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意象與意境是詩歌欣賞與評論中常遇到的兩個術語,也是比較容易混淆的兩個詞匯,作為美學術語,意象與意境沒有權威的標準解釋。 常見的解釋: 意象是物象與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意象一般是對文字所描寫的物象的感受和體會,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圍中達到的一種境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意象與意境的創造不是由作者一個人來完成的,意象與意境需要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作者營造出藝術氛圍,讀者感受這種藝術氛圍,當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創造出了意象與意境,這比較符合中國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與意境是中國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詩人以文字將物象躍于紙上,對于物象的感受由讀者來完成,形成意象,不同的讀者所感受的意象可能不完全一樣。對于意境,可能要求更高一些,感受一首詩,有些讀者可能達不到理想的境界,或者僅限于意象的感受上。 凡是詩一般都存在意象,否則就沒有詩味,但不是所有的詩都能創造意境美。 意象美比較容易感受,而對于意境則不容易體悟,感受意境美對欣賞者的修養、生活經歷、生活環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李白的詩歌多意象美,而杜甫的詩歌多意境美,這也是李白的詩歌較受歡迎的一個因素。 作為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詩歌中的意象多為超越現實的,很少表現現實世界,他的詩歌多體現精神世界,讀李白的詩會獲得精神的極大自由,是對生命的超越。李白的詩歌語言平實,天真自然,不飾雕琢,卻又強烈地表現了作者的自我意識與奮發激昂的精神,詩人的形象作為一個精神形象幾乎無處不在李白的詩中。 “太白純以氣象勝[1]”,李白的詩氣勢磅礴、意氣風發,想象豐富、暢然神游,出人意表。李白的注意力多落在奇峰險山,云海大川,想象超越天際,神鬼難及,感情恣意噴發,無意收斂,跌宕起伏,急轉之下,一瀉千里。李白詩歌的意象奇麗雄渾又飄逸不群。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李白的詩歌就有這個特點,李白的詩歌中有時只是捕捉天地間的奇景,美麗的傳說、神話等幾個奇麗驚人的物象,烘托出一個無以言表的意象,景與情的奇妙融合,來展現天宇間的大美。 李白詩歌有“大山”、“大川”、“天”、“月”等比較突出的意象群,李白游歷過許多名山大川,山的形象在李白的詩歌中極為突出,而且是大山而不是小山,是奇峰險山,山似乎就是李白的歸所,李白的詩歌中的山給人很強的親切和歸屬感。“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崔夾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絕頂,俯窺天目松[3]。”、“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4]。”山在李的詩歌中的意象多是奇麗雄偉,高入云霞,飄然如神仙之境。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5]。”“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6]。”“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7]。”“孤帆遠影碧空盡,帷見長江天際流[8]。”“影人平羌江水流[9]”,“千里江陵一日還[10]”,“長江萬里清[11]。”李白詩歌中的大川的意象波瀾壯闊、蔚為壯觀、淘淘不息、激蕩不止。長江、黃河這些大川的意象表現了李白的精神世界:蓬勃激昂、勢不可擋。這是李白胸中溝壑,頭腦中的意象。李白的詩歌中消極情緒掩蓋不住他生命的跳動、生命的激情。李白詩歌中意象總是鮮活的,充滿力量。山如果是李白詩歌意象的偉岸氣質,而大川就是李白胸中的力量源泉,生生不息。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12]。”“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12]。”“愿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13]。”“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14]。”“舉動搖白日,指揮回青天[15]。”“清輝照海月[16],”“又聞子規啼夜月[17]”,“起看秋月墜江波[18]。”“何用孤高比云月[19]。”“卷帷望月空長嘆[20]”,“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21]。”李白世稱詩仙,其氣質絕倫,目及天外,天亦難擋其目光的激射,胸中之氣勢。月是美好的形象,清孤、寂寞,這些都李白心中美的化身,也是李白形象的另一寄托,“舉杯邀明月[22]”,與月對飲,體現了李白的清高與孤獨,似乎只有面對明月才能使李白的情緒平和下來。 李白號稱詩仙,杜甫世尊詩圣,對于李白與杜甫的詩歌成就的高低,歷來存在爭議,其實對于各具不同風格的兩位偉大詩人來說,實難斷明,我欣賞李白的飄逸不群,也尊敬杜甫的為人和苦吟。但在詩歌的藝術成就方面,我個人覺得杜甫更勝一籌。