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
組方遣藥
茯葶、甘草、杭芍、五味子、貝母、陳皮、杏仁、法半夏。
氣滯重者,常改陳皮為幟殼、或佛手、或青皮,以增強利氣之力。 痰多者,改陳皮為桔紅。胸滿痞悶者,改杏仁為全瓜蔞。 如系血分有熱,常改首烏為生地炭。 如系肝腎不足,常改首烏為熟地。 若遇肝氣下陷,清陽不升者,改首烏為桂枝。中、下寒濕明顯,改首烏為肉桂。
常中有變
對慢性病,立方要穩,用藥要平,忌用猛浪及劇毒急切收功之品,是為常。 凡屬慢性病者,多病時曠久,正氣不足,功能低下,是為常。 急攻更傷正,過補又犯“虛不受補”之戒,是為常。 治慢性病,培脾土、撥升降是為常;清上溫下是應變。
溫故納新
腎
常規方;茯苓9克、杭芍9克、丹皮9克、陳皮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澤瀉9克、熟地9克、杜仲12克、澤蘭30克、蒲黃15克、冬葵子12克、草蔻6克、防己9克。
加減化裁:
水腫明顯,加車前子9-15克、白茅根30克。 腰痛重,加骨碎補9克。 血壓高,加夏枯草12克、茺蔚子12克。 尿蛋白多或長期不消者,改熟地為肉桂3-5克,加炒芡實15克、川萆茇15克。 尿檢白血球多,加瞿麥9克。 小便澀痛,淋漓不盡,加滑石粉15克。
合并感染,加半枝蓮9克、或焦山梔9克、或桉樹葉2-3片。
脾腎陽虛癥狀明顯者,改熟地為肉桂3 5克,加破故紙9克。 中醫治療腎炎,一般多從肺脾腎人手。麻瑞亭異于眾者,在于注重疏調肝氣。何故為之?麻曰:“肝以疏泄為性,若肝郁不能疏泄,則小便不利。”腎炎之小便不利,不責腎,而責肝。他認為:“肝氣條達,腎氣溫升,精血秘固,紅、白血球及蛋白自不滲出,而復其常也。”
肝
常規方:茯苓9克、甘草6克、杭芍9克、丹皮9克、首烏9克、幟殼9克、全瓜蔞9克、法夏9克、郁金9克、臺烏9克、川楝子9克、半枝蓮9克、菖蒲9克、草蓮6克。
加減化裁:
谷丙轉氧酶高,加板蘭根9-15克或炙五味子9-12克。 嘔吐、飲食不受者,加生姜6-9克。 肝區疼痛明顯者,加丹參15克、元胡9克。 肝脾大,加澤蘭30克、鱉甲15克。 有黃疸者,加茵陳15克。 腹脹重者,加廣木香6克。 認為:肝炎的病因病機,不外乎脾濕肝郁,膽胃上逆。 故其治療大法離不開健脾滲濕,平膽舒肝,佐以和胃調中。
再生障礙性貧血
常規方:茯苓9克、白術9克、赤芍12克、首烏15克、當歸9克、陳皮9克、杏仁9克、法半夏9克、杜仲12克、黨參15克、北沙參15克、破故紙9克、草蔻6克、阿膠9克、山萸肉15克。
加減化裁:
有出血傾向者,加棕櫚炭14克、側柏炭15克、三七粉1.5克(沖服)。 皮下有出血點或紫斑的,加浮萍草9克。
制海鹿丸
注:
麻瑞亭,山東省安丘縣人,是清代名醫黃元御的第五代傳人。黃氏乃經方派大師,麻瑞亭是全面繼承與發展黃元御醫術的佼佼者。 1987年退休,謝絕省、市多家醫療單位高薪聘請,仍堅持在西安市中醫醫院專家門診部應診、帶教。1992年,麻瑞亭步入90高齡,方正式退休,頤養天年,1997逝世,享年95歲。 麻瑞亭用下氣湯通治百病之我見 麻瑞亭老先生對黃元御老先生的下氣湯加減后的湯方在此稱為下氣升血湯。先看下面的比較。 比較表: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陰肺經。降沖逆而開痹塞,瀉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腫,潤肺腸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經絡。
陽密乃固之我見:麻老的下氣湯脫胎于黃元御的下氣湯,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氣湯為主方,一生愈病無數,可以說一個下氣湯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氣湯究竟好在哪里? 黃元御的下氣湯是名符其實的下氣,幾乎所有的藥味都是右路降藥,它就是一個降藥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獨立存在,升與降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圓運動,升降要平衡,升也是為了降,沒有升,降也難以實現,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烏,盡管用了升藥,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還是以降為主,但有了升藥的幫助,就如同我們用了兩個力臂去旋轉一個轉盤一樣,效果比單純的用降藥要好得多,這符合物理學原理,這是其一; 其二,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為治療各種雜病的主方呢?因為人體氣機以降為順,只有通過降才能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的循環。不能用升為主,以升為主容易虛陽外越,相火離位;也不能以調撥中焦為主,調撥中焦,鼓舞脾胃,盡管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還是上面的物理學原理,動力臂太短,不省力,氣機轉起來費勁,所以要以降為主,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為順的做法。 其三,與全息湯相比較,丹皮必用,生地換首烏,桂枝也算升藥,其余降藥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湯也符合以降為順的機理,也是左右兩路同時調整。 其四,從病理上講,治病應該先去除阻滯,清除病理垃圾,等人體內部清靜了,再去恢復氣機運動的復原,所以第一步應該是以通為主,第二步恢復一氣周流,氣機的升降出入循環,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陽氣的興衰,只有在能攻的時候才能去攻,該守的時候只能守。 這樣的思路就將火神派、黃元御與全息湯等三大理論統一了。 |
|