包圍城市 1927年8月1日夜,一陣槍聲劃破南昌城的寧靜。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率2萬余人起義。 9月9日,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大大小小的起義,后來都遭到了挫折。 鮮血,催生共產黨人迅速成長。 秋收起義部隊在向長沙進發的行動中受挫后,毛澤東決定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9月19日晚,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齊集瀏陽文家市,部隊已由秋收暴動時的5000余人減少至1500余人。 當晚,毛澤東在里仁學校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議。經過爭論,會議同意毛澤東關于放棄進攻長沙的主張,決定工農革命軍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尋求落腳點,以保存實力,另圖發展。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向農村進軍。
●軍魂——三灣改編開始確立黨對軍隊的領導 1927年9月29日,參加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一路行軍和作戰,傷員不斷增加,再加上瘧疾流行,少數傷病員因缺乏醫藥而死在路旁;掉隊、離隊的人越來越多;部隊中黨的各級組織沒有普遍建立,無法開展政治思想工作,部隊減員至不足1000人,有的團、營甚至到了官多兵少、槍多人少的地步。 面對這種情況,毛澤東在“泰和祥”雜貨鋪召開中共前敵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對部隊進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人民軍隊建軍史上著名的“三灣改編”。 將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建立黨的各級組織和黨代表制度,確定黨的支部建在連上,班、排設黨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部隊由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部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廢除打罵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實行官兵平等,待遇一樣,長官不準打罵士兵,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連以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有很大的權力,參加對部隊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軍官要受它的監督。
●扎根——“三大任務”要求紅軍不光要打仗 從南昌起義到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由舊軍隊、工農組織起來的人民軍隊,最初仍保留了諸多舊軍隊的特點,比如部隊只管打仗等。 1927年11月,工農革命軍攻克茶陵縣城,建立了湘贛邊界第一個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政權。但是,打下茶陵后,在一個多月中并沒有做群眾工作,每天的活動還只是“三操兩講”和兩點名。 在總結茶陵戰斗的大會上,毛澤東宣布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任務:第一是打仗消滅敵人;第二是打土豪、籌款子;第三是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 幾個月后,經過教育爭取,井岡山當地武裝袁文才、王佐所部正式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2團。 在井岡山下參加紅軍的袁林老人曾回憶,工農兵革命軍每到一地,都要通過訪貧問苦、召開群眾大會等形式,及時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莫過于“打土豪,分田地”。 1928年三四月間,毛澤東率領工農兵革命軍在酃縣的中村和桂東的沙田,開展了插牌分田。隨后,邊界黨和政府發動群眾,進行土地分配,得到當地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 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斗爭經驗時曾寫道: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一刻也不脫離群眾,這就是井岡山斗爭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內容之一。
●游擊——“十六字訣”奠定以少勝多戰術 沿用當時蘇聯模式攻打大城市失敗后,轉移到羅霄山脈的紅軍面臨的是一系列挑戰——無論是安家立足還是開展群眾工作,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打仗。 如果不能在戰斗中生存下來,那么一切革命的理想都將是空想。當人數、槍支和彈藥都完全不足以支撐任何一場正規戰的時候,一種以少勝多、以劣勝優的戰術就成為了必須。 1928年4月,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后,毛澤東、朱德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十六字訣。 5月中旬,贛軍5個團在第27師師長楊如軒率領下攻占永新,向寧岡進攻。朱德、王爾琢率第4軍主力,采取調虎離山之計,在草市坳全殲贛軍第79團后,乘勝奔襲,在當天正午第二次收復永新城,楊如軒帶傷逃回吉安,贛軍對井岡山的第三次“進剿”被粉碎。 6月下旬,贛軍以第9師師長楊池生部為主力,楊如軒為前線總指揮,以5個團占領永新。湘軍吳尚部也出動3個團向酃縣、茶陵逼近,配合贛軍的進攻。紅四軍以小部鉗制湘軍,集中主力打擊贛軍。在朱德和陳毅、王爾琢分別率領下,6月23日紅四軍在新、老七溪嶺和龍源口殲滅贛軍1個團、擊潰兩個團、繳槍千余支,第三次占領永新城,擊破了贛軍的第四次“進剿”。根據地軍民奔走相告:“不費紅軍三分力,打敗江西兩只羊(楊)”。 1930年冬,蔣介石調集10萬人馬向贛南閩西中央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紅軍主力3萬余人舉行反“圍剿”誓師大會,毛澤東親自為大會撰寫了一副對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中操勝券”。
永遠的井岡山精神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進軍。 1965年,毛澤東36年后重上井岡山,在山上住了8天,并寫下了著名詞作《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2005年,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在井岡山市茨坪紅軍北路6號落成并開學。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黨政干部、企業經營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和軍隊干部,陸續來這里接受井岡山革命精神的教育和洗禮。 2007年十月,在滿目蔥蘢的井岡山茨坪,一座宏偉壯麗的標志性建筑依山面水,臨挹翠湖與革命舊址群遙遙相望,那寓意深刻、設計別致的紅色屋頂,在陽光輝映下分外奪目,似風展紅旗,鮮艷如畫。這座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80周年之際落成的標志性建筑,就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一號工程”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金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