杜甫的詩歌相對于李白的詩歌更耐讀,很值得細細推敲品味,越讀越有意境,李白的詩歌在這方面就差一些。 杜詩很難評,優秀的杜詩評論也不多,因為很少有人能達到杜甫的境界、感受杜詩的意境。 作為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詩多表現對生命的憐憫,杜甫也向以儒生自稱,“紈褲不餓死,儒冠多誤身[23]”,作為有著讀書人自潔情操的杜甫,杜甫本人與廣大人民同悲同苦。杜甫的詩表現的多是意境美。 素有詩史之稱的杜甫詩體現了作者的人格美,杜甫的偉大之處也在于作者的人格力量,“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顧天下”,杜甫無論窮達都兼善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念及蒼生,不顧個人的榮辱得失,以“語不驚人死不休[24]”的態度描繪著一個苦難而又真實的動蕩社會和沉重歷史。 我一直覺得儒家思想相對于孔子本人的思想有些變了味,很難體現仁愛精神——這個孔子思想的真正內涵。杜甫向以儒生自稱,可以稱為大家的詩人中,似乎只有杜甫弘揚了孔子仁愛思想的真正內涵。杜甫詩歌中處處散發著仁愛思想,生活經歷有著強烈的受難色彩,與廣大人民一起品味著世間的苦難。杜甫的詩歌散發著仁愛的情韻,而少“綱”的生硬。 杜甫的詩歌表現的方面極為廣泛,又十分貼近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歌頌祖國的大好山河,描述人民的苦難及社會的動蕩。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25]]。”是杜甫為數不多的清麗之作,飽含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如果意象給我的感覺是鮮花盛開,則意境給人的感覺就是明媚的春天。該詩給人的意境就是一個風和日麗、天清氣朗的春天,一個可以身臨其境的春天。詩中的景色有遠有近,有動有靜,無一字寫情,而情意飽滿,使人沉浸在一個明媚秀麗、欣欣向榮的自然風光中。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26]?” 該詩的意境凄清而美好,飽含著詩人的期待與渴望。詩人想象著家中的情形,一個寧靜美好又深情期待的月夜。在中國古代詩人中很少有像杜甫這樣表現出對妻子和兒女如此親切的愛。該詩表現了詩人對妻子強烈思念以及對兒女的無限憐愛。“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妻子的形象在杜甫的心中是多么美好,表現了對妻子的尊敬與思念,又含有愧疚的心理。杜甫的詩中表現對兒女的愛十分人性化,慈愛有加,而不見父親的尊嚴與威勢。“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27]。”“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耶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綴才過膝[28]。”“癡女饑咬我,啼畏虎狼聞。懷中掩其口,反側聲愈嗔。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29]。”詩中表現的都是兒女的行為,天真爛漫,不諳世事,這些又反襯出一個慈祥的父親形象,悲喜交集,又有些愧疚,對兒女嬌慣有加,飽含著濃厚的人情色彩。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是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 此詩表現了生活的辛酸和友情的美好。在一個漆黑的雨夜,流離的詩人造訪了一位久別的老友,在這個叫衛八的處士的“驚呼”中,詩人感受到了朋友的驚喜與熱情,溫暖了詩人有些凄涼的心情。從“怡然敬父執,”到“感子故意長。”一連串的動作語言中使詩人感受到一個熱情友好的雨夜,層次分明,氣氛溫馨美好,使有些辛酸的旅程得到了一份安慰,于是,兩位老友共同嗟嘆生命的流逝,感傷世事的無常。 有評論家言未到四十歲不易喜歡杜詩,杜甫詩多為顛簸流離之作,沒有一定的艱難困苦的生活經歷,不易欣賞杜詩,很難感受詩人的痛苦與艱難,沒有杜甫高尚的人格,無法理解杜甫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也就無法感受詩中的意境,所以對于杜詩我也只能淺談而矣。 引文出處: [1]王維,《人間詞話》 [2]莊子,《南華經》 [3]李白,《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4]李白,《山中問答》 [5]李白,《將進酒》 [6]李白,《贈裴十四》 [7]李白,《行路難(其一)》 [8]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李白,《峨眉山月歌》 [10]李白,《早發白帝城》 [11]李白,《贈升州 [12]李白,《古風(其三)》 [13]李白,《古風(其七)》 [14]李白,《古風(其十六)》 [15]李白,《古風(其四十六)》 [16]李白,《古風(其五十六)》 [17]李白,《蜀道難》 [18]李白,《烏棲曲》 [19]李白,《行路難(其三)》 [20]李白,《長相思》 [21]李白,《關山月》 [22]李白,《月下獨酌》 [23]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4]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25]杜甫,《絕句(其三)》 [26]杜甫,《月夜》 [27]杜甫,《羌村三首》 [28]杜甫,《北征》 [29]杜甫,《彭衙行》 [30]杜甫,《贈衛八處士》 詩歌意象意境的相關搜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